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蟋蟀賭鬥蟋蟀在清宮中有多講究每年慈禧都會從中發一筆財!

蟋蟀在京城有個別名叫促織。這早就見於《爾雅》,書中說:

“蟋蟀生野中,奸吟丁土石磚瓦之下,鬥貝咐鳴,其生如織,故幽州謂之促織也,”

這古之幽州乃包括近世之北京之地。至於它的俗名蛐蛐乃是蟋蟀的轉聲。

據宋代入考證,以蟋蟀來作角鬥的遊戲是開始於唐朝的天寶年間。宋之官宦,明之豪族無不以鬥蟋蟀為戲,至使“貴遊至曠厥事,豪右以銷其資,士荒其業”。清代有增無減,上至宮廷權貴,下至里巷小兒,無不以鬥蟋蟀為娛樂之戲。里巷中的兒童雖然三五成群的共聚—盆來看蟋蟬的角鬥,然而只是取樂而已。由於他們無錢購罐,於是只好將蟋蟀蓄於破盆裂碗之中,過不多久便會因調養不周而死掉、至於宮廷的蟋蟀角鬥那就是另外的一回事了。

清代宮中蟋蟀的角鬥早已成為了一賭博的方式。而且後來變成了投金之賭,其睹金之巨甚為驚人。為了在賭博之中成為贏家, 因此在蟋蟀的選擇、蓄養上便非常下功夫。宮廷權貴不惜以三四百兩以至上千兩銀子從市上購得色青,背寬,腿長而善斗的蟋蟀。這種蟋蟀多產於荒寺野冢,峪殘垣的郊外。然後以重金僱“把式” (調養蟋蟀的能手)進行調養。宮中的蟋蟀要放在價格昂貴的蟋蟀罐中。當時以“古燕趙子玉”的蟋蟀罐最為有名。趙子玉用“澄漿泥”所燒製的蛐蛐罐極為精美,它大小不等,形狀不一,大罐之中還含有精巧的“過籠”。罐上常雕有二龍戲珠、如意等花紋。為了使蟋蟀能在角鬥中取勝,往往要依據天氣的陰晴,冷熱,溼幹而喂以不同食物入餵食米飯,蟹白、慄黃、稻蟲、鰻魚種種。

每當重陽時節,清宮中鬥蟋蟀的熱潮便開始了。光緒朝在庚子年以前,每當九月份慈禧便要離開京城住進頤和園。九月初九這天慈禧在頤和園內先要品賞含苞的菊花。並親自動手將一枝上的花苞除留一個外,都剪了去。隨後宮內的太監、宮女也紛紛動手這樣做。然後她便被人抬至萬壽山之巔,一覽湖光山色。就在此時, “把式”們透過太監將雄健善斗的蟋蟀呈進慈禧太后。慈禧看過之後,便一一賜名。同時召近支王公,福晉、有錢的太監開盆為戲。

在慈禧以前,清宮中鬥蟋蟀曾規定以二十四幢為—桌,有時多到數十桌。在蟋蟀角鬥之前,必須要先看看蟋蟀的體裁大小,若兩個蟋蟀個頭相差懸殊就不能同入—盆而鬥,除非體小者一方同意。只有個頭相當的蟋蟀方能入盆進行角鬥。同時還規定,角鬥的輸贏不能用金錢計算,而是以實物為代用品。一般都是在自己的蟋蟀罐上標明,以八件(點心)、月餅、花糕、果品多少斤為輸贏的代價。然而到了慈禧時,這老的傳統就改變了。開盆角鬥時,則以銀子作為輸贏的標準。往往下注以百金為起點,時常一局賭了下來,輸贏能達萬兩銀子之巨。

這種豪賭, 日日如此,從九月初一直要延續到十月慈禧離開頤和園回宮才算停止。慈禧年年要透過重陽節開始的蟋蟀之賭,撈到大筆錢財;在這種豪賭之中王公親貴,太監們往往是輸者。王公貴族不用說,他們都是富有者。即使他們輸了千兩萬兩銀子,也無礙於事。至於太監,他們的俸祿並不算高。

以李蓮英為例,他身為總管太監,為太監中年俸最高的人,一年之中所得俸祿也不過兩千兩。他們在蟋蟀賭局中,居然也能千兩萬兩地輸掉,勢必他們的財源另有門路。細細考察便可而知。他們的“外塊”一是來自承攬各宮的購物,往往所購之物其價二十,則報以一百二十;二是來自賄賂,如供奉、買官,只這兩項所得即可達萬元之巨。慈禧對他們的“外塊”也有所耳聞。透過蟋蟀賭的這方式,又間接地從他們手中奪去一部分,真乃是上下交爭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