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女足奪冠背後的北師大“播種人”

“足球就是這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麼多人都在努力,為什麼是你們站在冠軍的領獎臺上?

無非是比別人多付出。

北師大女足獲得的部分獎盃及獎牌。受訪者供圖

文丨新京報記者 左琳

實習生丨楊昕沂

編輯丨李彬彬

校對丨吳興發

本文

6364

閱讀

12

分鐘

比賽進行到第59分鐘,中國女足隊員張琳豔等在場邊,準備替下帶傷的王霜。場上的隊友們默默蓄力,包括首發之一的高晨。

接下來的時間,她們共同創造了那個至今仍被津津樂道的奇蹟:2022年女足亞洲盃決賽,中國隊在0:2落後的情況下逆風翻盤,時隔16年第九次捧起亞洲盃冠軍獎盃。

翻看三人的履歷,北京師範大學是絕對繞不過去的一程。她們在這裡求學,同時也是校女子足球隊的一員。

這是一支1987年成立的老牌大學生女子足球隊,沒有俱樂部那樣完備的配置和充沛的資金,戰績依舊顯赫——歷年來各類賽事的獎牌獎盃陳列在玻璃櫃裡,佈滿了邱季端體育館的一整面牆。

35年間,北師大校隊培養出了200多名女足人才,包括國家隊隊員和亞洲足球小姐。但在教練團隊看來,這些熠熠生輝的球員只是足球教育的一簇分支。除了輸送頂尖球員,他們還有另一項同樣重要的任務——培養女足教育人才,接續壯大足球啟蒙基本盤。

他們將之稱為“播撒種子”。讓更多人感受到足球的樂趣,改變對體育運動的刻板看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們的目標就是奪冠”

上世紀80年代,女子足球運動在中國蓬勃興起,這股熱潮也吹進了高校。

那時,北師大不少院系成立了自己的女足隊,在校學生會的組織下,院系之間常常舉行對抗賽。漸漸地,熱情溢位系際聯賽,姑娘們自發組成隊伍,與清華、北大等其他北京高校的女足隊進行交流比賽,互相切磋技藝。

1985年,22歲的郎健本科畢業,留在北師大任教,成為校男足隊教練。有時,姑娘們踢比賽需要指導,他便抽空過去帶一帶。

在郎健的記憶裡,同學們對女子足球充滿熱情,每次比賽,場邊總是圍滿了觀眾,再加上學校裡女生本就多過男生,郎健動了組建女子足球隊的念頭。這一想法得到了學校領導的支援,1987年,北師大女足隊正式成立。

但熱情並不等同於專業。這是一支業餘球隊,組建的初衷就是為了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體育生活。郎健坦言,第一批成員基本沒有足球基礎,“只是身體素質相對好,奔跑能力比較強。”

很快,第一場“大考”來了。球隊組建之初,恰逢首屆北京高校女子足球聯賽開賽在即。郎健很清楚,競技體育是殘酷的,但只有透過競技,球隊才能迅速成長、不斷突破自我。“我們的目標就是奪冠,到現在也沒變。”

初出茅廬的北師大女足實現了這個目標——1987年,這支訓練時長不足一年的球隊,贏得了北京高校女子足球聯賽冠軍;1988年,在郎健和其他高校教練的爭取下,首屆全國大學生女子足球錦標賽在山東蓬萊舉行,北師大女足再次奪冠。

1988年首屆全國大學生女子足球錦標賽,北師大女足在奪冠後合影。受訪者供圖

一時間,在北師大校園裡,對女子足球的熱情空前高漲,郎健也得到了更加堅決的支援,“學校領導告訴我,要把球隊作為重點傳統專案延續發展下去。”

選拔人才成為郎健的首要任務。在他看來,一支球隊中最重要的就是球員,“我們希望北師大女足隊能夠成為一支競技成績、運動精神和人文素養兼備的優秀隊伍。”

當時學校每年都有來自全國的優秀高中生保送入學,某種程度上,這的確為足球人才的選拔提供了條件,郎健也招收過一些品學兼優、具備一定足球基礎的隊員,但制約球隊發展的瓶頸依然牢固——符合這樣高要求的苗子實在太少了。

郎健想到了高水平運動員招生。

1987年,原國家教委釋出《關於部分普通高等學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批准部分高校為在相關競賽中取得名次和獲得等級證書的運動員,提供降分錄取的機會。1993年,北師大女足第三次問鼎全國大學生女子足球錦標賽,郎健有了申請招收高水平女足運動員的底氣。

