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打不過項羽韓信,劉邦卻坐穩江山,憑的是什麼?

在秦末諸雄中,劉邦恐怕是最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人。這一點,項羽和韓信都不及他。為什麼單單拎這兩人出來說事呢?因為秦滅亡之後,能夠左右天下大勢的,就是這三人。若是按照歷史序列排序,應該是項羽、劉邦、韓信。

劉邦入關中後,約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本來按照楚懷王的約定,他應該為秦王。可是,項羽不答應。為秦王,接收秦的首都咸陽,這個象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項羽認為,楚懷王都是他項氏所立,楚懷王卻沒有把先入關中的機會給他,很明顯是偏心的。於是,項羽流放楚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 劉邦成了漢王,分封巴蜀和漢中。

滅秦之後,天下秩序是項羽定的。劉邦即便不滿意,還能怎麼樣?要知道,他入關中後,曾有過閉關自守的念頭,項羽攜大軍駐紮鴻門,劉邦立刻打消了這個念頭。為了平息項羽的怒火,劉邦帶了四名親信和百人親衛隊,赴項羽大營請罪。在那頓著名的鴻門宴上,劉邦連飯都不敢吃完,找藉口尿遁,抄小路逃回去了。

那時候劉邦如果要跟項羽硬碰硬,無異於以卵擊石。劉邦向來是聰明人,他老老實實帶著部隊進駐封地,為了表示沒有爭天下之心,還放火燒了棧道。

那時候的韓信,還是項羽麾下的執戟郎中,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可是,用不著多久,韓信選擇站誰,足以左右天下走勢。這變化是在韓信棄項羽投奔劉邦之後,他曾經數次以計策諫項羽,項羽不聽。韓信不甘心明珠暗投,轉投劉邦後,照樣有點失望。韓信一失望就要跑路的,他跑了蕭何著急了,親自去追他回來。這下才引起了劉邦的注意,在蕭何的堅持之下,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從此收了一把對付項羽的利器,漢才有楚相爭的底氣。

劉邦從漢中反攻關中,全靠韓信用兵如神。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能從漢中反攻關中的,唯有劉邦,因為他有韓信。幾百年後諸葛亮心心念念反攻中原,窮一生智計也做不到。得了韓信的劉邦,終於可以跟項羽叫板了。

劉邦跟項羽相持不下的時候,有個叫武涉的人為項羽所託,去做韓信的工作。那時候的韓信已經貴為齊王,武涉卻說,“足下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

“參分天下”就是三分天下,如果當時韓信聽得進去武涉的話,也許“三國演義”的時代,要提前四百多年。只可惜,饒是韓信用兵有神,奈何野心不夠。韓信也不是個老實人,攻下齊地之後,他主動向劉邦討個王當。雖然不情不願,劉邦還是把齊地封給他。無他,當時項羽未滅,他需要韓信。

以韓信的能力,足以列土分疆,跟項、劉兩人平起平坐。韓信的野心,實在是少了點志氣。或者說,沒有長遠的政治眼光。

這個毛病,項羽也犯了。他把三分關中,分封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三人都是秦的降將,項羽的用意是讓以關中三王防備漢王劉邦。而他自己王九郡,都彭城。如果項羽聽得進人勸,不是以彭城為都而是都咸陽,以關中阻山帶河的地利之便,進可以橫掃天下,進可以遏制劉邦,哪會落到烏江自刎的下場?

韓信也是一樣,如果他不是滿足於當齊王,以他的軍事能力,足矣跟劉項兩人三足鼎立。可他呢?滿足於“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結果劉邦收拾了項羽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奪了他的兵權。再後來,韓信從齊王變楚王,又從楚王變淮陰侯。漢六年,劉邦在雲夢把韓信拿下,理由是有人告他謀反,一路捆綁到洛陽。於是,韓信被剝奪了王爵,變成淮陰侯。最後,被呂后騙殺於長樂宮鍾室。慘嗎?還是挺慘的。

無論項羽還是韓信,個人軍事能力都比劉邦強。輸給劉邦的,是心志。劉邦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他曾經去咸陽服徭役,路遇秦始皇出行。皇帝威儀凜凜的儀仗,讓劉邦發出“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嘆。那時候的劉邦,還是個小小的亭長,嬴政還活得好好的,大秦帝國一點沒有葛屁的徵兆。劉邦只是羨慕,沒有取而代之的心思(同樣路遇秦始皇,生出取而代之念頭的,是項羽)。可是,劉邦從來都是覺得自己生而不凡的人,用現代人的觀點,他是個超級有信念的人。

