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三國時代除了魏、蜀、吳,其實還有第四個國家,卻鮮為人知

在歷史上的三國時代,其實存在第四個國家,那就是公孫家割據的遼東燕國。

這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國家,他們一直悶頭髮展,直到嘉禾二年(公元233年),燕國才開始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一年,東吳的孫權派遣使者坐著大海船,不遠千里,來到遼東,冊封遼東的割據者公孫淵,加九錫,可以說,這是當時人臣的最高榮耀,這也是在此後幾百年內王朝更替的一個重大訊號。孫權是不惜血本,想要拉攏遼東的割據政權。

當使者們忍受著海上的顛簸,終於來到了遼東,迎接他們的不是盛大的歡迎儀式,而是公孫淵的屠刀。當然,大量的財寶自然就敬謝不敏了。公孫淵將這些使者的首級一股腦兒贈送給的魏明帝曹睿,又換來了一大堆空頭頭銜,以及一大堆賞賜。

公孫淵得罪了東吳,投靠了曹魏,作為他的唯一靠山,他居然對曹魏的使者大放厥詞。但是這一次公孫淵玩脫了,曹睿可不是好脾氣的孫權,轉手派出大軍進攻。公孫淵倒也爭氣,面對魏國名將毋丘儉的進攻,居然防守的有條不紊,打的毌丘儉灰溜溜的撤退了。

魏明帝曹睿大怒,派出了司馬懿出征,司馬懿的攻勢非常凌厲,公孫淵頗有幾分擋不住了,於是他做出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抉擇——向東吳孫權求援。

面對公孫淵這樣神奇的操作,孫權卻如同所有備胎男一樣,女友一聲召喚,要人給人,要槍給槍,不計成本援助遼東。

但是由於路途遙遠,等到東吳援軍到達的時候,公孫淵已經涼涼了。

話說遼東與東吳隔了一整個曹魏,交通完全靠海運,是什麼讓孫權如此看重遼東這塊飛地呢?

其實我們一直對孫權有所誤解,認為孫權是個守成之主,誠然東吳的萬里錦繡江山都是孫策打下來的,孫權並沒有將其發揚光大。但是

孫權也不是甘於守成之人,他是有進取精神的,他絕不願意始終龜縮於江南,他也有自己的野望,他也有一個入主中原稱帝天下的夢想。

早在建安初年,魯肅為孫權獻上天下二分之策的時候,孫權欣然接受,並且將其落實到行動上。天下二分之策,其時就是孫權時期的基本國策,這也正是孫權看中魯肅的一個關鍵所在。

在孫權得知魯肅的死訊之時,孫權大哭,悲嘆:“子敬死,孤不帝矣!”這充分暴露了孫權的野心,他的事業始終沒有放棄過中原地區,入主中原是他埋藏在心中的夢想。在東吳的群臣之中,只有同樣具有全國視野的魯肅他懂得孫權的心理,並積極推動。孫權看待魯肅不僅僅將他看成自己的一個普通臣子,而是將他看成自己的北道主人,自己的耿弇。耿弇是漢光武帝時期的大將,正是他的支援,使得劉秀在河北站住了腳跟。所以說,孫權是懷著同一個夢想,時刻關注著中國大地的點滴變化。當他得知遼東存在一個割據政權之時,他就意識到了機會。

孫權之所以看重遼東,第一遼東多馬,戰馬可以說是古代的重要戰略資源。

古代作戰騎兵就如同當今的坦克一樣。在平原地區,騎兵對步兵的兵種優勢尤其明顯。當排山倒海般的騎兵如同海浪一樣向步兵陣列衝來的時候,這種心理震撼之強,有時候甚至可以不接戰直接擊潰敵軍。遺憾的是東吳缺馬,缺乏合格戰馬,他們就沒有合格的騎兵部隊。

而到孫權與遼東形成合作關係之後,東吳就可以依託遼東作為自己的戰馬來源,甚至可以派出軍人遠赴遼東學習騎兵作戰,學成之後回到國內,作為教導隊,成為東吳騎兵的種子。待到這些種子生根發芽之後,東吳就會有數支成建制的強大騎兵,如此一來,東吳的將領在作戰方式中又多了一種選擇,在與曹魏的作戰之中,可以更加靈活機動的運用兵力。

其次,遼東具有很大的戰略價值。遼東可以直接輻射曹魏的心臟河北地區,和遼東聯手這就等於在曹魏腹心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放眼當時的天下,曹魏毫無疑問的是最強大的國家,但並不是無懈可擊,他的西部世仇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國力早已經從夷陵之戰之後的低谷期重新恢復起來,現在的蜀漢君臣時刻準備著向東挺近。曹魏的南方東吳實力比蜀漢更強,只要指揮得當,也能狠狠地從曹魏身上狠狠的咬下一塊肉來。北面的遼東雖小,但也有很強實力。