但要得到批准,卻並沒有那麼容易。原國家教委需要對校隊之前的成績、訓練狀況、師資、場地、學校重視程度等進行一一考察,同時還要等待一批條件成熟的高校運動隊一起統一確認。

當時,郎健一有機會就去相關部門溝通,談目前的情況,聊未來的規劃,他並不焦慮:“那時我們球隊拿了許多冠軍,成績也穩定,在全國高校裡也是強隊。”

申請發出三年後,1996年,北師大高水平女足運動隊正式開招,但曾與郎健搭檔的老教練王章即將退休。次年,在郎健的邀請下,王長權加入到女足隊伍併成為守門員教練。兩人一邊學習研討,一邊帶隊訓練參賽。

隊伍就此開始穩步發展,她們不斷重新整理成績,在各類高校賽事中嶄露頭角。據郎健介紹,組建35年來,除了其間中斷近10年的全國大學生比賽,北師大女足隊拿到了15個全國大學生賽事的冠軍獎盃。如今,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內,北師大女足隊已有球員近40名。

訓練前,教練為北師大女足球員佈置任務。受訪者供圖

冠軍≠擁有“特權”

如果將教練員比作廚師,球員就是原材料。在王長權看來,廚師想要烹製出風味俱佳的大餐,原材料至關重要。每年招生,郎健和王長權都十分審慎,常常要去很多球隊考察。“我們就在看臺上觀察,覺得合適就去聊。”

就這樣,郎健把中國女足國家隊前隊長畢妍“聊”進了北師大。

2005年年初,21歲的畢妍正在昆明冬訓,作為女足國家隊主力,她已經參加過諸多賽事。準備從冬訓運動員中挑選合適學生的郎健,特意趕了過去。

其實那時,畢妍已經收到了遼寧一所高校的錄取通知書。“郎老師找到我,我就把已被錄取的情況告訴了他,他沒說太多,只是給我講了一些北師大的歷史和教學情況。”

畢妍向新京報記者回憶,對她來說,北師大原本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諮詢過發小、曾一起在大連隊效力的姐姐以及在北師大就讀過的朋友,“她們都說,北師大值得,絕對是我最好的選擇。”

畢妍做出了決定。2006年9月,她正式成為北師大女足隊的一員,並由此開啟了一段特殊的求學經歷——足足花了6年時間,她才拿到本科畢業證。

如今的畢妍,早已成為北師大女足隊的一名教練員。受訪者供圖

對於專業運動員來說,每年大大小小的比賽數不勝數,一旦賽事臨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會被投入到訓練和比賽中去。然而在北師大,學業並不會因為參賽而減輕。畢妍還記得,有一次期末考試前,她在宿舍背書到深夜,實在熬不住了想睡覺,這才發現因為熄燈,同學們早都跑到樓道里背書去了。

“北師大對女足隊員的文化知識學習要求,與其他專業的學生沒有區別——不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不論是技術課還是理論課,都要和其他同學一樣,只有在課時、學分、實習、答辯一一滿足要求後,才能被授予學位。”郎健強調,這是北師大獨有的傳統,“哪怕是世界冠軍,隊員們也不會享受到一點‘特權’。”

除了學分要求嚴格,北師大足球專項的學生要學的,也不僅僅是足球。畢妍說,當年讀書時學習的解剖學、人體科學,後來都在實際的訓練比賽中派上了用場:“哪裡受傷了、如何處理、平時要避免什麼,自己就可以進行簡單的判斷處理。”

“隊員們經歷大量的文化課學習,參加學術交流,與不同學科同學之間相互學習,這些其實都在不斷提高隊員們的文化素養,讓她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個人的綜合素養也得到了提高。”在王長權看來,人文素質的培養,對女足隊員訓練和比賽中的理解能力、處理問題的應變能力、心理素質等綜合能力的提升,都有著巨大幫助,“這是體教融合的體現,也是北師大教育的核心。”

最直接的表現是,王長權發現,隊員們外出比賽時“文氣得很”,客客氣氣地問好,合影時也不會爭著往前擠;就算是再頂尖的球員,回到學校,也要踏實地為球隊背球袋、拉冰桶。

與此同時,立身之本的足球專項訓練也絲毫不放鬆。此次女足亞洲盃決賽上頭球破門扳平關鍵比分的張琳豔,是北師大2020級運動訓練專業本科生。她告訴新京報記者,平時在學校的訓練,並不比在國家隊輕鬆。

