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霧看《三國》第565 為什麼說荊州問題是吳蜀雙方解不開的死結?

孔明在隆中時對劉備所做的設想荊州就必須是一個根據地,益州是一個根據地。可以說孔明前期一大半的心血和精力謀略都是圍繞荊州來進行的,荊州地處水陸要津,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正是因為如此,荊州是一塊大肥肉,誰都想染指。當初劉表誠心誠意讓荊州給劉備,劉備沒有聽從孔明的話就勢取之,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機會,因為如果當初他接受荊州,就可以有相當的法理性,東吳就沒有理由再向劉備要這荊州。也省略掉了後面無窮無盡的煩惱與麻煩。說得難聽一點,這就叫做“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到赤壁之戰後,曹操北逃,劉備乘機佔領荊州,這時候東吳就跳出來爭功爭地,事情就變得非常麻煩與複雜,這個時候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從戰略決策層面來說,孔明是絕對不允許失去荊州的,因為《隆中對》早已經說明必須要有荊州這一路領兵取宛洛,另外一路從川中起兵,這叫兩線起兵。我們姑且不論兩線作戰在這裡合理性與否?但至少可以說明孔明一生之計在於荊州,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劉備孔明是絕對不會把荊州給東吳的,而東吳是無論如何都要拿回荊州的,荊州這個結沒有解開,吳蜀之間就沒有真正的聯合可言。

孔明雖然說用拖延之計暫時穩住了東吳,可他始終沒有相到一個有效的方法來解決荊州這個後遺症,他就沒有想到荊州萬一守不住要怎麼辦,有沒有什麼新的策略來應對他的謀略都是建立在荊州保守的情況下設計的,如果當初他不要荊州,而是另想出路,龐統,不死,關公不亡,三國形勢會不會另有一番景象呢?當然,事態後面的發展也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料,由於東吳方面一直被拖延,愚弄,到最後惱羞成怒,與曹操聯合,偷襲荊州,關公敗走麥城,身首異處,吳蜀兩國最後變成切齒之恨,對魏蜀吳三方的關係,當時司馬懿看得十分老到毒辣,他一出場就對曹操說出吳蜀兩方利害薄弱之處,並且一擊即中,徹底改變這三方的形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