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戰國時代,秦國燕國韓國弱小,為何能堅持很長時間而不滅亡

我們知道,如果一個國家積貧積弱,長時間沒有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和改革,那麼,這個國家必然會被歷史的潮流淘汰,會被其他國家兼併佔領,歷史的潮流一直都在推動所有的國家改革創新,只有如此,才能夠保證自己國家的長治久安,尤其是在一些亂世的時候更是如此。

亂世裡天下大亂,沒有法度綱紀,也沒有道德和正義,只有實力的強弱,在這個時候,如果不長足發展綜合國力,那麼,國家必然變得岌岌可危,比如春秋戰國。

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亂世,春秋戰國時代經歷了長達300多年的爭鬥,尤其是在戰國時代的時候,各大諸侯國經歷了上百年的紛爭,相互之間攻伐不斷,比的就是一個綜合國力的強弱。

在其中卻有一個令人不解的問題,戰國七雄中有不少國家一直都是積貧積弱的,比如說,燕國,韓國,或者是戰國前期的秦國,他們的國家實力並不強,尤其是在楚國、魏國、齊國等超級大國的襯托之下更顯得實力弱小。

但這些國家雖然國力不強,也曾經飽受過其他國家的欺凌,可他們要麼在絕境當中發展壯大起來,要麼一直維持國祚到戰國末年,這又是為什麼呢?本篇文章,我們就來重點分析一下,為什麼戰國時代裡有的國家積貧積弱卻沒有滅亡?

首先我們先來看戰國時代的大環境。春秋和戰國在名義上都屬於東周的統治範圍,大家也基本上都是周天子正統分封的諸侯國,即便有的國家立國的時候有些不光彩,但總歸是得到過周天子的承認的,既然如此,他們就擁有諸侯的身份,既然是諸侯,就要保持對周天子的尊敬,至少表面上要尊重。

?在那個年代裡,想要吞併一個大諸侯,必須要透過周天子,換句話來講,除了天子,其他的各大諸侯是沒有資格以兼併為目的發動戰爭,要不然,就會招惹其他國家的共同討伐,所謂師出無名,必會招致責難。

因此,諸侯之間也只是小打小鬧,掠奪一部分土地、人口和資源,但是卻不能觸及底線,尤其是對戰國七雄這樣的大型諸侯,他們所牽扯的東西遠比表面上看起來要多,當實力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輕舉妄動。

其次,我們來分別看一下諸侯本身的原因。首先看一下戰國前期的秦國,戰國前期的秦國靠著以戰養戰的政策,來維持整個國家的運轉,如此,導致這個國家只能夠透過勝利的戰爭來維持整體的發展,一旦長時間無仗可打或者無勝仗,國家的運作就會陷入僵局,再加上秦國本身就是東周的開國諸侯,在底蘊上相比於其他的國家要薄弱很多,原本半農半牧的生存方式讓他們與中原之間的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

?因此,當秦國成為諸侯國之後,與其他國家的發展實力就呈現出了一定的差距,秦國的鄰國是戰國前期最強大的魏國,也是戰國前期唯一的超級大國,哪怕是出國、齊國都要看它的臉色。

在這樣的環境當中,秦國的生存異常艱難,但問題在於,秦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地處西部,易守難攻,國家內部的農業資源比較優渥,八百里渭水平川給秦國的農業經濟提供很大支援,雖然秦國前期採取的政策不適合國家的整體發展,但秦國的發展卻非常具有彈性,一旦政策能夠得以改良,那麼就會具有很大的發展優勢。

而秦國醒悟得也早,秦孝公時期就任用商鞅進行了變法,改良了整個國家的發展體制,改善了軍隊的建設和編制,基本上革除了貴族對國君權力的阻礙,讓秦國的綜合國力陡然提升。

與此同時,秦國的變法還處在了一個外部環境的黃金時段,當時,魏國與齊國之間的關係緊張,魏惠王無暇他顧,放任了秦國的成長,當秦國變法初步完成之後,魏國也已經失去了將其一舉殲滅的機會。