在這樣“雙管齊下”的嚴格要求中,北師大女足打出了名聲。每年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結合專項素質和文化課成績,北師大最終錄取人數不會超過10人,競爭十分激烈。拿今年來說,就有將近60人參與考試選拔。

王長權見過許多學生帶著球,專門跑到北師大的足球場踢上幾圈。“她們跟我說,知道自己考不上,但就是想在這裡踢踢球。這是唯一的目的。”王長權總會鼓勵她們,“好好努力,爭取真正加入我們。”

北師大女足隊學生為教練們準備的教師節驚喜。受訪者供圖

“女足是一項事業”

2014年,畢妍體育教育專業碩士畢業,留教北師大,與郎健、王長權共同組成女足隊的教練團隊,負責隊員的日常訓練。

入職前她也曾悄悄設想,作為老師,或許每年能有兩個假期,但沒過多久她就發現,這隻出現在短暫的幻想中——大學生球員的比賽多集中在寒暑假,她開始重複兩位前輩的生活,學期上課、晚上加班,假期集訓、準備比賽,全年幾乎沒有休息。

“足球就是這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麼多人都在努力,為什麼是你們站在冠軍的領獎臺上?無非是比別人多付出。”郎健和王長權早已習慣了經年累月的操勞和忙碌。

郎健見證過“鏗鏘玫瑰”的輝煌,也親歷過女足無人問津的低谷。這是一場勇氣和堅持的試煉,尤其是當許多問題潛藏在時間裡緩緩累積,一點點侵蝕著球隊的成績和信心。

2017年,北京師範大學體育學科成立100週年慶典系列活動之北京師範大學女子足球隊建隊30週年慶典,郎健(前排左六)、王長權(前排右五)和畢妍(前排左五)與學生們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自從2002年奪得全國大學生聯賽總決賽冠軍之後,在全國大學生女子足球聯賽中,北師大女足隊連續五六年沒能奪冠,最好的成績也僅是亞軍。

低落的時候,情緒總是佔據上風。“還要不要堅持下去?如果放棄會怎麼樣?”那段時間,這樣的念頭反覆出現在郎健腦海,有時是在吃飯,有時是在走路,有時是他和妻子大倒苦水,過程可能持續幾天,也可能持續更久。

但郎健最終說服了自己,這是他投入大半生心血的事業,“因為熱愛,必須堅持,我到現在也從不後悔。”

2007年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北師大女足隊時隔5年,終於在全國性賽事中再次捧起冠軍獎盃。在那場賽後慶功會上,一向滴酒不沾的王長權喝多了。

“幾十年來,總會有迷茫的時候,但帶好球隊是我的責任。如果你對這事有情懷,就永遠不會捨得放手。”王長權清晰地記得,球隊的信心自此開始一點點重鑄。

北師大女足隊參賽合影。受訪者供圖

2011年,以北師大隊為班底的中國大學生女足征戰深圳大運會。這是一次輝煌的奪冠,讓王長權至今印象深刻。

那時他作為主教練,郎健為領隊,畢妍任隊長。半決賽時,中國隊遇到勁旅巴西隊,最後時刻比分被扳平,進入點球大戰。那場比賽之前,教練團隊曾去觀戰過巴西隊的其他比賽,恰好也遇到點球。“當時我們就做了記錄,琢磨對方罰點球的隊員有什麼特點、每個隊員罰球的方向和角度又是如何。”最終,這些賽前“偵察”起到了作用,“所有的撲接球方向都是正確的,我們勝利了。”

更加驚喜的是決賽。賽前他們並沒有預期奪冠,但最終反超日本隊,贏得了比賽。滿滿當當的球場看臺沸騰了,熱度一下子撲過來,但很快又退去,對於這種“落差”,王長權看得很淡:“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因為我們知道,女足是一項事業,不是一件事情。事情過去了也就結束了,但事業是需要我們這樣默默無聞、久久為功的。”

2018年亞洲大體聯亞洲盃中國大學生足球選拔賽,北師大女足獲冠軍。受訪者供圖

事實上,他們也確實找到了一條實現這項事業的途徑,並且是他們最擅長的——教育。

北師大除了招收高水平女足運動員,還在運動訓練專業裡專門開設了足球方向。攻讀這一方向的學生同樣擁有不錯的足球水平,但並非作為專業的女足隊員來培養,而是作為接受專業教育的足球人才,去往全國各地從事足球教育。

