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山東手造合集①丨妙筆生“畫”,老樹新芽

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林產品交易會……大場合展大氣魄,鉅野工筆牡丹畫驚豔全國。

在天上是風箏,拿在手中是扇子,懸在門前是燈籠……楊家埠年畫舊版新刻,小小年畫裡蘊含著無限的溫情。

山東手造,在傳承匠心的同時也在不斷出新,諸如鉅野工筆畫、楊家埠年畫,雖風格不同、各有千秋,卻都廣受人們喜愛。而這喜愛的背後,正是源自這樣一群手藝人孜孜不倦的傳承與發展。

工筆牡丹綻放全國

起稿、勾線、上色……在鉅野縣書畫院的工筆牡丹畫創作室內,46歲的程月菊與十餘名畫師開始了一天的畫作。

“這色筆和水筆各有功用,前者上色,後者潤色,兩支筆輪換交替,作出的畫才富有層次感。”入行多年的程月菊說起工筆畫作畫技巧頭頭是道。交談間,只見兩支畫筆在她手中如行雲流水般勾勒、延伸。很快,一朵風姿綽約的牡丹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程月菊是一名下崗女工,10年前來到鉅野縣書畫院學習工筆畫,零基礎的她經過兩個月的培訓,就可獨自完成一幅作品。“如今熟練了,一幅六尺的畫,基本一週就能畫完。”程月菊說,畫師不必為銷路發愁,畫作由縣書畫院向全國各大畫廊、畫店等平臺推薦,收入很穩定。

鉅野縣是中國文聯命名的“中國農民繪畫之鄉”,也是中國工筆畫學會命名的“中國工筆畫之鄉”。“工筆牡丹畫是我們縣工筆畫的當家品種,是在繼承傳統工筆技法的基礎上,糅合現代工藝手段,精工細作而成。”鉅野縣書畫院院長程軍偉介紹,鉅野工筆牡丹畫以菏澤牡丹為主要創作題材,畫中牡丹枝繁葉茂、花團錦簇、色彩飽滿、線條流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葉片層次分明、花葉錯落有致,花頭千姿百態,或含苞待放、或爭奇鬥豔、或搖曳生姿;新老枝幹、嫩芽、葉片、花頭、花苞等在畫面中交相呼應,突顯了牡丹雍容華貴的特點。鉅野工筆牡丹畫集國花、國畫、國禮於一身,已經成為山東特色文化的一張名片。

一批國家級畫師脫穎而出,截至目前,全縣有中國美協會員19人,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15人,山東省美協會員70人,他們揮毫之處,一大批精品應運而生。“《花開盛世》《錦繡春光》《冠豔群芳》等作品先後亮相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林產品交易會等國家重大活動,鉅野工筆牡丹畫品牌影響力深入人心。”程軍偉說,《國寶獻瑞》《花開盛世》精華版等工筆牡丹畫作品更是受邀入駐國家會議中心(上海)國禮展廳、人民大會堂山東廳。

近年來,鉅野縣立足畫鄉品牌,充分發揮縣書畫院的龍頭帶動作用,引導精品創作與產業發展並重,將弘揚和傳承優秀書畫文化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文旅研學及菏澤牡丹品牌推廣等有機結合起來,推動了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今,全國各大畫廊、畫店銷售的手繪工筆牡丹畫,80%來自鉅野。

楊家埠年畫:老版新刻飛萬家

紅紅的燈籠,多彩的年畫。 每逢春節臨近,“年畫之鄉”西楊家埠村就沉浸在喜慶和熱鬧的氛圍中。西楊家埠村隸屬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旅遊開發區,全國三大木版年畫之一的楊家埠木版年畫就誕生於此,至今已有大約600年曆史。這裡的人們幾乎祖上都開過畫店,如今傳承幾代的“世家”仍有十餘家,吸引著眾多遊客慕名而來。

“年畫寓意吉祥,過年時,就算是路過的,都要買上幾幅。”在百年畫店和興永畫店裡,作為畫店第十三代傳承人,也是楊家埠木版年畫省級非遺傳承人的楊乃東專心雕版,老伴兒在西屋門店招呼客人。

老藝人將楊家埠木版年畫製作分為四道工序——朽稿畫樣、雕刻木版、手工套印、烘貨點胭,每道工序都有一套獨特技法。其中,雕刻木版是最重要的工序之一。

楊乃東最常待在雕版室裡。在一塊300多年的梨木板上,刻刀起落間,一朵精美的花蕊慢慢呈現。“寧刻十個直,不刻一個圈。”楊乃東說。別看只有豆粒大,木板在他的手上轉著圈,足足刻了近半個鐘頭。刻線版是個技巧活,先刻頭臉,也就是浮著的線,比如繡花女手上的線已刻完,線後的衣服卻空著。

楊乃東正在刻的這塊線版叫“繡花女”,屬於老版新刻。原來,傳統題材的楊家埠木版年畫有上千種,沒有的版,傳承人們會按需復刻。祖傳加新刻的,楊乃東攢了五六百塊版,他將它們視作生命。