再來看韓國,其實韓國之所以能夠生存下去,

最為關鍵的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韓國處於中原地區的中心地段,是最具戰略意義的地點,這個地理位置雖然被其他的每個國家所覬覦,但別讓其他的所有國家都不敢輕易動手,因為當大家都在爭一個東西,無論是被誰爭過去,那麼,得到好處的人都將是眾矢之的。

為了保證韓國的戰略意義,每個國家都不敢擅自動手,而既然自己得不到這份好處,那麼,就必然不會讓其他人輕易得到,大家只能維持在一個平衡狀態,可能之間會爆發戰爭,但卻沒有一個國家敢輕易出兵佔領韓國,這是韓國能夠在戰國時代生存下去最關鍵的因素。

雖然名義上是三家分晉,但其實韓國在這三家中所分到的土地面積是最小的,領土上意味著人口就少,而在戰國這種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人口代表了絕大多數的社會資源,幾乎所有的實際社會價值都需要人親力親為去創造。

人口資源少,意味著國家發展的彈性就小,如果再沒有大的外部意義,那麼,韓國的地位必然岌岌可危。

再來看燕國,燕國能夠從國依靠的基本是兩點

,其一是因為它與其他大國之間的關係,這個所謂的其他大國是指不同時間段的強盛國家,這是韓國政治外交上的一大特色,就是依附於強國而維持自身,哪個國家的實力強?燕國就與哪個國家結成盟友。

?通俗點來說就是狐假虎威,依靠盟友的實力作為自己的保護傘。當然,燕國在此之中也要付出不少的代價,可是,相比於能夠保證國家的宗廟社稷來講,一些領土財富上的讓步也不足為道。

戰國前期,魏國最強,燕國就是魏國的頭號盟友,到了戰國中期,秦國的實力發展壯大,燕國又與秦國結盟,兩個國家曾經數次交換王子,表達國家之間的友好往來。而憑藉著這一點,燕國雖然有兩個強大的鄰國,但在背後盟友的勢力威懾下,燕國大體上也算是平安。

第二點與韓國一樣,也是因為地理上的因素。但與韓國不同的是,燕國的地理位置太過於偏僻,在北方與匈奴人相連,土地資源沒有得到一定的開發,對於以農業經濟為主的中原地區來講,佔領燕國的價效比不高。

再說想要滅亡燕國比較困難,燕國與匈奴人有牽連,稍有風吹草動就可以退居到遼東之地或者匈奴的領地,很難一舉殲滅,而消滅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辦法將其王室連根拔起,那必然後患無窮,所以基於這幾個因素,燕國得以苟延殘喘到戰國末年。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戰國時代的整體發展趨勢,

其實,雖然戰國時代的每一個時間段都有一個強國出現,但他們的實力並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戰國初期的魏國雖然強,但是南方的楚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東方的齊國經濟富庶,雖然兩個國家比之魏國可能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差距並沒有達到足夠讓魏國將其一舉吞併的地步。

?為了避免魏國的再度壯大,其他的國家一定會想盡辦法遏制它的發展,絕不可能讓他以吞併其他的諸侯的方式對外擴張。對於後來的秦國也是這樣,戰國中期的秦國就如同前期的魏國,雖然實力強勁,但是沒有達到發動滅國之戰的地步,因此,一些小國就可以在夾縫當中求生存。

綜合上述的敘述我們看到,一些弱小的國家之所以能夠在積貧積弱、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存活,與外部因素有關,也與自身有一定的關聯。

在外部條件上,周天子的制約加上各個大國之間在實力均衡上做的努力,讓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輕而易舉地消滅其他的國家,就像戰國中期,雖然樂毅拿下了齊國70多座城池,連齊國的都城都佔領了,但是依舊沒有消滅齊國,就是因為其中的利弊牽扯太大,任何一場戰爭都不可能因為單方面的意願而持續進行。

?從內部上講,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不同的發展因素和客觀形式,有政策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位置上的因素,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的存在。

但問題是,雖然有各個方面的均衡,但實力仍舊是最主要的目的,在實力相對均衡的年代,各種主觀客觀的因素或許有些作用,一旦當一個國家優勢過大,局勢就一定會瞬息萬變,就像戰國末年,秦國的實力達到了以一敵六的地步,從前的種種顧忌也都煙消雲散了。

話說回來,想要保證國家的長久發展和存在,只靠投機取巧是不行的,實力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