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她比昭君更偉大,和親西域,嫁父子三人,換西漢的數十年安寧!

公元前101年,為了鞏固西漢與烏孫的聯盟,一個叫劉解憂的女子被漢武帝封為公主,漢武帝命解憂公主遠嫁烏孫。

解憂公主將遠嫁西域,此行她的目的地是遠在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此時的解憂公主還是不到二十歲的青春少女,她將要第一次踏上絲綢之路。

對於路途的遙遠,異域生活的艱辛,解憂公主一定是有所瞭解的。因為張騫首次出使西域不過是三十七年前的事,細君公主遠嫁烏孫也就是幾年前的事。然而解憂公主仍然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遠行的路。我想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解憂公主雖是皇親國戚,但她是罪臣的後人,她定是生活在猜忌與歧視中,她的生活並不美好。其次,解憂公主雖是一個弱女子,但她也有遠大的理想,她期待改變自己的命運,她期待拯救家族,她希望自己能給國家、給家人解除憂愁。

解憂公主出發了,她走過了荒無人煙的漫漫沙漠,走過了寸草不生的戈壁灘,走過了無邊無際的大草原。解憂公主終於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位於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

烏孫國盛情款待解憂公主,並將解憂公主封為右夫人。然而在解憂公主之上還有被封為左夫人的匈奴公主。此時解憂公主真正明白,自己不是來坐享榮華富貴的,自己是要在三個國家的夾縫中求生存。自己的對手也不僅僅是一個匈奴公主,自己的對手是強大的匈奴軍隊。

解憂公主的命運關係著大漢、烏孫、匈奴三個國家的命運。她夢想徹底打敗匈奴,夢想使烏孫國強大,使大漢與西域各國聯絡更加緊密,使絲綢之路更加通暢、安全。

在烏孫,解憂公主入鄉隨俗,她很快習慣了當地的飲食,適應了西域的生活,瞭解了西域的習俗。

當她的第一任丈夫軍須靡去世時,她並沒有像細君公主一樣——請求漢武帝讓自己迴歸大漢,而是欣然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接過了大漢賦予自己的使命。解憂公主下嫁翁歸靡,與翁歸靡結合後,解憂公主收穫了真正的愛情,生下了三子二女,在她的影響下,翁歸靡漸漸遠離匈奴,親近漢朝。

解憂在烏孫的風光和烏孫的親漢激怒了匈奴王庭,在不斷的施壓均無效果,幾次出面干涉都不歡而散的情況下,匈奴單于終於發兵威脅,要求烏孫交出解憂公主,斷絕與漢朝的一切往來。

然而翁歸靡和解憂可不是好惹的,沒有絲毫妥協於強敵的意思。公元前72年,解憂公主上書漢宣帝,請求孃家出兵共同征討匈奴,當時獨攬朝政的大將軍霍光當機立斷,出兵十五萬,兵分五路與烏孫共擊匈奴,並派校尉常惠前往烏孫幫助作戰。

大概是數十年前漢朝的大將軍衛青,霍去病等給與匈奴的打擊太刻骨銘心了,匈奴人根本就沒敢和漢軍正面交鋒,一路向北潰敗,烏孫軍隊正好以逸待勞,在半路上截殺。

公元前71年,常惠與烏孫兵大敗匈奴,同年冬天,匈奴單于親率數萬騎兵攻打烏孫,途中遇到罕見大雪,死傷慘重,活下來人連十分之一都不到,丁零,烏桓,烏孫三國趁機從三面圍攻匈奴,使得匈奴全國人口損失十分之三,國力極大削弱,各屬國土崩瓦解,從此一蹶不振。

至此,漢武帝派張騫出使,細君、解憂兩位公主下嫁所貫徹的“從其俗,欲與烏孫共滅胡”,即聯合烏孫斷匈奴右臂的戰略計劃,透過近半個世紀的不懈經營,終於圓滿實現了。

但好景不長,翁歸靡不久病逝,上一任皇帝軍須靡與匈奴公主的兒子泥靡在繼位鬥爭中勝了,解憂在烏孫的多年經營面臨著功虧一簣的風險,她毅然做出決定,再嫁狂王泥靡。

狂王性格兇殘,倒行逆施,弄得烏孫怨聲載道,解憂便利用匈奴公主與翁歸靡所生的兒子烏就屠對狂王的不滿,聯合出使烏孫的漢朝使者,為狂王擺下了鴻門宴。席間派人拔劍刺殺狂王,可惜劍刺偏了,狂王負傷騎馬逃走,烏就屠也倉皇出逃,他揚言匈奴將派兵平亂,集結了烏孫國內的親匈奴勢力,與漢朝的守軍形成對峙。

然而,在解憂的陪嫁女官—女外交家馮嫽的斡旋下,烏孫全國上下最終願意接受漢朝的安排。

漢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烏孫國一分為二,立解憂公主長子元貴靡為烏孫大昆彌(昆彌即國王),統六萬戶,立烏就屠為小昆彌,統四萬戶。至此風波終於平息,烏孫上下相安無事,漢與烏孫的邊境再次迎來平靜安寧。

但兩年之後,解憂公主的長子元貴靡和幼子鴟靡相繼病故。公主的孫子星靡即位為大昆彌,頗為軟弱,烏孫國內的勢力大多歸附了烏就屠,解憂覺得自己在烏孫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回想當年武帝時,那個年輕的公主意氣風發,懷著滿腔豪情,不遠萬里來到這天山腳下的異邦,誰想這一待就是整整五十年啊!為了漢家的江山,為了民族的和好,奉獻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年華的滿腔的心血智慧,先後嫁給父子兩代三位國王,身歷四朝變遷,歷盡滄桑,受盡委屈,經過了無數驚濤駭浪,血雨腥風,化干戈,定基業,一身擔起兩國數十年的和睦安寧,自認為祖國做出了艱苦卓絕的犧牲,無愧於漢家。

如今歲月無情,漫天的風沙吹皺瞭如花笑靨,無情的冰雪染白了滿頭青絲。每當午夜夢迴時,枕畔腮邊拭不幹的兩行思鄉的淚,也只有自己才知道。是啊,離家千萬裡,和親數十年,縱然曾經風光無限,縱然曾經柔情似水,也從來沒有一日不曾思念故土,也許,是該回家了。

公主上書漢宣帝,表示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情詞哀切,天子為之動容,派人接回瞭解憂。

漢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年逾七十的解憂公主攜三個孫子終於回到了闊別了整半個世紀的長安城。紅顏離家,皓首歸來,長安繁華依舊,女兒青春不再,不獨公主自己,連漢宣帝都感慨萬千,以極高的規格接待和安置了這位大漢的功臣。

解憂在長安安享了兩年的晚年時光後去世,烏孫帶回來的孫子們為她守靈。這之後過了十六年,才有了著名的昭君和親匈奴。

千古青史,有時需要鐵血男兒喋血疆場,出生入死,建立功勳,有時也需要紅粉佳人在另一個戰場上溫柔奉獻,委婉機智,扭轉局勢,既需要英雄的鮮血,也需要美人的熱淚。漢代對抗匈奴的過程中,大將衛青、霍去病、飛將軍李廣、程不識的事蹟至今廣為傳誦;信使張騫、蘇武、班超的事蹟亦令人讚歎不已;而解憂等和親的使者,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