孫權的構想就是等待時機,從三路進攻曹魏,讓曹魏陷入混亂,以攝取最大利益。

我認為最好的機會就是高平陵之變之後曹爽被軟禁之時。在這個時期,曹魏所有的高階官員都人心惶惶,雖然司馬懿代表的老派人物重新執掌了國家的方向盤,但是在地方上,還有許多同情曹爽的曹家,夏侯家的實權派人物。這些人物就是曹魏國內的不穩定因素,外部環境有所變化,他們極有可能在曹魏國內有所動作,從而威脅司馬懿的地位,以解救曹爽。孫權作為一代梟雄,肯定不會看不到這一點。

如果就在此時,諸葛亮出祁山,東吳同時出濡須口,同時,兩路大軍向曹魏腹地殺來,按照當時曹魏的國力,應該是能夠第一檔兩個方向的戰事的,在歷史上曹魏能夠動員60萬大軍。完全可以兩個戰略方向上,各部署20萬,剩餘的20萬可以聚集在京師周邊作為戰役預備隊。

在軍隊統帥方面,西部軍團必須有司馬懿親自掌握。在面對諸葛亮的進攻之時,魏國當時最強的軍事統帥司馬懿決討不到好,換成其他將領很有可能被蜀漢滲透成篩子,導致大片的領土丟失,同時,在西線,還必須配屬鄧艾,陳泰等戰將,他們常年與蜀漢交戰經驗豐富。

那麼,面對東吳軍隊,誰來擔當這個統帥呢?王凌看似是一個人選,但是此人在歷史上是起兵反對司馬懿的,如果讓他帶兵抵抗東吳,這簡直就是送東吳一個神助攻。一旦王凌陣前倒戈,東吳甚至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佔據淮南。當然,這只是最理想的狀態,偌大的曹魏,絕對有軍事過硬,政治可靠的將領,抵擋東吳。

戰爭並不侷限於戰場之上,合縱連橫也是戰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旦前線的戰爭成膠著狀態,而孫權的使者們趁機遊走於曹魏各大地方勢力,只要他們對前線魏軍稍微卡一下脖子,就可能對戰局造成極大的影響。

前線戰事不利,後方就會派出預備隊,這樣一來,魏國對於自己腹心之地的控制力將大幅下降。此時,在一旁觀望的遼東燕國,該他們表演了。燕國軍隊應該在公孫淵帶領下,如同一把鋒利的匕首迅速的滑開曹魏東北方向的防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華北地區挺近。我想這一點對於公孫淵來說並不難,公孫淵的軍事能力並不差,打敗毋丘儉便是證明,在歷史上輸給司馬懿這也覺不算丟人,畢竟,諸葛亮也被司馬懿拖死了。再加之燕國軍隊突然襲擊,我想這一手的成功率將會非常高。兵力捉襟見肘,遭受三重打擊的魏國,極有可能陷入一定的混亂,這樣就給了參戰的三方大量的機會。

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曹魏很有可能及時調整朝堂上的人事安排。曹爽復出,分享部分權利,安定人心,同時立即調整戰術,對公孫家採取守勢,畢竟公孫家實力一般,而且就算割下一大塊肉,他仍然處於曹魏國土的包圍之中,對付他,還是要把握的。對孫劉的一家採取攻勢爭取儘快結束戰鬥,能夠篝和就算付出一定領土的代價,也是值得的,然後再全力進攻另一家,將他們趕回原國境線,或者略損失個把郡縣,為整個國家重新調整贏的時間。

當然,孫劉兩家的指揮官絕不會順從司馬懿的安排。我覺得對於孫權來說,透過這場戰爭,他可以給自己定下大中小三個目標,大目標自然是一舉推翻曹魏政權,是的自己的勢力與遼東連成一片,中目標就是東吳勢力進入淮南,拿下壽春,虎視洛陽,小目標則是佔領荊襄九郡,完善長江防線。

而在西部,劉家很有可能佔據涼州,進入雍州進而威脅長安。雖然這一戰的結局,十有八九,不可能消滅曹魏,但是,進入壽春的東吳加上進入雍州的蜀漢,整個三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曹魏被大大削弱。別忘了,曹魏還得花費大量的過國力去消滅佔據北方的公孫家,這種情形下三國最終鹿死誰手真的很難判斷。

所以孫權對於遼東的執念是一個很大的棋,大到可以改變整個天下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