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如果諸葛亮能多活20年,北伐能否成功,蜀漢是否有機會統一天下?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他“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夢想也隨之破滅。很多人在對諸葛亮的離世感到悲痛的同時,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如果諸葛亮能夠多活20年,那麼他的北伐大業是否能夠成功,蜀漢是否有機會統一天下呢?

或許很多人會對這個問題嗤之以鼻,畢竟歷史是不相信假設的,所以各種論證只不過是“紙上談兵”,對於歷史的程序而言根本不會有任何改變和觸動。而且,蜀漢的實力不僅在三國之中是最弱的,而且人才儲備也是最差的。所以,諸葛亮的《前出師表》才會提到,“益州疲弊”。而在《後出師表》中,更是提到“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先後殞命。除了領軍將帥日漸凋敝,“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也在此期間先後折損三分之二。

可以說,蜀漢的發展日漸疲敝,即便給諸葛亮20年的時間,北伐也不會成功,更不可能統一天下。更有人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的經濟發展逐漸緩慢,民力役使達到極致,諸葛亮連實施彈性防禦(攻勢防禦)的機會都沒有。甚至面對曹魏發動的征服戰爭,毫無還手之力。根據《漢晉春秋》中所記載,在諸葛亮死後17年,也就是公元261年,東吳使臣出使蜀漢時,在途經蜀漢的路上,發現其“民有菜色”,也正好印證了這種蜀漢出現了經濟衰退,民力匱乏的現象。果然,到了公元263年,蜀漢就被曹魏所滅。

但是,蜀漢後期之所以出現經濟衰退,民力疲敝的現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諸葛亮已經去世。如果,諸葛亮還活著,那麼黃皓這樣的跳樑小醜,怎敢禍亂朝政。同時,諸葛亮極為注重軍隊屯田,又怎麼會出現因為長期征戰而破壞生產的事情?而蜀漢之所以出現“民有菜色”的現象,恰恰說明諸葛亮之後,無論是蔣琬、費禕、姜維等人,不具備諸葛亮統籌民政和軍事的能力,直接導致了蜀漢快速衰敗。所以,也有理由相信,如果諸葛亮能夠多活20年,他的北伐大業將會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之所以,敢有這樣的推斷,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機會眾多。在曹魏發動滅蜀戰爭之前,其內部曾經出現過兩次嚴重的內訌,還有兩次陷入兩線作戰的危機。按時間順序排列分別是,發生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發生在公元251年至公元258年的“淮南三叛”,發生在公元252年至公元253年曹魏與東吳之戰,發生在公元259年的徵遼東之戰。雖然,“淮南三叛”中毋丘儉文欽之叛是在公元255年,諸葛誕之叛 是在公元257年至258年;司馬懿征伐遼東是在公元259年,已經超出了諸葛亮多活20年的範疇。但是,其中任何一次曹魏的內亂,或與東吳的戰爭,蜀漢如果能夠抓住機會,都會得到新的局面。只可惜,彼時的蜀漢,不是不敢全力北伐,就是內部剛剛遭遇大變(費禕被刺),白白浪費了機會。

其次,戰略得當。諸葛亮對北魏用兵,其實有兩處遭人詬病,一是重用馬謖導致街亭之敗,一是不敢採納魏延的計策出子午谷奇襲長安。街亭之敗的確是諸葛亮用人失當,導致了第一次北伐滿盤皆輸。那麼奇襲子午谷的計劃之所以被否決,其實是因為這個計劃與諸葛亮的戰略相違背。前文已經提到,諸葛亮首次北伐之時,蜀漢的根據地益州已經出現疲敝的現象。所以,在作戰是不僅要考慮物資的供給問題,還要考慮人力的使用情況。即便魏延出子午谷順利奪下長安,乃至佔據潼關,那麼蜀漢需要派出多少人馬來防禦這些地方呢?要知道 ,關中地區經過董卓之亂,以及李傕郭汜的混戰,早已破敗不堪,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都難以籌集。一旦曹魏反擊,蜀漢只能無功而返。所以,諸葛亮的戰略是逐步蠶食,不僅要蠶食曹魏的地盤,還要蠶食他的人力資源。這也就是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就“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可見,諸葛亮對於蜀漢的問題非常清楚,也明白需要透過戰爭來解決什麼問題。

最後,就是諸葛亮北伐的戰略目的。雖然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了北伐時分兵兩路,一路直逼關中,另一路則是攻擊宛、洛陽。但是,在他北伐之時,荊州已經喪失,他最初預計兩路北伐的方案已經破產,想要以益州一州之地,就能奪取天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諸葛亮必須爭奪另一個可靠的根據地,他將目標瞄準了涼州。涼州雖然不是富庶之地,但是這裡民風彪悍,可以輕易地招募到大量的精銳騎兵。而且,蜀漢大將馬岱世居於涼州,在涼州有著極高的威望,所以在安撫民心方面也會有事半功倍。如果奪取涼州之後,將益州、漢中和涼州聯在一起,那麼將會形成當年秦、漢在關中居高臨下俯視中原的戰略勢態。

由此可見,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壽命,他可以完成他的北伐目的,攻佔涼州,進而收復關中。當然,能否統一天下,或許還需要更長的時間,那麼估計需要給諸葛亮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