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神奇山洞藏身泉州密林 猶如千百根多邊形條石堆砌而成

臺海網6月18日訊 據泉州網報道 洞雖不大,但構造奇特,猶如一個迷你版的“天門洞”。這個洞穴看上去是由成百上千根不規則多邊形條石堆砌而成,這處位於泉州市德化縣桂陽鄉王春村的小山洞,因其獨特的岩石構造引起不少人關注。這個小“天門洞”是怎麼形成的?記者於16日前往現場一探究竟。

神奇山洞藏身密林猶如千百條石壘成

德化縣桂陽鄉是泉州市海拔最高的鄉鎮之一,鄉政府所在地海拔約1000米。桂陽鄉迷你版“天門洞”就在距離鄉政府約10公里的王春村一處山脊末端,當地人稱之為“牛鼻洞”。

記者與桂陽鄉宣委劉玉對一行,駕車沿著正在修建的上湧至桂陽二級公路,往上湧鎮方向行駛五六公里後,拐入一條修建在半山腰的機耕道進入山中,至車輛無法通行後下車,再徒步約30分鐘,穿過一段長滿原始闊葉林的山脊,方才抵達“牛鼻洞”。

“不要往前走了,洞在下面。”當記者一行走到山脊尾端時,劉玉對突然指著一條新挖出來的簡易小道說。沿著小路往下10多米,一個小山洞出現在眼前。洞深約10米,南北貫穿,寬約5米,高約2米,猶如一座小拱橋。站在洞口,頓時感到涼風陣陣,雖然是炎熱的夏季午後,但洞內卻無比陰涼。透過兩端的洞口,可以欣賞到兩邊茂密的森林植被。

這個小山洞最醒目的,就是洞壁上的岩石,這些岩石並非一整塊,而是像由成百上千條四稜、五稜或六稜的不規則條石密密匝匝壘起來一般。

“最奇怪的是,構成這個山洞的岩石和周邊的岩石都不一樣。”附近的村民介紹。記者在山洞四周查看了一番,發現整條山脊的岩石並不多,只有山洞附近有一些。然而,其他地方的岩石,包括山洞地表的岩石,都是整塊的。

當地稱為“牛鼻洞”村民常來納涼避雨

“山洞地面還有幾個腳印呢。”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看到山洞靠近東側的地面的岩石上,有兩個腳印,連腳趾都看得很清楚。

“這些腳趾的位置可能是水滴造成的。”村民介紹,前段時間他曾到過這個山洞,當時下過幾天大雨,所以很多水從石縫中滴下來。除了幾個“腳趾”,地表還有不少滴水形成的小坑。

據村民介紹,這座山脊就像一頭牛,而山洞所在的位置就是牛鼻子,很像是用來穿牛鼻繩的洞,因此當地人形象地把它稱為“牛鼻洞”,也有叫“牛鼻穿”的。附近的村民放牛或者上山採摘楊梅、拾蘑菇時,經常會到這裡納涼、避雨。

“牛鼻洞”所在的山脊下方,就是梓溪村。梓溪村四面環山,村子就在山間盆地裡,海拔只有500多米。相傳古時有一位仙人想將這座山搬過去,將梓溪村填平,建造一座城。仙人向梓溪村一位老阿婆借針線做牛繩,欲穿過“牛鼻洞”,把“牛”牽過去。然而老阿婆不相信,不願意借針線,仙人移山填盆地的想法因此沒能實現。

岩石區域性風化不均漸漸塌落形成山洞

記者觀察山洞的巖壁,發現巖壁的石頭風化很嚴重,裂縫多比較不穩定,有的地方用手都可以搖動。在石洞中,還有幾塊疑似從巖壁上脫落的條石。

這個奇特的山洞是如何形成的?昨日,記者帶著兩塊從巖壁上脫落的岩石,前往福建省閩東南地質大隊,請地球物理化學所高階工程師朱建成幫忙答疑。

朱建成看過記者提供的岩石樣品和照片後介紹,戴雲山主峰一帶是火山岩分佈區,構成“牛鼻洞”的岩石經初步判斷也屬於火山岩,但是風化程度比較高。這些岩石形成於侏羅紀,距今一億九千多萬年。這些條狀岩石是由水平和垂直兩組共軛節理(共軛節理指岩石受剪下應力破裂形成的裂隙,又稱為X型節理),共同作用形成的節理密集帶。

形成山洞的岩石,上部和底部巖性不一樣,造成風化程度也不同,下部岩石較為完整和新鮮。“牛鼻洞”的岩石因為共軛節理裂隙發育,導致沿裂隙風化程度高,山洞頂部地貌呈南北走向,形成穿堂風,這就導致山洞的岩石區域性風化不均,此外還有因滴水形成洞底地面的水蝕奇觀,似人的腳印。隨著時間的推移,岩石漸漸塌落,逐漸形成一個牛鼻狀的山洞,並越來越大。

(記者 陳明華 通訊員 李宏圖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