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秦法嚴酷,為何從秦孝公到秦始皇沒有爆發農民起義?

從漢朝賈誼的《過秦論》開始,在討論秦朝滅亡的原因時,後世文人、政治家大多把秦法嚴酷、不施仁政作為原因,在討論秦法是否嚴酷時,都免不了要提起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為秦國變法的商鞅,這也是秦國強盛最主要的原因,沒有之一。

秦國從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開始,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六七代人,終於在秦始皇手中統一了紛爭數百年的亂世,建立了大一統的秦朝,而這一切的基礎就來自於商鞅變法讓秦國變得強盛。

秦始皇統一天下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論商鞅是“天資刻薄之人”,意思是商鞅殘忍對待百姓沒有恩德,《戰國策》也曾評論商鞅,是這麼說的:

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

這話的意思是說:但是對百姓刻薄而少恩惠,只是用強硬的辦法來使人順服他罷了。言外之意是說商鞅用強硬的辦法讓百姓順服,對待百姓刻薄而不給予恩惠,這個評價與司馬遷的評價類似,《戰國策》中還記載了商鞅被殺後,秦人並不可憐他。

那麼商鞅的刻薄少恩到底體現在哪裡?

秦孝公重用商鞅開始變法

西漢宗室劉向在《新序論》中舉出一個例子,是這樣說的:

一日臨渭而論囚七百人,渭水盡赤。

這話的意思是說:商鞅處罰囚犯,一天時間在渭水邊殺死了犯法的人有七百多人,鮮血都染紅了渭水。這看起來確實很殘忍,再加上秦始皇焚書坑儒,殘酷對待儒生術士以及對文化的傷害,大興土木修長城、陵墓、直道而濫用民力,秦朝也被後世朝代稱為暴秦。

如果這事屬實的話,是不是就說明了秦法嚴酷呢?既然秦法如此嚴酷,那麼秦國的百姓為什麼能忍受?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的一百多年間,為何秦國老百姓不出來起義,反對秦國呢?

陳勝吳廣起義其實是關東六國反對秦國的起義

有人說,秦始皇去世之後,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不是席捲全天下,最終推翻秦朝的統治了嗎?話雖然如此,但這只是表面,因為天下反秦的百姓全部都是原來東方六國的百姓,而秦國傳統勢力範圍(關中、漢中、巴、蜀)的百姓,根本沒有人起來反對秦國。

陳勝、吳廣起義後,派出周文率領起義軍一起向西打,周文率軍打進了函谷關,但是很快就被章邯以驪山囚徒和關中子弟組成的聯軍擊敗,章邯打出函谷關後,秦朝開始總動員,不斷有關中、漢中以及巴蜀子弟加入秦軍,對抗反秦起義軍,從這裡也能看出秦國傳統勢力範圍一向都是支援秦國的。

至少從秦孝公開始重用商鞅變法開始,到秦朝滅亡,秦國傳統勢力範圍的百姓根本沒有反對過秦國,相反還是一直支援的,背後深刻的原因就是商鞅變法。很多人看商鞅變法只看到了表面,沒有看到背後深刻的歷史意義。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唯一徹底、深刻併成功的變法,之所以能成功,其首要原因就是變法支援了秦國普通百姓的利益,打擊了世襲貴族的利益,維護了國君的利益。

秦朝之前的社會包括夏、商、周(春秋及戰國)都是貴族政治,而且是世襲制,決定一個人一生命運的是出生,而不是其他,社會所有資源都集中在貴族之手,百姓沒有上升通道,整個社會階層是固化的,一世為平民,萬世為百姓,一世為貴族,萬世是貴族,這是當時的階層分化。

商鞅變法就是打破了這種貴族世襲制,打破了階層固化,讓普通百姓可以有一個上升成為貴族的通道,這個通道雖然很難,但是仍然有實現的可能,讓普通百姓看到改變命運的方法,舉個例子:軍功爵位制。

軍功爵位制

這是商鞅變法的內容之一,規定秦國士兵,不論身份如何,只要在戰場上斬殺敵人的甲士首級一顆,就能獲得一級爵位,爵位可以在犯法時免除處罰,還可以擁有土地、奴隸,還可以積累爵位升官,躋身貴族階層,這樣就把貴族和普通百姓放在同一個起跑線了,不看身份了,只看功勞,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只要斬首敵甲,就有爵位,這對百姓來說,有著巨大積極性與誘惑,畢竟翻身的機會不多,沒有人不支援的。

