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萬曆十五年,那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此後28年萬曆都不上朝?

明朝有一個神奇的萬曆皇帝,這個皇帝執掌帝國四十多年,竟然28年不上朝,不理政事。很多人都覺得萬曆皇帝純粹是因為懶所以不想上朝,只是想享受著皇帝的無限自由。但事實,並非如此。萬曆皇帝的生平告訴我們,皇帝也並不自由。

他非但不自由,而且還是一個王朝最高階的囚徒。這個坐在龍椅上號令四海,手握千萬人民生殺大權的人,其實是這個王朝最無助,且無奈的囚徒。

一、反抗張居正

萬曆皇帝出生在優越的帝王之家,從小生活條件優渥。張居正被任命為太子的老師,教那時還是襁褓中的萬曆皇帝讀書。後來萬曆皇帝繼位,那時的他還沒有成年,根本不可能擔當重任。於是太后將國家交給了張居正管理。

然而不幸的是,萬曆雖然貴為天子,可是一出生就被自己的老師“關押”了起來。萬曆皇帝被張居正嚴厲的教導,張居正一生氣,萬曆皇帝甚至會嚇得不敢說話。每天的生活只有學習聖主明君之道,喜愛的東西只要碰一下就會受到張居正的呵斥。並且萬曆皇帝想要自己理政,但是他的老師總是告訴他“時機未到、時機未到”。

小萬曆心中不服,但是根本沒有辦法與之抗衡,連自己的母親都支援張居正,沒有人相信他的力量。他的委屈就只能被壓制著,壓制著,慢慢從委屈轉變成了幽怨,最後轉變成了隱恨。更何況張居正的一些行為也實在是虛偽,他自己呼籲清廉,卻做了那個時代家喻戶曉的貪官;他標榜忠君愛國,卻當著別人的面自稱是攝政王。

這些行為,萬曆皇帝一分一毫全都看在眼裡,他對張居正的恨早就裝滿了,只是需要一個契機爆發出來。

終於,張居正死了,萬曆皇帝像掙脫鐵鏈的龍,發出了一聲聲天地震動的怒吼。他把歷年來告發他老師的奏摺一封封發給群臣看,然後奪了他太子太師的頭銜,抄了他的家,流放他的家人。至此,他被世人咒罵昏君,被說成是個肚量小、不成器的皇帝,被說成是有眼無珠,恩將仇報的小人,直到如今。

誠然,秋後算賬是一種小氣的行為。但是試問,如果萬曆皇帝換一個人來當,他的舉動又能有多大差別?其實中國的秋後算賬由來已久,萬曆皇帝並非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人。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心胸廣闊,和諫臣魏徵的故事可以說是萬古傳頌,但是魏徵死了,唐太宗竟將他的墓碑砸了。

為什麼?因為他和萬曆一樣憋著火。老媽子魏徵確實相當多嘴,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家長裡短,他都要上來說一句。多管閒事的人放在誰那裡都遭人嫌,更何況魏徵還藉此標榜自己敢於諫言。

從這方面來看,萬曆比唐太宗的情況那是差太多了,他的“魏徵”不僅多管閒事,還把他架空了。縱向對比一下,萬曆這麼做也確實沒什麼可指責的。他也只不過是張居正手下的一個囚徒罷了,只敢也只能在張居正死後報復一下。身為九五之尊的他,也是這麼可憐和無奈。

二、反抗孤獨

萬曆皇帝將張居正清算完了,感覺卸下了一個沉重的鐐銬,像一隻羽翼豐滿的青年鷹隼一般躍躍欲試,準備一飛沖天。萬曆皇帝帶著自己年輕的熱情,勵精圖治,勤於政事,想要憑自己的力量治理好這個國家。萬曆十五年之前,他也確實是這麼做的。黃仁宇先生說:“他勵精圖治,一連串重要的國家大事,尤其是有關人事的安排,都有他親自做決定。”

由此觀之,萬曆皇帝其實並非是一個懶人,但是萬曆皇帝最終還是躲進深宮不問政事,原因是什麼呢?這裡就要講到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

上文已述,萬曆皇帝從小就被各種束縛,他想證明自己,但連自己的母親都不信任他。萬曆的成長十分孤獨,慈聖皇太后是他唯一的母親,而他,也是慈聖皇太后唯一的兒子。因此他孤單的生命裡,只有母親才是他的情感寄託。

但是不久之後,他想要自己親政,他的母親卻不支援這個決定,聯合張居正一起阻撓他,這使他對自己的母親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隔閡。我最愛的人竟然也不相信我,這對我來說自然是十分傷心難過的。他的孤獨,可以說是無人能懂。

可是上天並沒有讓他一直這樣下去。他招納了一個妃子鄭氏,這個妃子相貌並不出眾,但是她對萬曆皇帝來說獨一無二。黃仁宇先生是這樣評價她的:

