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藝術|重慶市話劇院在京舉辦話劇《霧重慶》專家研討會

為彰顯大國首都“文化力量”,著力推動我國本土內容的復興崛起,助力文化消費升級和城市更新,擴大中華優秀文化內容的生命力、影響力,大戲東望·2021全國話劇展演季以“戲中城·城中戲”為主題,透過全國徵集、地方推薦、專家評審,從全國29個省市,評選出一批思想精深、製作精良、藝術精湛的大劇場劇目在京展演,由重慶市話劇院出品的經典話劇《霧重慶》便是其中之一。

3月3日,《霧重慶》在京演出圓滿收官,作為“大戲東望·2021全國話劇展演季”的首部演出劇目,《霧重慶》創造出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的舞臺藝術佳績。為讓這部經典劇作走得更遠,主創團隊毅然決定於翌日下午,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舉辦專家研討會,中央戲劇學院原院長、著名戲劇導演藝術家徐曉鍾,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教授譚霈生,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院長歐陽逸冰和院長馮俐,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名譽會長薛殿傑,著名舞美設計師王繼厚,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等來自全國的戲劇專家出席,圍繞該劇的進一步打磨和提升聚力諫言。

“在導演的統一構思和領導下,劇中人物的扮演者都塑造出了具有時代感、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中華兒女藝術形象,是一部少有的舞臺藝術佳作。”徐曉鍾首先對導演和演員予以充分地讚揚。五幕話劇《霧重慶》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劇作,抗戰時期由知名青年劇作家宋之的創作,講述了抗戰期間,一群青年人從北平流亡到重慶發生的故事。所以對於舞美和燈光的設計,徐曉鐘錶示,非常壯觀地體現出了《霧重慶》的莊嚴美,只是從觀眾的角度,徐曉鍾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觀眾集中地對演員表演和表情的欣賞,所以作為舞臺藝術,應當做一些必要的光色處理,把更多的舞臺空間留給演員表演和表情的呈現,同時給予觀眾視覺上的集中。

從專業角度,薛殿傑則認為該劇的舞臺結構本是一種突破,例如半圓形邊幕的啟用,從裝臺到設計是很複雜的工程,但這對於觀眾來說,視野是開闊和完整的;例如吊腳樓形象元素的啟用,配合區域性真實元素,更大比例的還原出山城角度和意境。王繼厚也表示,“兩個小時內,被空間造型震驚和吸引,在表演過程當中、在人物內心外化當中,鋪滿舞臺黃金錶演位置的景緻逐漸有了生命力。”只是轉檯的部分,王繼厚也提出,有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好像並不只是功能性地完成場景切割。

“北京人藝首都劇場的舞臺上有轉檯,我從小就知道,那時就曾提出疑問,得到的回答是節省時間、把控節奏,但今天轉檯的意義遠不止於此。”歐陽逸冰解釋,並結合劇目做出深入解讀,“這臺戲裡的轉檯,不僅僅是為了方便切換、節奏流暢,而是轉出了這齣戲的深刻含義,其一,轉出了當時社會的畸形狀態、其二,轉出了劇中人的人生困惑、其三,轉出了觀眾對社會和對人生的深深思考。”

在歐陽逸冰看來,導演非常注意的是,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中探尋著一種新的、獨特的表達方式。

作為抗戰話劇,該劇沒有直接宣講抗戰主題,卻真實地刻畫了人物在戰爭來臨後苦於生活下去的無奈與追求,在平淡的經歷中引起更多的思考。譚霈生說,該劇導演藝術的成功主要在於查明哲導演一向很注重在劇目中挖掘現實意義,而《霧重慶》中,導演將現實意義隱藏在人物當中。“《霧重慶》中沒有直接講述戰爭,而是聚焦於青年人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與彷徨。”譚霈生稱。

譚霈生更是以思維方式作為引導,告訴話劇工作者,對待先人留下的文化遺產應該用何種態度,是躺在遺產上享受,還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尋求進步。歐陽逸冰認為,以抗戰話劇為核心,重慶話劇院責無旁貸地繼承了中國話劇一百年曆史中非常重要的篇章,並帶動了所有的話劇工作者去更好繼承這筆遺產,《霧重慶》便是最好的例證。

作為該劇導演,查明哲表示,《霧重慶》是成功的,但不同的聲音也會接納、會思考、會細節化的進行調整。

《霧重慶》2021版已經是第5個版本,從1940年在重慶國泰大戲院首演至今,重慶話劇院在不斷地以符合時代審美、順應時代步伐的方式,讓這部劇走向觀眾,讓歷史走進觀眾。“作為中國首個以抗戰戲劇為主題的話劇類專業博物館,我們將1938-1946年發生在以重慶為核心的抗戰大後方的抗戰歷程,展現在抗建堂,同時打造戲劇體驗。此外,《霧重慶》也在抗建堂上演。”重慶市話劇院院長張劍表示,希望將這裡打造成一個重慶市精品文化地標,將當年的抗戰戲劇、抗戰話劇再呈現,讓世人更好地瞭解,也希望此舉能為助推中國話劇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圖片由重慶市話劇院提供)

責編:賈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