他的信念在於,老子天命不凡。這可不是瞎猜的,劉邦還是秦帝國底層小吏的時候,秦始皇常疑心“東南有天子氣”,曾數次東遊想以真龍天子之身,鎮壓這股“天子氣”。這事情在民間傳開後,劉邦自行對號入座,認為天子之氣全因自己而起。他馬上付諸行動,不是密謀造反,而是跑到芒山、碭山的山澤岩石之間,躲了起來。真是戲精本精了,那時候的劉邦,雖沒有什麼帝王之相,卻隱隱有帝王之心。

劉邦乃一介平民出生,身上沒有半分貴族血統,秦滅六國依仗的是六世先王之餘烈。那時候社會,貴族遺存尚在,社會的精英人物多半是有貴族血統的。以劉邦的身份,敢肖想帝王之位,不啻於異想天開。可他還就是敢想!他躲進山裡面,老婆呂雉難免會去找他,一般是一找一個準。劉邦覺得很奇怪,自己明明藏得很好,怎麼會輕易被發現呢?呂雉告訴他,他躲在哪裡,哪裡就有云氣出現,跟著雲氣走自然就找到他了。劉邦聽了,心花怒放不已。這樣神神怪怪的事情多了,沛縣的子弟有不少都想拜劉邦做大哥的。

其實劉邦很早就入戲了,早在天下因始皇帝駕崩而分崩離析之前。他那些隱隱約約的野心,在陳勝吳廣那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振臂高呼中,如野草春生般瘋狂甦醒。因大雨失期釋放驪山囚徒之後,他索性在碭山落草為寇。沛縣要造反,蕭何等人不願意出頭,他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一路以來,沒有過人軍事能力的劉邦,幾度走到一敗塗地的邊緣。可是他的帝王之志,是鐫刻在骨血之中的。

無論什麼樣的境遇,他都咬緊牙關不放鬆,該隱忍的時候捨得下臉皮,該心狠手辣的時候絕不手軟。他從來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思路清晰,意志堅定。他早早就認定自己是能成大事的人,在他的字典裡面從來就沒有不自信三個字。而跟對手周旋的時候,他也發揮了戲精的最大優勢,能裝。

比如鴻門宴上,一上來就對項羽說,“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其實此前,他確實有據關自守稱王之意。但是項羽帶著四十萬軍隊駐紮鴻門,又讓英布攻破函谷關之後,劉邦的態度轉變相當快。當時他手上只有十萬的軍隊,論軍事能力,他是不敢單獨跟項羽扳手腕的。

劉邦進入秦都咸陽之後,竟然秋毫無犯,真當是清新守志的君子。還是范增看得清楚,他告訴項羽:“沛公居山東時,貪慾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一個貪財好色的人,居然能剋制自身的慾望,所圖謀者大也。只可惜,項羽既沒有范增的政治經驗,也沒有劉邦的狠辣,關鍵時刻放了劉邦一馬。什麼樣的場合做什麼事、說什麼話,劉邦心中是有計較的。

《史記》裡面還有一個細節,讀罷覺得劉邦這戲精有時候還挺可愛的。其實,上馬砍人下馬罵孃的作派或許更符合他的本性,奈何是要當大哥的人,時刻要注意演技。

那是韓信斬了龍且降了齊地之後,劉邦正在滎陽被項羽圍得滿頭包。韓信派使者前來討個王噹噹,理由很充分,“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因為齊國狡詐多變,韓信願意當個名義上的假王,幫劉邦鎮守齊地。劉邦當即大怒,破口大罵:“老子被困在這裡,日夜盼望你發兵來助,沒想到你不想著怎麼救主也就罷了,居然還想著自立為王!(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張良和陳平幾乎同時踩了一下劉邦的腳,低聲耳語:“現在形勢對漢不利,韓信要稱王豈是我們能阻止的?不如順水推舟應了他,讓他安心守著齊地。不然,恐生變化。”劉邦馬上醒悟過來了,當著使者的面又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就是真正王者,還用得著當假王?”瞧瞧這一秒轉換的演技,嬉笑怒罵自成一格,換到現在影帝都當得。劉邦不含糊,說到做到,馬上派張良去封韓信為齊王,條件是徵調他的人馬來打楚軍。

當時的情形是天下誰贏,全看韓信投劉、項哪一家。如果劉邦沒有及時穩住韓信,他轉投項羽陣營或者傭兵自立,那麼後來的歷史都會改寫。劉邦肯定沒這能耐在垓下滅了項羽,若是他提前露出了抑制韓信的意思,韓信和項羽聯手,估計他會輸得很慘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