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春秋的一個小國,爵位為公爵,最終被鄭國消滅!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戴國,就是在春秋時期被鄭國消滅的。

戴國,歷史上春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公爵,國君因為是商朝後裔而封國,子姓;另有一種說法是姬姓。對於戴國來說,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蘭考縣、民權縣一帶。在地理位置上,戴國正好處在衛國、鄭國、宋國等諸侯國的周邊地區。

具體來說,周武王消滅商朝以後,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地區,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牢固控制大片的疆域,成了周武王姬發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於是,他採用分封制的策略,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在此背景下,晉國、魯國、衛國、鄭國、燕國、吳國等諸侯國,都是周王室的同姓諸侯國。

當然,考慮到商朝的勢力還比較強大,周武王也沒有采用完全打壓的策略,而是將一些商朝後裔冊封為諸侯國,以此確保周朝的平穩。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戴國,就出自商朝,也即是一個“子姓”的諸侯國。戴國分封制,疆域主要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一帶。

根據《左傳·隱公十年》、《通志·氏族略》等史料的記載,戴國分封之初,國君的爵位為公爵,這自然是非常尊貴的爵位了。《漢書·地理志》載:“周爵五等,而士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滿五十為附庸。蓋千八百國。”這隻能說明一個大致的概況,並沒有詳盡的考證說明。

對於西周冊封的諸侯國來說,公爵諸侯國是比較少見的。換而言之,大部分諸侯國的爵位都是侯爵、伯爵、子爵等,比如晉國是侯爵諸侯國,秦國是伯爵諸侯國,楚國則是子爵諸侯國。從這一角度來看,戴國的爵位,自然要高於大部分春秋時期的諸侯國。

不過,儘管爵位相對較高,但是,進入到春秋時期後,戴國不僅走向衰落,甚至遭到了滅頂之災。春秋初年,戴國位於鄭國、宋國這兩個強國之間,國力較弱,時常遭到襲擾。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此時的戴國實為鄭國的附庸國。

《左傳·隱公十年》中記載,公元前713年,鄭國打著周王的旗號,聯合其他諸侯國進攻宋國。對此,在筆者看來,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要數曹操挾持漢獻帝最為出名。但是,對於鄭國的鄭莊公來說,應該是最早採用這一策略的諸侯了。

得知鄭國前來進攻的訊息後,宋殤公命令孔父嘉向衛國求援,請求衛國進攻鄭國的都城新鄭,從而幫助宋國解圍。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面的宋國大臣——孔父嘉,正是孔子的先祖,也即孔子的先祖是宋國人,只是後來因為內亂,孔父嘉的後人才離開宋國,來到了魯國。因此,孔子和宋國君主、戴國君主一樣,都是子姓,也即都是商朝王室的後人。

在宋國和鄭國的交鋒中,戴國因為依附於鄭國,反而遭到了宋國、衛國聯軍的進攻。彼時,為了能夠攻克戴國的都城,宋國、衛國還邀請蔡國前來助陣。

結果,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因為戴國上下眾志成城,所以,宋國、衛國、蔡國這三個諸侯國聯手,也沒能吞併戴國。根據《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宋衛蔡三國聯軍連續攻打了多日卻一點進展都沒有,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忽聽有人來報:“鄭國派公子姬呂領兵救戴國來了,目前已經進城了!”

得知這一訊息後,孔公嘉說:“戴國本來唾手可得,想不到鄭國大軍來助,這可如何是好?”右宰醜說:“戴國既然來了援軍,必然會有新舉動,我們先觀察一下城裡的動靜,再考慮對策。”兩位將軍正說話間,忽見戴國城城牆上人頭攢動,一下子插滿了鄭軍的旗號。姬呂全身披掛,站在城樓上高聲喊道:“多謝各位將軍的幫助,我鄭軍已經取下戴城了!”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宋國、衛國、蔡國這三國猛攻戴國,最終讓鄭國佔了一個大便宜。趁著戴國人困馬乏,筋疲力盡的時候,鄭國一舉攻佔了戴國的都城。而這,無疑凸顯出鄭莊公這位君主的高明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當時的戴國,其實也明白鄭國的野心。但是,一面是宋國、衛國、蔡國的聯軍,一面是心懷叵測的鄭國大軍,戴國君主也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

等到鄭國大軍進入戴國都城後,戴叔慶父後悔不已,但事已至此,無可奈何,看看實在復國無望,戴叔慶父只好領著家眷,逃亡而去。因此,對於戴國這個公爵諸侯國,最終在公元前713年告別了春秋歷史的大舞臺。

最後,戴國滅亡後,戴國國君後裔和百姓為了紀念故國,於是用戴作為姓氏,這成為戴姓的一支。春秋戰國時期,戴姓主要分佈在今河南省東部一帶。漢朝時期,戴姓在向豫南遷徙的同時,也向今江蘇、山東、河北等地遷徙,如西漢時官至九卿的戴崇,為沛(今江蘇沛縣)人,曾向張禹學習《周易》;東漢時官至禮泉太守、“世稱儒宗,知名東夏”的戴宏及西華令戴封,均為濟北郡剛縣(今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東北)人。

隋唐時期,戴姓人口已經分佈到今浙江、福建等地。明朝和清朝時期,戴姓人口在分佈上繼續南移。如今,戴姓的人口已近430萬,為全國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戴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湖北、江蘇三省,大約佔戴姓總人口的34%,其次分佈於湖南、四川、廣東、重慶、浙江、貴州,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從這一角度來看,戴姓人口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