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郭子儀擊潰10餘萬叛軍收復洛陽,回紇參戰對李唐平叛作用並不大

唐朝安史之亂中,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後,局勢一度向著有利於李唐的方向發展,最關鍵的階段就是,唐至德二年(757年),唐肅宗令廣平王李俶、副元帥郭子儀率兵十餘萬,先後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安慶緒退守相州,叛亂有旦夕可破之勢,可以說在相州之戰前,唐肅宗已經看到了足以令自己成為中興之主的功績。

在唐軍一路東進的軍事行動中,收復洛陽之戰,唐軍也是有驚無險,和收復長安的香積寺之戰類似,唐軍都是處於一定的不利地位後,反擊得手,一舉擊潰叛軍,殺傷甚眾,而此戰,安慶緒是把駐守洛陽的全部主力派出,企圖遏制唐軍東進的態勢,只是一切都在此戰中化作徒勞了。

就當時的局勢來說,唐至德二年(757年)閏八月,郭子儀率軍擊敗叛軍駐守長安的張通儒,李唐收復長安,此戰叛軍被斬6萬級,被俘獲的也有2萬餘人,所以說叛軍在關中之地失去了立足的資本,張通儒直接帶著各支被擊敗的叛軍,一路向東逃竄,一直到了陝郡(今河南三門峽市西)。

由此李俶、郭子儀再度率兵東進,意欲擊敗叛軍,收復洛陽。

《舊唐書。郭子儀傳》安慶緒遣嚴莊悉其眾十萬來赴陝州,與張通儒同抗官軍。

在洛陽的安慶緒也是深知陝郡就是洛陽西部門戶的道理,自然不能讓唐軍輕鬆透過,所以安慶緒命御史大夫嚴莊率駐守洛陽的10餘萬叛軍西進,馳援張通儒,扼守陝郡,阻止唐軍東進,穩住香積寺之戰大敗的局勢。

當時李俶率主力部隊東進的同時,也派人直取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在戰略上迂迴作戰,雖然這支偏師對於收復洛陽之戰的實際作用不大,但也必然起到了吸引叛軍注意力的目的。

《舊唐書。郭子儀傳》賊聞官軍至,悉其眾屯於陝西,負山為陣。

叛軍見唐軍大舉來襲,背山列陣,以待唐軍,顯然叛軍的意圖是,以防守拖住唐軍東進,等待唐軍糧草補給,唐軍自然就撤軍了。

郭子儀自然是不會畏敵不戰,陷入到叛軍的計劃中,所以面對以山為陣的叛軍,唐軍是尋機主動進攻。

《新唐書。逆臣。安祿山傳》莊大戰新店,以騎挑戰,六遇輒北,王師逐之,入賊壘。賊張兩翼攻之,追兵沒,王師亂,幾不能軍。嗣業馳,殊死鬥,回紇自南山繚擊其背,賊驚,遂亂。

具體的戰爭經過大致是這樣的。

唐軍以回紇騎兵迂迴作戰,繞道叛軍後方,以待時機,而在正面戰場上,郭子儀率部和叛軍多有交手,互有勝負。

而且叛軍有假意誘敵之意,用騎兵騷擾唐軍,並一步步引誘唐軍來攻,當追擊的唐軍攻入叛軍軍陣的時候,叛軍處於兩翼的軍隊對突入的唐軍實施合圍,追擊的唐雎幾乎全軍覆滅,叛軍趁機全線推進。

記載中稱,郭子儀坐鎮的唐軍發生了混亂,和香積寺之戰中類似,或許當時的唐朝主力軍因為成分比較混雜吧,打惡仗時,往往以後臨戰懼戰的部隊,幾支部隊的後撤就會引去全軍的混亂。

當然也不排除郭子儀有假意後撤,以其人之道換其人之身,引誘叛軍出擊,此時叛軍的軍陣在行軍途中自然不在嚴密,也能夠給唐軍取勝的機會。

在唐軍後撤,叛軍出擊之時,李嗣業和回紇騎兵前後夾擊,大敗叛軍,叛軍大亂,郭子儀再度率兵反擊,叛軍幾乎抵抗之力,被殺的潰敗不止,《舊唐書。代宗本紀》一戰大捷,慶緒之黨,十殲七八。

也正是因為如此,安慶緒拿出老底企圖阻止唐軍東進的計劃破產,訊息傳到洛陽,安慶緒果斷放棄洛陽,帶著千餘人逃跑到相州,收攏殘部了。

而此戰之後,李俶、郭子儀收復洛陽,李唐實現恢復兩京,一舉逆轉了叛亂的勢頭,唐肅宗已經看到了叛亂被平定的未來。

後世有人認為,在收復洛陽後,唐軍沒有趁勢追擊,徹底消滅安慶緒,為後來相州兵敗埋下了伏筆,畢竟在收復洛陽後將近一年,唐軍才再度北上,圍困安慶緒駐守的相州。

《舊唐書。安慶緒傳》偽中書令張通儒秉政,改相州為成安府,署置百官。旬日之內,賊將各以眾至者六萬餘,兇威復振。

而安慶緒能夠有東山再起的資本,正是因為有唐軍給予的“休戰期”,他才能收攏潰兵,再度成勢。

我個人的觀點是,唐軍沒能在收復洛陽後,急速北進絞殺安慶緒也是可以理解的,一個是因為收復洛陽後,唐軍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收復河東、河西、河南各地上,而且收復兩京,對唐朝的意義重大,唐肅宗必然要保證戰果不會消失。

