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商朝的好多君主都喜歡遷都,可遷都的理由並不相同!

天下事總是興衰成敗交替執行的,在遙遠的商朝也不例外。商湯建立商朝,歷經兩個兒子之手以後,孫子太甲繼位,太甲先是放浪形骸被商湯廢黜,而後悔過自新重回天子之位成為一個好國君。

若干年後,商朝傳到了雍己帝,這位仁兄又治理無方,讓諸侯們瞧不起,很多甚至都不來朝拜。好在此時的商朝還沒有爛透,也沒有商湯那樣強大的諸侯領袖起來較勁,這就等來了下一任太戊帝。

太戊帝重用伊尹的兒子伊陟,以及巫咸等能臣助自己治理國家,明君賢臣一相逢,漫天的烏雲散去,陽光重新普照大地,商朝又重現一片勃勃生機,諸侯們也是眼明手快,紛紛重新納貢朝拜。太戊帝可謂是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從這一點來講,這跟夏朝的太康有的一拼了。

太戊帝去世以後,兒子中丁繼位,中丁在位期間,把都城從亳遷到了囂(也叫做作隞)。中丁去世以後,弟弟外壬繼位,外壬去世以後,弟弟河亶甲繼位,他把都城遷到了相。河亶甲去世以後,他的兒子祖乙繼位,祖乙先是把都城遷到耿,而後把都城從耿遷到了邢,最後又從邢遷到了庇。

看到這裡,很多人肯定會有疑問了,商朝這是折騰什麼,國都怎麼好隨便遷來遷去的,當初商湯為了方便攻打夏桀,把國都遷到亳,這可以理解,那麼後來這幾位天子遷都,又是為了什麼哪?您別急,我們下面就慢慢的解釋一下。

首先說中丁,據一些資料記載,在中丁時期,在中原的東南方有一些夷族部落崛起了,其中有一支蘭夷部落特別囂張,居然主動發兵攻打商朝。中丁自然不會坐視不理,他親自帶兵擊退了來犯的蘭夷部落。至於遷都的事情,是不是跟這個有關係,並沒有什麼依據可以查到。

再說說下一個遷都的河亶甲,河亶甲繼位的時候,商朝又開始走下坡路了,而且情況比較嚴重,內部王族不和,外部還有中原以外的部落虎視眈眈,是真正意義上的內憂外患一起來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河亶甲決定遷都,他把都城從囂遷到了相,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王族不和的問題。至於為什麼遷都能解決王族不和,我這裡做一個推測。所謂王族不和,肯定是王族彼此都比較有勢力,這才有能力不和,王族能那麼有勢力,根本原因應該在於天子的勢力不夠大,天子的勢力不夠大,肯定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是一種慢性病,在都城內部各方王族勢力必定已經盤根錯節的經營了多年,才造成這種局面的。

所謂遷都,可不是把都城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其他的一切都原班不動那麼簡單。一遷都,好多王族的下屬單位都要動的,好多職位是可以撤銷的,也是可以重新任命的,這種大事,只要是一個強權的天子,都是可以做到的,很顯然,河亶甲是有這個能力的,因為遷都之後,王族的矛盾得到了緩解。

內憂的問題解決了,下面就要解決外患了。據《史記》以外的一些資料記載,在這個時候,中原周邊還是有很多諸侯國沒有依附於商朝的,這其中就包括一個邳國。河亶甲沒有自己解決這個問題,他找了個幫手大彭國,在大彭國的發兵助力之下,邳國歸順商朝,認了河亶甲這個盟主。

拿下了邳國之後,河亶甲又把目標對準了東夷中的蘭夷,蘭夷在中丁時期就主動攻打商朝,被中丁給打跑了,可他們一直不死心,也就一直成為了商朝的外患,於是河亶甲出兵,攻打蘭夷,也解決了這個問題。

河亶甲接下來發動的這場戰爭,字面上寫的比較清楚,可理解起來似乎就有點問題了。按照資料記載,姺人結交班方,河亶甲就命令彭伯和韋伯率領軍隊征討班方,結果大獲全勝班方臣服。這樣一來啊,姺人就被孤立起來,最後也歸順了商王朝,向河亶甲納貢稱臣。

我們比較確定的一點是,商朝控制的勢力範圍是有限的,在商朝的控制力以外,還有很多相對落後的部落,我們不叫他們為諸侯國,而稱之為方國。其中勢力比較強大的方國有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按照這個來進行推測理解的話,班方應該也是一個本不歸商朝管的方國,而那個姺人,應該也是某一個少數民族部落。

中丁和河亶甲都遷都了,但是都遷了一次,河亶甲的兒子祖乙就比較過分了,他可是三次遷都,至於他遷都的原因,我們這裡賣個關子,放到下一次再說吧!

點選閱讀:長篇連載《秦漢三國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