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兩千年前,秦始皇修築的道路,為何至今不長雜草?

古人的智慧,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你能想到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有了“高速公路”了嗎?這條“高速公路”,就是秦朝的馳道,其中一條被後世稱為“秦直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面對遼闊的疆域,為了方便帝國的統治,實行了一系列措施。

先是統一帝國內部的度量衡,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度量制不同,貨幣也是不同的。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貨幣封為金和銅兩種,黃金是上幣,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

除了統一貨幣,還有統一度量衡,讓秦朝內部的度量標準得到統一。這樣原六國的百姓,和秦國的百姓之間,互相之間交易不會出現爭端,在記載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在丞相李斯的籌措下,在秦國使用的大篆的基礎上,發明出小篆。小篆書寫簡單,被秦朝推廣到全國,成為國家規範用字。在秦朝時期,隸書開始出現,和小篆並存於秦朝時期。

除了度量衡方面,還有文化方面,在軍事方面秦始皇也有重要舉措,那就是修建秦朝馳道。馳道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速公路”,將秦帝國的各個軍事重鎮連線起來,方便秦軍行動。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幅員遼闊,因此對於部隊的調動要有充分的考慮。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認為修建通暢的道路,對帝國的統治有利。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一年後,秦始皇就下達命令,修建咸陽附近的馳道,在記載中:

“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此後,在秦始皇的督促下,又修建了九條著名馳道,分別是高陵到上郡的馳道,以及臨晉道、三條東方道、武關道、棧道、西方道、還有秦直道。馳道作為秦帝國的重要官道,有著嚴格的標準,道路寬要達到六十九米,每隔七米就要種一棵樹。

道路兩側分別用夯土,壘砌起“隔離帶”,路的最中間部分,用皇帝車輛專行通道。馳道以咸陽為中心,通向秦帝國的各個角落,將整個帝國聯絡起來。秦始皇確實有先見之明,透過一條條馳道,讓整個帝國臣服於他的腳下。

秦始皇三十五年,最後一條馳道開始修建,這就是秦直道,在記載中:

“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千八百里,數年不就。”

秦直道戰略意義重大,因為這是從九原抵達雲陽的道路,主要用於抵禦北方的匈奴。在秦朝時期,匈奴的勢力已經很大了,不斷侵擾秦王朝。為了抵禦北方的匈奴,秦始皇不僅修建了秦長城,而且還修建了馳道。

秦朝修建長城的目的,是為了阻擋匈奴的騎兵,讓他們不能長驅直入。而秦直道的修建,則是為了能夠迅速調動士兵,及時支援北方抗匈前線。秦直道由秦朝名將蒙恬負責修建,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開山破土,經過兩年時間才最終修建完成。

西方的羅馬大道有名,但是秦直道比羅馬大道,還早了兩百年。此後,秦直道在抵禦匈奴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秦軍可以順利的調動兵力,抵消了匈奴騎兵靈活的優點,讓秦軍在同匈奴作戰時不落下風。

秦直道在後世繼續被使用,比如唐朝時期,就有關於秦直道故道的記載。而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陝西甘肅交界處的子午嶺上,發現了一條古道路遺蹟。學者們檢視古籍的記載,最終考證這條古道,就是秦直道。

學者還驚奇的發現,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沖刷,秦直道上還是寸草不生。這令學者們感到驚奇,秦朝人用什麼手段?能使秦直道,可以保持兩千年不長雜草呢?

學者們取秦直道上的泥土,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發現這些泥土都被翻炒過,是一種“熟土”。原來,修建秦直道的土壤,都沒有了營養,無法再供應植物生長。

兩千多年前,秦朝的古人就透過有效手段,修建了秦直道。這條道路在歷史的風沙中,依舊儲存下來,得以展示在我們面前。秦直道兩千年不生雜草,可見古人修建道路的技藝有多高超,古人多麼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