“近幾年,我的主要精力就是挖掘和復刻,挖掘了上百套傳統畫樣,一年能刻十套八套。”楊乃東說,幾年前,他從外省“淘”了10噸三四百年樹齡的梨木,找了三間老屋鎖起來,“年歲長的木質堅硬、細膩,板更整裝,印得效果更好。”

南屋印刷室裡有兩個工人,一個印刷,一個裝訂。身邊的小土爐上嗚嗚燒著水,抬頭是一排排竹竿,掛曬著待晾乾的年畫。他家年畫靠“攢”,淡季也不歇,長年製作,以備萬一。“攢”實屬無奈之舉,因為手工太慢了。去年,有個大客戶一下要2000套大頁年畫冊,楊乃東一口給回絕了。“誰也做不出來。”他說,一套年畫冊四五十道工序,僅木材就有鋸版、去疤、刨版、水泡等10幾道工序。

採訪時,楊乃東的兒子兒媳正在制訂今年到全國各地參展的計劃。“年畫不是剛需,如果不出去宣傳的話,可能會淡出人們視線。”除了每年20次左右的展會,兒媳楊靜剩下的精力都在非遺進校園上,她是不少學校的校本課程老師。

一代代年畫人在傳承中,堅守著這門技藝。在當地政府引導下,楊家埠民間藝人用年畫反映當下,創作了大量如反腐倡廉、脫貧攻堅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年畫。“這類年畫突破了傳統的平安、福壽和財富觀念,超出了年畫本身的作用和文化功能,更多的是藉助年畫的形式來宣揚一種理念和思想。”長期從事新年畫創作的楊家埠木版年畫藝人楊志濱說。

如今,楊家埠木版年畫飛在天上是風箏,拿在手中是扇子,懸在門前是燈籠,擺在桌上是日曆……

泊裡麥草畫:烙鐵為筆畫春秋

近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泊裡鎮的麥草畫展館裡,記者見到了54歲的許加梓。“這幾個月,我繼續《二十四孝圖》的創作,目前已經完成9幅,正在進行第10幅的創作,這也是繼《清明上河圖》《水滸一百單八將》《八駿圖》等之後的又一個大工程。”許加梓笑著說。

麥草畫又叫麥稈畫,是中國民間剪貼畫的一種。“麥草畫的歷史悠久,祖輩口口相傳,我們許家做麥草畫有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我的曾祖父曾經用麥稈作畫、製作小玩具售賣,算起來,我是第四代。”許加梓告訴記者。

“就拿麥稈的選擇來說,需要特別的品種,泊裡當地的麥稈軟、細,不太適合,我就在聊城、菏澤等地流轉了二三十畝土地,專門供應麥稈。”許加梓說,“而且,一幅麥草畫從麥稈加工到最後成畫,要經過二十七八道工序,單說製作麥稈畫板,就有燻、蒸、漂、裁、刮、推、染等十二道工序。”

最難的是“燙”。麥草畫以小麥的金黃色為底色,光影明暗、文字題詞等依靠烙鐵熨燙而成,再輔以部分染色的麥稈條。許加梓告訴記者:“我父親那時候的工具簡單,只能把烙鐵放在鍋灶、煤球爐里加熱後,再根據自己的經驗掌握火候著色。想要顏色深一些,溫度就要高一些,但還不能過高,容易燙糊。相比木頭、葫蘆,麥稈更薄,烙畫難度就更大。現在有了能顯示溫度的電烙鐵,操作更簡便,但是仍然需要工匠長期的積累。”

“2010年,客戶定製了一批《千古琅琊臺》群雕畫,有680多幅,當看到我的成品後,父親第一次跟我說了一句‘差不多了’。”許加梓說,他自己就用了接近兩年時間才“出師”。

在深耕作畫能力的同時,許加梓也沒忘記父親心心念唸的“傳承需要市場”。“回想起來,父親真的很睿智,他透過看新聞就判斷,隨著國家政策越來越好,文化產業和文化消費也一定會越來越好。”他回憶說,“那幾年,我全國各地到處跑。第一批選擇的是一、二線城市,因為那裡消費能力強、市場接受度高,最終也是在北京挖到了‘第一桶金’,60多幅畫賣了78000元。”

2015年,許加梓成立了青島秦漢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啟了市場化之路,一個黃金機會也悄然降臨。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召開,泊裡麥草畫受邀參加了峰會的“齊魯風韻展”。隨著知名度的提升,許加梓再也不用到處奔走,安心搞起了創作。“峰會後,各級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泊裡鎮政府2019年為我免費提供了現在的這個展館,總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訂單也越來越好,從2008年一幅畫都賣不出去,到現在每年賣出超過1萬幅,我就能拿出最好的狀態、最好的手藝去琢磨一些精品。”許加梓說。

今年元旦前,以許加梓為傳承人的“泊裡麥草畫手工技藝”成功申報山東省第五批非遺代表性專案。而2020年父親的離世,也讓許加梓認真考慮起這門手藝的傳承問題。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念東 張蓓 張忠德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