唐肅宗繼位繞不開一個話題就是,得位不正,因為當時唐玄宗並未將皇位傳給他,他相當於是在亂局中將唐玄宗從皇位上踢下去,可以想象到,逃難到蜀地的唐玄宗得知唐肅宗繼位時的表情,恨不得殺了他的心都有。

所以說唐肅宗需要足夠大的功績,那麼收復兩京是他稱帝最大的資本了,這也就導致他不會讓前線唐軍快速北上,而是要固守已得成果,這給了叛軍喘息時間,唐肅宗也是能夠接受的。

再者相州之敗,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相州之戰時,安慶緒即便已經收攏了6萬餘部眾,但是依然被郭子儀打的很慘,圍困城中已是甕中之鱉,如果不是史思明率部解救,加之唐軍各部各懷心思,不是所有人都向郭子儀那樣保持一顆忠誠之心的,同時後勤發生問題,號稱數十萬的唐軍在大風中被史思明擊敗了。

總之唐軍相州之敗,和唐軍沒有在收復洛陽後快速北上有一定關係,但是關係不大。

還有就是,一直以來有觀點認為,回紇騎兵是平定安史之亂的關鍵力量,我個人認為,回紇騎兵的確英勇善戰,但是在戰爭中,沒有起到決定的作用。

回紇騎兵成名的兩戰就是在香積寺之戰和收復洛陽之戰中的表現,都是在危機時刻出擊,引起叛軍混亂,唐軍趁勢反擊,一舉擊潰叛軍的。

但是你知道參戰的回紇騎兵有多少人嗎?在參戰初期,回紇騎兵的規模也就是幾千人。

《舊唐書。郭子儀傳》回紇遣葉護太子領四千騎助國討賊。

《舊唐書。安慶緒傳》二月,肅宗南幸鳳翔郡,始知祿山死,使僕固懷恩使於回紇,結婚請兵討逆……八月,回紇三千騎至。

《新唐書。逆臣。安祿山傳》僕固懷恩以回紇、南蠻、大食兵前驅,王悉師追賊。

結合這三段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當時參戰的回紇騎兵,大致在3、4千人的規模,同時參戰的不僅僅是回紇騎兵,也有其他勢力參與到了唐朝的平叛作戰中。

那麼這3、4千回紇騎兵就可以成為平叛的關鍵力量了?唐朝主力軍連幾千騎兵的部隊都沒有了嗎?叛軍這麼脆弱,頻頻被這幾千人回紇騎兵所震懾,那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會用七年的時間?

而且當時唐肅宗也回紇也是有約定的,“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回紇也不是單純的為了幫助唐朝平定動亂而參戰的。

回紇騎兵對叛軍的最大威懾在於,叛軍中奚人畏懼於回紇人,而叛軍中存在這大量奚人出身的將士,這也是回紇騎兵能夠在唐朝平亂作戰中成名的原因。

再者香積寺之戰以及收復洛陽之戰,唐軍都一度危急,回紇騎兵是起到了扭轉戰局的作用,但是不要只看回紇騎兵的貢獻。

香積寺之戰時,是李嗣業在唐軍敗退之時,挺身而出,率領陌刀隊,以步兵對抗突擊而來的叛軍騎兵,李嗣業擊殺十數名叛軍,唐軍如牆推進,所向摧靡,這才穩住了唐軍的陣腳,而且當時王難得更是前額中箭,拔出箭頭後,被帶下來的臉皮都擋住雙眼了,依然奮戰于軍中。

收復洛陽之戰時,李嗣業也是率部和回紇前後夾擊叛軍,才領叛軍大亂的,所以說不要把這兩戰的功績,都算到回紇騎兵的神奇翻盤上。

其實李唐依賴回紇的,並不是回紇騎兵的參戰,而在於李唐王朝為了快速平定安史之亂,繼續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以及更多的盟友,所以唐肅宗必須想辦法解決回紇這個隱患。

顯然主動出擊,以軍事打擊令回紇臣服是不可能的,當時的李唐完全沒有相應的實力,打擊不成就只能拉攏了,那麼沒什麼可以和回紇形成聯盟更好的辦法了。

所以說唐朝需要回紇做的,也不是真的寄希望於回紇軍隊的直接參戰,而是站在李唐這一邊就好,在整體戰略上,回紇完全可以坐視李唐和叛軍死磕, 最後自己坐收漁利,在這種情況下,唐肅宗只能讓出一部分利益,換取回紇的穩定,最起碼不在局勢有利於李唐之時,或者叛軍取得重大戰果之時,趁機聯合叛軍夾擊唐軍。

可以說回紇對李唐最大貢獻就是,在唐朝平叛戰爭中,沒有施壓於李唐,唐軍也避免了兩線作戰,內憂外患的局面,而且回紇站在李唐一方,也可以保證唐軍馬匹的正常供應,在那個年代,擁有充足且優質的戰馬,在戰局上也是很有利的,這些可比那幾千回紇騎兵直接參戰所取得的利益要重要的多。

總的來說,唐軍收復洛陽之戰,安慶緒想要集結主力遏制唐軍東進的計劃,被郭子儀所破,叛軍主力盡損,安慶緒倉皇逃離洛陽,戰後唐軍沒有趁機快速北上也可以理解,唐肅宗有他自己的想法,而至於回紇騎兵在戰爭中所取得的戰果到底有多麼重要,我個人的觀點就是,的確有作用,但是不能說是唐軍平叛的關鍵力量,回紇對於唐朝平亂所做的貢獻,只要不在直接參戰方面,而且人家也不是給李唐義務平叛的,也是有所求的。

宣告:以上素材來源網路,本公眾號尊重原創,原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好的內容貴在分享,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處理,我們將立即更正和刪除相關內容。

請留下您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