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以少勝多的賽約河之戰,元朝鐵騎如何將十數萬歐洲軍盡數圍殲

一次關注對您來說小菜一碟,對我卻是彌足珍貴,謝謝各位的關注。

正好你需要,剛好我專業,歡迎大家一起品讀文章

公元1241年,在歐洲的匈牙利,賽約河(今蒂薩河)畔,元朝的6萬蒙古鐵騎與十數萬歐洲軍隊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結果十數萬歐洲軍隊被盡數圍殲,只剩幾千人,史稱賽約河之戰。

賽約河之戰被後世列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圍殲戰之一。這是古代自詡為“戰鬥民族”的歐洲軍遭遇的最大恥辱之一,彰顯了當時蒙古鐵騎的強大戰力:打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都是不對稱戰爭。

蒙古鐵騎雖強,但6萬人能將十數萬人盡數圍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他們是如何做到以少勝多的壯舉呢?

一、十數萬歐洲軍隊的主力是步兵,也有重騎兵和弩兵,但數量不多,所以整體戰鬥力不及元朝的蒙古輕騎兵。

曾有傳言,說參與賽約河之戰的歐洲軍隊有十萬騎兵,這是不符合歷史的。歐洲的騎兵大都是重騎兵,由重甲騎士組成的,養一個重甲騎士的成本非常高,歐洲根本培養不出數量達十萬之多的重騎兵。

二、蒙古鐵騎的將領拔都和速不臺採用的“誘敵深入、全面圍殲”的戰術太牛,神乎其神。

公元1236年(元太宗八年),成吉思汗之孫拔都、先鋒速不臺率領蒙古軍西征,橫掃歐亞大陸,所向披靡。

公元1241年,6萬蒙古騎兵在佩斯城對面集結,與佩斯城隔著多瑙河相望。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從民間緊急招募士兵編入原有的軍隊,組成十數萬的大軍堅守佩斯城,企圖在數量上壓制敵軍。

歐洲軍死守佩斯城,並不出戰,而蒙古鐵騎在攻城方面又不擅長,一時僵持不下。

不久,速不臺想出誘敵深入的妙計,故意撤退,“誘導”歐洲軍出城追擊。貝拉四世果然上當,帶著十數萬大軍窮追不捨。蒙古騎兵都是輕騎兵,不穿重甲、頭盔,速度奇快。而歐洲軍的重騎士防護雖然好,但速度慢,步兵速度更慢。因此撤退的時候,蒙古騎兵走走停停,每次都等著歐洲軍快追到才佯裝敗走,加快速度,等跑遠了就再停下來等著。

蒙古軍一直退至匈牙利軍不設防的賽約河以東的沼澤地駐營。貝拉四世追蒙古軍至賽約河以西駐營,派了一千多士兵守橋,以防蒙古軍進攻。深夜,蒙古騎兵分兩路進攻:一路由拔都率領,猛攻守橋軍,奪取橋樑;一路由速不臺率領,從賽約河的下游偷偷結筏潛渡,然後再迂迴到匈牙利軍隊的側後方偷襲。

很快,歐洲軍在睡夢中就被包了餃子,在蒙古鐵騎的踐踏下,死傷慘重。

蒙古騎兵三面伏擊,拔都故意在西面留一個小缺口,放歐洲軍從缺口裡逃跑。從缺口逃出去的小部分歐洲軍,以為安全,卻沒想到又鑽進了蒙古軍準備好的另一個口袋。

如此絕妙的戰術應用,歐洲軍豈有不慘敗之理?

三、歐洲軍人困馬乏,體力消耗過大。

前面說了,蒙古輕騎兵速度快,走走停停,而歐洲軍行動緩慢,不善奔襲,長途追擊下,體力嚴重不支,後來被蒙古騎兵包圍時,哪有充足的力氣突圍呢?

四、歐洲軍的武器裝備也不如蒙古騎兵。

蒙古騎兵的驍勇善戰,天下皆知,他們應對“全副武裝”的歐洲重騎兵(人和馬都戴盔甲,兵器不易刺穿),依然得心應手。他們用長馬刀專砍馬腿,長槍用來挑戰騎士的劍,當馬腿被砍騎手失去平衡跌下馬後,就用狼牙棒伺候,不死也重傷。而面對歐洲步兵,更是碾壓一般的存在,鐵騎過處,哀嚎遍野!

反觀歐洲軍,步兵佔大多數,卻根本不夠蒙古鐵騎踩踏的。重騎兵呢,劍比長槍短了一大截,還沒刺到蒙古軍就被人家的長槍挑落了。

佔據了這麼大的優勢,縱然面對兩倍於己的歐洲軍,蒙古鐵騎又有何懼?一路砍瓜切菜,幾乎把圍住的歐洲軍全部殺掉,只剩下幾千士兵擁著貝拉四世逃走。

就這樣,蒙古騎兵順利佔領了佩斯城,繼續向歐洲大陸進發。整座歐洲大陸匍匐在蒙古鐵騎的腳下,瑟瑟發抖,想反抗卻又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