在郎健和王長權看來,這些散落各地播撒足球種子的學生們,和星光璀璨的女足運動員一樣值得關注——女足甚至體育的發展,就像一棵樹,頂尖的運動員只是向上攀升的樹冠,但一棵樹的長勢好壞,除了要看高度,還要看枝幹的茂密程度。

“如果我們培養的所有學生都在從事女足,她們培養的孩子再紮根到更多、更深的地方,那麼我們的足球人口就會呈幾何倍數生長。我們做教育的深知這一點。”王長權向新京報記者描繪著心裡的藍圖,“透過這種方式,孩子們會了解到,踢足球原來可以這樣快樂,如果願意,你可以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去讀大學,有好的發展;即便不踢,你也可以從足球中受益——堅韌、堅強,遵守規則,學會承認失敗,懂得團隊配合……這樣一來,更多的孩子未來也會將足球的樂趣告訴下一代、下下一代,而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

星星之火

這樣的火種正在傳遞中。事實上,早在2013年退役之初,畢妍就萌生了去基層學校做老師的想法——儘管那時她在遼寧省足球運動管理中心有編制,如果願意,完全可以去做教練員。

“我希望足球能在基層——不論是大學還是中小學——打好根基,讓更多的人知道足球是怎麼去踢的。”為此,彼時的她向不少學校投遞了簡歷,“北師大本就是師範類院校,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是自然而然的想法。”

儘管機緣巧合畢妍最終留校成為教練員,但同樣的理念早已深深植入一屆屆北師大學子心中。2004級本科生、女足隊前隊員李莉莎,正在專心從事這樣一份事業。她目前是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的體育教師,同時擔任學校女子足球隊的主教練。

其實,2008年剛回到家鄉重慶時,李莉莎覺得,整個城市的足球環境沒有那麼好,比如,只有一所高校在搞女足。等到碩士畢業,真正進入中學帶女足隊,她更深刻地感覺到,困難比想象的還要多。

隊伍組建初期,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人員不足。“我記得2012年時打比賽,11個隊員全部都在場上,甚至沒有替補。我就跟孩子們說,我們不能受傷啊,真的是一個都不能少。”除此之外,比賽的機會也寥寥無幾,從教三年後,李莉莎才帶著學生參加了一次全國比賽。

2017年全國大學生女子室內五人制足球錦標賽,北京師範大學獲超級組冠軍。受訪者供圖

這並不是個例。時間再向前回溯,女子足球隊被忽視的尷尬,早已深深寫入各地基層學校的歷史。

拿這一代女足“國腳”來說,在姚偉的母校湖北武漢新合村小學,足球教練熊四弟至今還記得,直到2010年,踢球的女孩都只能跟著男孩一起訓練比賽;在張琳豔曾就讀的四川江油花園小學,2011年之前沒有像樣的足球場,孩子們只能在排球場或籃球場上做練習,為了熟悉比賽,教練們用鋼管焊兩個小門做球門。

除了硬體跟不上,許多人依然對體育和足球抱有成見。“學體育的人都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數體教”甚至成了一種廣泛的調侃。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成見也來自長期以來體育與文化課“非此即彼”的互斥關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選擇其中一樣,勢必要割捨另一樣。”一名90後足球運動員對新京報記者坦言,在體校,雖然文化課與訓練並行,但重心明顯放在足球訓練上。

情況從2013年開始改變。這一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的意見》,旨在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除了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場地設施建設和利用,還要推動學校足球教育,扶持學校女子足球發展。

李莉莎明顯感到城市的足球氛圍正在好轉:球員人數增多,如今她所在的中學,校女足隊已有60多名隊員;比賽機會在增加,球隊比賽的費用、裝備的費用,都得到了學校和區領導鼎力支援;進入球隊的學生,在小學就已接觸過足球教育,基礎素質比之前更強。“學習足球的孩子基數大了,我們的選擇面也更大了。”

李莉莎正在指導球員進行訓練。受訪者供圖

在李莉莎看來,學生不必再做足球和文化課的單項選擇,即便訓練再刻苦,學業也必須達到學校的要求。在李莉莎的努力下,11年間,重慶二十九中學已經向高校輸送了60餘名足球人才,培養了80多名一級運動員。

2011年大運會奪冠後,王長權曾對媒體表示,“中國足球的種子在校園,校園隊伍越來越多,才有更多的人進入國家隊,中國足球的水平才能上得去。”現在他依舊這樣認為。他更希望看到人們打心眼裡喜愛足球、喜愛運動,無關功利和成績,“這需要我們的努力,也需要14億人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