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一代雄主楚莊王征伐列國,爭霸中原成就一代霸業

楚國是東周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一個國家。

《楚世家》

開篇兩次借楚王之口說,“

我蠻夷也。

”在齊、晉的稱霸中,都是作為襯托前者的背景出現。即使後來在楚莊王時,留下“問鼎中原”的成就,也被認為是覬覦“中國”的野心,大概是編、注《春秋》的孔子和左丘都是魯國人的緣故。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在很長時間裡,楚國都是東周時期最大的國家,以至於一直有後人感嘆為何不是楚國推動了中國的統一。畢竟,留下許多浪漫故事和奇妙想象的楚人,或許要比秦人更有詩意。

比如,

《韓非子?喻老》

篇就有一個故事,講的是楚莊王,小時候,看到楚莊王“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的故事,內心很受鼓舞,覺得自己一定是塊料,暫時的學習成績不咋地是因為自己不想鳴,等哪天想鳴了,絕對把周邊這些同學和老師給震驚了。長大後發現這純粹是自我陶醉,沒大用處,優秀的還是一如既往的優秀,不優秀的想優秀的那也得付出巨大努力方有可能達成,過程中的艱辛不是你想鳴就能鳴的。

楚莊王是接替自己父親楚穆王的班,當時的楚國國力在當時也是比較強的,楚穆王呢,對於自己的父親出成王在與齊國和晉國的爭霸之戰中失敗很不甘心,其中一場著名的戰役是當時和晉國之間的城濮之戰。楚穆王不甘心,於是在自己父親在考慮繼承人問題的時候發動了宮廷政變,殺了自己的父親。楚穆王上位之後就開始加緊操練兵馬,又兼併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家,同時又聯合了一些當時比較強大的兩個國家陳國和鄭國。楚穆王的抱負還沒有實現呢,就去世了,這樣歷史中著名的霸主楚莊王繼位了。

這時楚莊王還不二十歲,而由他的兩位老師鬥克和公子燮掌控朝政大權。楚莊王不但愛讀書,還非常愛思考,剛繼位就發現了一個大問題。他就琢磨了,“

楚國的貴族勢力太大了,特別是若敖氏家族,令尹(宰相)和大司馬都是他們的人,這等於朝政大權和軍權都被他們控制著,我和傀儡有什麼區別呢?乾脆我裝糊塗得了,讓他們互相折騰去吧,等我看明白了再說。

年輕的楚莊王做起了“千歲爺”,只知玩樂,他白天帶領人馬外出打獵,晚上喝酒賞舞,一眨眼就過了三年,從沒把國家大事放於心上。他知道臣下對他的行為很有意見,為了堵住他們的口,便通令全國說:“

不許諫,有敢諫者,殺無赦!“

正當此時,晉國趁楚國忙於喪事,又重新會合諸侯,立下盟約,隨後又把楚國拉過去的陳、鄭等國又籠絡到自己的範圍中去,而楚莊王卻表現得無動於衷,這使楚國的大臣們非常著急。

大臣伍舉,也就是伍子胥的祖父,就來了個拐彎抹角的進諫。一天,大臣伍舉來見楚莊王,楚莊王正左手抱著鄭姬,右手摟著越女,坐在樂鍾之間,看到伍舉,並不願理睬。伍舉心情沉重地說:”臣聽聞大王心情煩躁,我來給大王講個謎語故事,為您解解悶。我這有個謎語,別人讓我猜,我竟想了一天一夜也想不出,我想大王您是個有才學的人,一定能猜得出。因而趕過來請教您!“

伍舉說:“

楚京有大鳥,梄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費解

。”

實際上,伍舉這話是在說楚莊王。伍舉把楚莊王比喻成了不飛不叫的神鳥——三年吃喝玩樂,可不是不飛不叫嗎?

