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唐朝有十大節度使,安祿山只領有其中三個,為何敢於叛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事件,它不僅令大唐盛世戛然而止,並且讓中原漢人政權在此後的幾百年中,面對北方遊牧民族勢力處於軍事上的被動地位。談到安史之亂,一個令人疑惑的方面就是,在安祿山叛亂之前,唐朝共設定有十大節度使,安祿山只領有其中三個,為何敢於叛亂?

若從安史叛亂之前的形勢分析,其實長期以來,安祿山的軍力並不足以發動叛亂,只是到了叛亂髮生前不久,唐玄宗的錯誤安排,導致各藩鎮之間實力對比失去平衡,才讓他有了叛亂的底氣。

唐朝從唐太宗時期到唐高宗前期,唐軍所向無敵,領土得到了極大的擴張。但是,隨著內部府兵制的敗壞和關隴貴族遭到武則天的清洗,唐朝軍事實力驟然衰落,對外開始了連戰連敗的屈辱歷程。從670年的大非川之戰唐軍被吐蕃擊敗開始,唐(武周)連續在與吐蕃、後突厥、契丹、奚等勢力的交戰中遭到慘敗。

到唐玄宗即位後,面對邊防形勢的嚴峻,不得不放棄府兵制,大規模募兵並在邊境要地設立節度使統兵禦敵。到了天寶年間,唐共設定了十大節度使,即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和嶺南,形成了完整的邊防體系。

唐朝的這一軍事改革收到了效果,大大提高了唐軍戰鬥力,逐步扭轉了對外作戰的被動局面。但是,節度使制及募兵制也帶來割據和叛亂的危險。對此,唐玄宗也有所意識,但他並沒有拿出很好的辦法,只是採取了令各節度使之間相互制衡的策略。

唐朝節度使雖有十個之多,但是實際上主要是兩大集團組成。從地理位置上看,可以將除了嶺南之外的九鎮大致分為東(范陽、平盧)、中(朔方、河東)、西(安西、北庭、河西、隴右、劍南)三大部分。而根據各鎮之間的聯絡,西部節度使則又可細化為西北(安西、北庭)、西(河西、隴右)、西南(劍南)三大部分。

這其中,安西、北庭、劍南三鎮的兵力較少,實際上各鎮之間形成了以范陽、平盧為核心的東部藩鎮勢力和以河西、隴右為核心的西部藩鎮勢力之間的制衡關係。而中部的朔方、河東二鎮成為東西兩大勢力的爭奪物件。在唐朝沒有建立很好的內部機制來管控藩鎮的情況下,維持東西兩大勢力之間的平衡,成了唐朝防範叛亂的最後倚仗。但是,晚年昏聵的唐玄宗卻自己把這一平衡破壞了。

為何范陽、平盧,河西、隴右會成為兩大勢力?這是因為這兩者分別對應著唐朝當時的兩大外患,東北的契丹、奚和西部的吐蕃。在外敵的威脅下,一方面,唐朝不得不給這兩個地區配置最多的軍隊,另一方面,軍事行動的需要,讓各鎮之間必須要聯合作戰。結果,范陽、平盧兩鎮節度使由同一人擔任,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也由同一人擔任,逐漸成了慣例,兩鎮合一導致了兩大勢力的形成。

起初,西部藩鎮的勢力看起來要比東部藩鎮強大。出身西部的王忠嗣曾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兵力遠勝過安祿山統領的東部藩鎮。但是與東部相比,西部藩鎮的一大弱點就是領導層並不穩定,蓋嘉運、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先後兼任河西、隴右節度使,時間都不長,西部藩鎮內部不穩定,不團結。安祿山則擔任范陽、平盧兩鎮節度使達十一年,勢力盤根錯節,使得東部藩鎮形成了穩固的團體。

西部藩鎮表面上的勢力強大引起了唐玄宗的警惕,王忠嗣很快就被免職,暴病而死。王忠嗣死後,唐玄宗採取了削弱了西部藩鎮勢力的政策,下令哥舒翰擔任河西、隴右節度使,安思順任朔方節度使,而由安祿山兼任河東節度使。這樣一來,安祿山一人統領三鎮,勢力壓倒了統領兩鎮的哥舒翰。原本與西北藩鎮關係密切的朔方鎮被獨立出去。

唐玄宗的這一番操作讓東西勢力失去了平衡。安祿山兼任河東節度使僅僅四年之後,就發動了叛亂。唐玄宗勉強派出哥舒翰統領河西、隴右軍隊迎戰,但是哥舒翰對於這些軍隊並沒有牢固的控制力,結果慘敗給安祿山。結果唐朝只能依賴朔方鎮的部隊對抗安史叛軍,而安史叛軍雖然內亂不斷,但其團體穩固而不易解散,對抗唐朝中央的意志相當堅定,終於使得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