秦軍之所以被稱為虎狼之師,也正是商鞅變法的這種激勵,戰國時期的兵就是民,秦軍就是秦國百姓,這極大地激發了百姓的積極性,人性就是如此,誰都想自己獲得晉升的通道,商鞅用變法把百姓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這種做法如同現代工廠的計件制員工積極性遠高於計時制員工,是同樣的道理。

商鞅變法的內容

再舉個例子,商鞅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秦國太子犯了法,商鞅處罰了太子的老師,用黥刑(在臉上或者額頭上刺字)來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孫賈,秦國宗室公子虔犯了法,被商鞅處於劓刑(割掉鼻子),連貴族犯了法都要被處罰,那普通百姓犯了法當然也會處罰,這就相當於把貴族和百姓放在同等的地位。

這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做法其實就是對百姓的支援,如果沒有法律,當百姓與貴族產生矛盾糾紛時,百姓自然處於弱勢地位,屬於被欺負的一方,有了法律就不一樣了,當雙方產生矛盾時,只認對錯,而不認身份,這樣無形中就抬升了百姓的地位,所以社會地位低下的百姓無一不支援新法。

不管在哪個朝代,法律永遠是保護弱者的,因為強者不需要法律來保護,強者(貴族)有各種特權,有政治權力,有經濟實力,處於封建社會的頂層,一旦沒有法律,弱者(農民)就要受到強者的欺壓,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被人誣陷,於是逃走,他想住店,結果沒有憑證,店主人不讓他住,說商君之法規定沒有憑證不得住店,可見在秦國百姓心目中,法律已經成為維護社會的準則,輕易不敢違背,法律雖然嚴苛,但並非無法讓人生存,當秦國百姓養成習慣之後,都會刻意遵守,所以秦國並無農民起義,不適應秦法的是六國百姓,秦二世時期,發動農民起義的全是六國百姓,並無秦人。

虎狼之師的秦軍就是普通秦國百姓組成的

商鞅變法中還有一個內容是獎勵耕地和織布的,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業社會,農業一直是主業,對於貴族來說,他們有土地但是卻不親自種地的,把土地租給農民來耕種,自己坐收租金,商鞅變法時獎勵農民開拓土地,規定新開土地或者種地向國家上交糧食也能獲得爵位,這無形中增加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與打仗斬首敵人的首級一樣重要。

商鞅還把國家的土地分給失地農民和從東方六國來的流民,由國家提供土地、種子和生產資料,讓這些農民去租種國家的土地,然後以比例上次糧食給國家,這就給了農民生活提供了一個保障,既養活了農民,又讓國家有了糧食收入,有了這樣的做法,農民怎麼會不支援變法?怎麼會不支援秦國呢?

商鞅獎勵農民種地

再回過頭來說說劉向在《新序論》中說商鞅在渭水邊一次性殺了七百人,估計不論這事是不是真的存在,先說這是不是很殘忍?沒錯,這確實殘忍,但要你需要看到,商鞅處決的是犯了法的人,劉向並沒有說商鞅處決的是在一次事件中犯法的人還是多次累積起來犯法的人,既然處決的是犯人,這在道理上就沒有錯。

商鞅變法中所有的法律條文都是提前頒佈的,而且還有連坐法,一人犯法,全家連坐,秦法確實嚴酷,但是要用那個時代的眼光來看待法律,法律是有兩面性的,亂世本來就是要用重典,而且在嚴酷法律之下,秦國能做到路不拾遺、人人守法,治安良好,這放在東方六國可能實現嗎?當然不能,沒那個基礎。

秦國軍隊百姓擁護秦國

秦國就在商鞅變法之下逐漸強大起來,而百姓也看到了變法給自己帶來的切身利益與好處,當秦國人人習慣了變法,百姓們自然也就擁護變法了,變成守法的秦國好公民,怎麼會反對秦法,反對秦國呢,這也就是從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甚至在秦末天下大亂,六國峰起反秦之時,老秦國人仍然支援秦國的原因所在。

不僅僅秦國百姓支援變法,秦國國君同樣支援變法,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但仍然維持了商鞅所制定的各種變法,因為秦惠文王看到了商鞅變法能夠讓秦國變得強大,這是實實在在的變革,這也讓變法成為秦國的制度一直流傳下去,最終在秦始皇手上統一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