這就有點意思了,楚莊王總不能說,愛卿你看走眼了,我不是什麼七彩神鳥,我只是隻麻雀吧。

楚莊王也是個明白人,一聽就知道是在說自己。他哈哈大笑道:“

這隻鳥三年不飛,是在養精蓄銳呢。等著瞧吧,要麼不飛,一飛就得沖天;要麼不叫,一叫就要驚人。

當時進諫的還有大夫蘇從,相較於伍舉這種暗喻式的進諫方式,蘇從就比較撒潑了,一哭二鬧三上吊,就是抱著必死的心來的,一定要罵醒楚莊王。

不過楚莊王並沒有降罪於他,只是把他打發回去了。

除了這些獻諫的大臣,還有一位“忠臣”打動了楚莊王,那就是王后樊姬。

她可是楚莊王的賢內助,在他還沉迷打獵的時候,樊姬就一直勸他要辦正事,別整天渾渾噩噩的,不吃鳥獸之肉來抗議,這讓楚莊王甚是感動。

之後為了不讓楚莊王沉迷女色,耽誤霸業,更是主動幫其選出一些容貌俱佳,品德良好的妃子進宮侍奉。平日裡作為監督者,督促楚莊王不斷上進,為“問鼎中原”打基礎。

這麼多的忠臣進諫讓楚莊王認識到幹正事的時機到了,此時的楚國發生大饑荒,人們缺衣少糧,楚國西部的庸人還出來作亂,在短時間內攻下了楚國邊境的幾座大城,馬上就要打到天子腳下了。

楚莊王立馬解散樂隊,走出後宮,開始打理朝政,該殺的殺,該提拔的提拔,楚國國內政局大變,對外出兵鎮壓庸人叛軍,讓楚國重新回到正軌。

在楚莊王一系列舉措之下,楚國國內的局勢逐漸穩定下來,但是周邊依然動盪,先不提晉國虎視眈眈,就是周邊的小國和山戎夷、越仍然不時的騷擾邊境。當時的楚國還沒有什麼家底兒,楚莊王一咬牙,決定勒緊褲腰帶,湊足軍費,先拿曾經的鐵桿小弟庸國開刀,一戰定天下。

他首先採納了大臣為賈的意見,於公元前611年起兵伐庸,很快便平定了庸國的叛亂。其他弱小國家看到庸國失敗,也都選擇向楚國稱臣。

公元前608年,楚國剿滅庸國後,又出兵討伐宋國,大獲全勝,奪得戰車五百乘。這五百乘是什麼概念呢?古代有個說法叫作千乘之國,有一千乘戰車的國家那絕對是強國了,而楚莊王一次討伐就獲得了五百乘戰車,這在當時可是個爆炸性的新聞。幾乎一夜之間,楚莊王的名號傳遍了大江南北。這一年,楚莊王二十六歲。

《左傳·宣公三年》

所載,公元前606年,晉國發生了政變,晉靈公被幹掉了。楚莊王知道機會難得,於是趁著晉國無暇他顧,立即派兵北上,遠征戎族。楚莊王率領楚國軍隊前往討伐陸渾之戎。陸渾之戎是戎族部落的一支,原居於瓜州(今陝西秦嶺西端及隴山一帶),秦國強大以後,他們被秦穆公驅趕到陸渾(今河南宜陽南)一帶,因而被稱為陸渾之戎。陸渾之戎當然無法與楚國軍隊抗衡,很快就被打敗了。然而,楚國軍隊在取得勝利後,並沒有班師回國,而是在楚莊王的帶領下,直抵洛水之濱,到了周王朝的都城洛陽城下,顯示出楚莊王奪取中原政權的雄心。

為了震懾周天子,楚國軍隊在周王朝的邊境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以顯示自己武力的強盛。

在接見王孫滿時,楚莊王居然問九鼎之大小輕重。九鼎為大禹所鑄,中國有九州,故鑄九鼎,在商周奉為國寶,是天子的標誌。楚莊王問九鼎,意在“

示欲逼周取天下

”。在當時的周天子和中原諸侯看來,是大逆不道的。這就是後世問鼎的來歷。

沒幾年工夫,楚國更加強大起來,先後平定了鄭國和陳國的兩次內亂,終於和中原霸主晉國衝突起來。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救鄭。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市東)和楚國發生了一次大戰。晉國從來沒有打過這麼慘的敗仗,人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黃河邊。船少人多,兵士爭著渡河,許多人被擠到水裡去了。掉到水裡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頭都砍了下來。

有人勸楚莊王追上去,把晉軍趕盡殺絕。楚莊王說:“

楚國自從城濮失敗以來,一直抬不起頭來。這回打了這麼大的勝仗,總算洗刷了以前的恥辱,何必多殺人呢?

說著,立即下令收兵,讓晉國的殘兵逃了回去。打那以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就成了霸主。

楚莊王在險惡環境中成長,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他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化解國家危機。志得意滿的楚莊王欲代周而取天下,明君賢臣、風雲際遇造就了楚莊王的雄圖霸業。史書稱“

現兵周疆、問鼎輕重

”,標誌著楚國已進入空前強盛時代。

在楚莊王身上可以看到,人貴在自知,自己應有自我檢討的能力和決心,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必有強烈的慾望,有慾望並不可怕,關鍵是不要被慾望牽著鼻子走。如果你不能主宰自己的慾望,就最好遠離那些令你迷惑的物件。

歷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