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鰲拜要將蘇克薩哈滅門,索尼、遏必隆甚至是孝莊為何袖手旁觀?

應當來說,孝莊對鰲拜是極為信任的,鰲拜也是愛新覺羅的鐵桿,殺蘇克薩哈應該是孝莊的預設。

可能受到《鹿鼎記》的影響,大多數同學對鰲拜的印象都是極差的,簡單的將其定義為權臣,甚至有取代康熙的打算。這是不完全的,歷史上的鰲拜是相當複雜的人物,並非簡單的臉譜和標籤就能定義的。

首先來說,鰲拜是滿清權貴中根正苗紅的人物,瓜爾佳氏、鑲黃旗人,這些都是出身顯貴的代名詞,然而鰲拜能夠成名並不單單在此,在皇太極攻打皮島的過程中,作為第一個衝上皮島的將領,鰲拜直接被皇太極賜號為“巴圖魯”,晉爵三等男。

巴圖魯是清朝對勇士的最高封號,只有真正的勇猛的人才能獲此殊榮。

在松錦大戰時,鰲拜也是清軍中戰功赫赫的將領,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奠定了鰲拜在八旗將領中擁有較高的地位。

鰲拜對孝莊母子來說,更是有擁立之功,我們都知道皇太極暴斃的時候,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發生了激烈的皇位之爭,當時豪格擁有兩黃旗的支援,而多爾袞擁有兩白旗的支援,雙方旗鼓相當,針鋒相對,內訌一觸即發。

就在豪格與多爾袞競爭最激烈的時候,鰲拜等兩黃旗大臣亮出底線,那就是“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但是多爾袞隨即也亮出了一個底線,那就是皇太極的兒子中誰繼承皇位都可以,只有豪格不行。

在這樣的情況下,豪格和多爾袞基本都被排除在外,經過後宮皇太極的五大妃的商議,最終推選孝莊的兒子,也就是年僅六歲的順治登基為帝。

應該說,鰲拜等人的堅持是順治能夠登基的重要因素。

鰲拜還因此得罪了多爾袞,多爾袞雖然沒有繼承皇位,但是卻獲得了攝政王的身份,掌握了清朝的軍政大權,不是皇帝而勝似皇帝。

對於鰲拜等人,多爾袞是一路打壓,差點就給整死了,一直到多爾袞去世後,順治親政,鰲拜才算熬出頭。

順治沒有忘記鰲拜的功勞,根據《清史稿》中記載:“世祖考諸臣功績,以鰲拜忠勤戮力,進一等。”在親政後,對鰲拜更是加官進爵,“授議政大臣。累進二等公,予世襲。擢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有太子太傅這樣頭銜的,那基本都是頂級官員了。

在順治帝臨終的時候,也很信任鰲拜,將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與鰲拜四人一同任命為顧命大臣,共同輔政。

開創四大臣輔政的體制很可能也是孝莊比較傾向的方法,當時的詔書可能就是孝莊以順治的名義釋出的,曾有人提請由孝莊垂簾聽政,卻被孝莊拒絕了。

在女真的習俗當中,女人也是享有參政議政的資格,如果由孝莊垂簾並非很困難,可是孝莊還是透過四大臣輔政的方式來控制朝政。

說明一方面說明孝莊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另一方面說明孝莊信任四大臣。

鰲拜、遏必隆、索尼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遏必隆其父是開國五大臣之一額亦都,索尼是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的侄子,索尼是赫舍里氏,又都是兩黃旗的人,都是根正苗紅的種子選手。

只有蘇克薩哈“來路不正”,蘇克薩哈雖然也是八旗中上三旗的人,但是卻並非兩黃旗,而是出自多爾袞的正白旗,正白旗在多爾袞執政時期迅速提拔為與兩黃旗相當的地位。

蘇克薩哈最終崛起,能夠成為四大輔臣,是因為在多爾袞暴斃之後,蘇克薩哈反水多爾袞,大肆攻訐多爾袞,從而得到孝莊與順治的信任。儘管如此,兩黃旗的人卻看不上蘇克薩哈。

索尼和鰲拜在擁戴福臨的時候都得罪了多爾袞,因此,在多爾袞當政的時候,鰲拜被問罪降爵,索尼被髮配盛京。

而蘇克薩哈卻是多爾袞的心腹,正白旗的骨幹直陳,多爾袞暴斃後,為了自保而攻訐多爾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這並不表明兩黃旗與正白旗之間沒有衝突,不但鰲拜瞧不上蘇克薩哈,就連索尼等人也都看不上蘇克薩哈。

此後,鰲拜的主要權利鬥爭就是幹掉蘇克薩哈,當時索尼年老,能夠站出來的也就是鰲拜了,等到索尼去世後,鰲拜加快了對蘇克薩哈的打擊。

康熙六年,鰲拜羅織了蘇克薩哈二十四條罪狀,要將蘇克薩哈處死,但是康熙不同意,鰲拜依舊還是矯詔將蘇克薩哈剷除。

其實,鰲拜與蘇克薩哈原本是兒女姻親,又都處於上三旗,是有著共同的利益的,但是不管是出於抬高兩黃旗,打壓正白旗的“公心”,還是為了自己擅權,作為順治、孝莊的鐵桿,鰲拜都想要把這樣潛在的威脅剷除掉。

對於這一點,孝莊並沒有過多的指責,應該是一種變相的預設。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鰲拜這個人是複雜的,他也許是為了擅權,也許單單是認為康熙年紀尚小不足以親政,所以給人留下了大權獨攬的印象。

殺害蘇克薩哈成為鰲拜與康熙之間決裂的導火索,康熙八年,在沒有得到孝莊的支援下,康熙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將鰲拜擒住。

應該說,作為最有權勢的輔政大臣,做事難免囂張跋扈,得罪的人也不少,在被康熙擒住後,政敵羅列了三十條罪狀想要搞死鰲拜,但是康熙都沒有同意。

按照康熙的說法是“效力年久,不忍加誅,但褫職籍沒。”

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康熙看後,感念鰲拜的功勞,遂對他寬大處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鰲拜隨後被監禁。

最讓人想不到的是,在康熙晚年,鰲拜已經去世幾十年的時候,康熙想起鰲拜早年立國的功勞,下令“追賜(鰲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從孫蘇赫襲。蘇赫卒,仍以鰲拜孫達福襲。”

從康熙將其搬倒卻沒有殺害,晚年又親自為其平反,應該說,鰲拜並不是一個有謀逆之心的人,如果真的謀逆,別說是鰲拜,就是攝政王多爾袞都得從棺材裡面挖出來鞭屍。

康熙之所以對鰲拜下死手,完全是因為鰲拜過於戀權,沒有在康熙已經懂事的時候就讓出權力,當然,在清朝君主專制高速強化的快車道上,任何人沾染了最高權力,與皇權產生了衝突,下場都是慘烈的,鰲拜不過其中之一罷了。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待的話,對於鰲拜殺蘇克薩哈,應該可以很好的理解了,孝莊和索尼等人都是預設的,只有康熙年少不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