“她聰明機警,意志堅決,喜歡讀書,因而符合皇帝感情上的需要。可以說,她是在最適當的時機來到了他的生活中,填補了他生活上的空缺。她看透了他雖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實質上卻既柔且弱,也沒有人給他同情與保障。即使是他的母親,也常常有意無意地把他看成是一具執行任務的機器,而忽視了他畢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這段解讀真可謂一針見血。這位鄭妃以她的聰明獲得了萬曆的寵幸,而且是冠絕六宮的寵幸。萬曆皇帝把她當成了新的情感寄託,為了她願意去做任何事。

三、反抗文官集團

古代妃子自然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國家儲君,於是鄭妃給萬曆皇帝吹枕邊風,要求萬曆皇帝立他們的孩子朱常洵當太子。萬曆皇帝正值青春年華,還在為了愛情奮不顧身的年紀,自然是滿口答應。

長風起於青蘋之末,文官集團跳出來和他作對了。朱常洛嫡出、長子,按中國傳統禮法而言,自然是立太子的不二人選;朱常洵庶出、次子,按中國傳統禮法而言,自然不是個當太子的料。此時的文官集團跟發了瘋一樣,勸諫的奏摺如雪花一般飛到萬曆的文案上。他們舉劉表的例子,舉隋文帝楊堅的例子勸諫皇帝,以期改變皇帝的想法。

萬曆皇帝最開始還有些動搖,因為這個阻力實在太大了,而且他的想法確實有些理虧。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堅持到底,和文官集團作對到底。這其中固然有愛情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他對文官集團的厭惡和嫌棄,以至於他對皇帝的生活徹底喪失了興趣。

明朝的皇帝其實相當難做,因為太祖高皇帝設定了一種官,叫做言官。這種官的職能在於勸諫皇帝,在皇帝作出不妥當的事情的時候進行“勸諫”,相當於唐代的左右拾遺。

這種官職的設定本來無可厚非,但是隨著大明兩百年曆史發展,這種官員變了味。因為乾的是勸諫的行當,而古往今來的直臣都是會名留青史的,所以這幫人為了自己青史留名,就學習魏徵在皇帝的各種事務上插上一腳。

有人關注到萬曆皇帝書法深有造詣,就上書勸諫皇帝不要在書法上耽擱太多時間,要勤於國事;有人發現萬曆皇帝獨寵鄭貴妃一人,就上書勸諫皇帝要“雨露均霑”。萬曆看著這些奏摺是相當惱火,確實人之常情。但是荒唐的是,萬曆動不得他們。這幫言官勸諫就為了博一個直臣的名聲。

萬曆聽從他們,他們的牛皮就可以吹一輩子;不聽從他們,他們也可以聲稱某日自己“抬棺死諫”,但皇帝卻沒有聽從,凸顯自己的忠君愛國和捨生取義,要是打死了他們,史書上就記一筆:某某言官因勸諫什麼而被皇帝打死,反而成全了言官的一世英名,還糟蹋了皇帝自己的名聲。

這群言官,皇帝是拿他們完全沒辦法,於是就只能硃批“知道了”,但是他們又不肯罷休,為了自己的直臣之名不斷上書,言辭越來越激烈,甚至有人罵起了皇帝。立太子事件出來後,這些奏摺更多了,這幫人發揮自己寫文章的功底,有時候洋洋灑灑文采飛揚幾千字,就是為了罵皇帝不循禮法之事。

萬曆皇帝的忍耐已經到了極端,這幫文官天天對他指指點點,這個不許,那個不讓,讓他想起了他的老師張居正。沒想到,死了一個張居正,還有成百上千的張居正,他們毫不考慮身為人的他會怎麼想,對他的決定總是加以各種限制。他不想再和這幫人打交道了,他動不了這幫人,那躲還不行嗎?

於是此後的萬曆十五年,皇帝正式宣佈不再上朝。萬曆皇帝放棄了他的掙扎,抱著賭氣的心理和文官集團進行抗衡,以期可以讓文官集團對他廢長立幼的決定作出妥協。但是這是一個天真的想法,這幫文官自從嘉靖皇帝開始就已經經歷過皇帝不管事的時代了,小小的萬曆才登基十五年二十多歲,怎麼能夠玩得過這幫老油條?萬曆皇帝不管事,大明帝國照樣運轉,他們照樣有的飯吃,反倒是皇帝不管事,很多事情就更好操縱了,反正最後歷史上誤國的罪名也輪不到他們,萬里不管事,一定是萬曆背鍋。

於是他們固執己見,絲毫不讓,皇帝和大臣的間隙也就越來越深。最終,這一場博弈,一下就持續了三十年,萬曆皇帝因此被批評為懶人,又背上了一個歷史罪名。

萬曆皇帝從出生開始,先當張居正的囚徒,又被封建禮制束縛,當文官集團的囚徒。他察覺到後奮起反擊,結果實在是一己之力難敵眾怒,最終還是失敗了,和文官集團賭了三十年的氣,真真正正成為了關在紫禁城裡的囚徒。他到底是一個昏君,還是一個被文官們看押的囚徒,真的令人深思。

文/歌頌者

感謝大家的閱讀,祝朋友們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萬事如意,覺得文章好的朋友們,記得給文章點個贊,關注一下,每天都會給您帶來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