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孫貴妃以明宣宗廢元后而扶正,為何她一死兒子明英宗便追復廢后?

大明天順六年(1462年)九月,孫太后崩逝,錢皇后嚮明英宗說出了心中隱藏許久的話,替孫太后的死對頭胡廢后進言道:“後賢而無罪,廢為仙師。其沒也,人畏太后,殮葬皆不如禮”。勸英宗復其位號。

胡廢后便是明宣宗的第一任皇后胡善祥,

因明宣宗當年為立孫貴妃為後,將其是無過而廢之

,因此胡善祥又被稱之為胡廢后。

而孫太后就是當年順利上位的孫貴妃,為明宣宗的第二任皇后。

正統八年(1443年)胡廢后死後,孫太后下令以嬪御之禮將其安葬,給胡廢后這個前皇后的身後待遇下降了一大格

,等於是在胡廢后生前搶了她的皇后位置,死了也不讓她享受皇后待遇。

英宗為孫太后所出,按理說錢皇后和英宗應該是站在孫太后的立場,但錢皇后並沒有,反而為胡廢后鳴不平。

而英宗聽到錢皇后的話,雖然沒有答應,但也沒有立即反對,還是有著贊成之意。

之後詢問

大學士李賢

意見,李賢是個聰明人,說道:“

陛下此心,天地鬼神實臨之。然臣以陵寢、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稱陛下明孝

”。是既表達自己的贊成意見,還稱讚了英宗聖明,是

不著痕跡的拍馬屁,自然更容易被領導採納

,更何況英宗本來就打算這麼做。

於是到了第二年的七月,英宗為胡廢后上尊諡為“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重修了陵寢,但因為復其位號並非是其父親宣宗本意,因此胡廢后的神主不祔廟。

那麼

錢皇后為何要替一個已經死去多年的胡廢后鳴不平呢,而孫太后所出的英宗為何會同意呢,這是怎麼回事呢

,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一、以錢皇后立場來看,替胡廢后鳴不平,是因同情胡廢后和以此替自己發聲來敲打周貴妃。

錢皇后是一代賢后,當年土木堡之變以後,英宗被俘虜,錢皇后是耗盡資財,想要贖回自己的丈夫,結果卻並沒有,因此是日夜哭泣和祈禱,長期下來導致腿部和眼睛受損。

等到一年之後英宗歸國,代宗貪位不還不說,對於自己的哥哥英宗更是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將其囚禁南宮以後,也沒有給予相應的生活待遇,以至於

英宗連日常生活都有些難以維持

,可謂是苦悶不安。

對此,

錢皇后一面是對英宗不離不棄,時常安慰英宗。一面是在宮中組織趕製繡品,以補貼宮中日常開銷,陪英宗渡過了被囚禁的7年苦難時光

,等到英宗復辟以後,錢皇后也再度成為皇后。

錢皇后之所以替胡廢后鳴不平,其一是在於同情胡廢后的遭遇,畢竟自己也是元后,也是如同胡廢后一般無子。

其二在於錢皇后因為無子,所以太子朱見深的生母周貴妃對皇后的位置是虎視眈眈,並且英宗的生母孫太后就是憑著率先生下兒子,而被宣宗立為皇后,有著這個成例在,周貴妃的野心不小,試探的小動作也不斷。

英宗與錢皇后夫妻情深,有英宗在,錢皇后自然是高枕無憂,周貴妃也是掀不起什麼風浪,可是等到英宗百年之後,錢皇后的晚景是顯而易見的淒涼。

錢皇后雖然賢惠,也並非是強勢之人,但還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處世之道,胡廢后與自己一般都是元后,卻僅僅因為無子而被廢,死後也得不到該有的待遇,錢皇后同情之餘,難免有兔死狐悲之感。

所以她替胡廢后鳴不平,還有一個重要用意,便是以此警告和敲打太子朱見深之母周貴妃,元后就是元后,即使上一代人都死完了,即使元后被廢了,這也是不可能更改的事情,憑兒子得志的人,也不會一直順心如意,後代人會糾正其中的過錯。

可惜的是,錢皇后此舉並沒有什麼用,賢惠溫柔的她對於周貴妃來說,並沒有什麼威脅可言,英宗在,周貴妃再不安分,也只能忍著。

不過英宗一去,即使臨終特意交代:“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並且還特意囑咐太子朱見深要對嫡母錢皇后好。但是錢太后的晚年依舊不好過,繼位以後的明憲宗朱見深對很快偏向生母周太后,錢太后的日子並不好過。

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鬱鬱寡歡的錢太后死去,

周太后不願意讓其與英宗合葬,明憲宗也是支援生母,還好當時的大臣有骨氣,是堅決反對

,幾個回合下來,明憲宗和周太后只能同意錢太后與英宗合葬裕陵。

不過周太后也是得到了好處,本來英宗遺詔只與錢皇后合葬,她這麼一鬧,

使得自己將來也能與英宗合葬

然而這並沒有結束,周太后胃口太大,想要自己一人與英宗合葬,

於是暗中使壞,改變了英宗的陵寢設計,雖然錢太后與英宗是同陵寢,但卻是異隧,而且葬處距離英宗玄堂有數丈,中間的隧道還被填滿了

,看似同陵卻不在一處,而且無路可通。

而周太后葬處距離英宗並不遠,而且還有著一道寬敞且直通英宗墓室的隧道,使得事實上與英宗合葬的唯有周太后一人罷了。

可憐錢皇后一生對英宗情深,晚景淒涼不說,死後更是實際上沒有與英宗合葬一處。

到了英宗孫子孝宗時期,周太后病死,

孝宗在檢閱裕陵地圖之時,發現了其中貓膩

,於是將此事交與大學士劉健、謝遷、李東陽等商議,孝宗是

至誠至孝

之人,雖然對祖母周太后的撫育之恩很感激,但明白周太后這樣做並不對,所以打算為錢太后打通隧道。

但遺憾的是孝宗雖有打通錢太后墓穴隧道的想法,最終卻因欽天監和陰陽師都認為會影響風水而作罷,錢太后最終是沒有與自己的至愛英宗真正合葬一處。

周太后雖然在憲宗時期,在萬貴妃肆意後宮時,護住了自己的孫子孝宗,是值得稱讚,但對於正室錢太后,她的妒忌心太強,如此小動作傳之後世,也是為人所不齒。

二、明英宗追復胡廢后,最大原因在於胡廢后是無過而廢,而且她與孫太后並無過節。

英宗之所以會追復胡廢后,主要有兩點,一是胡廢后被廢得太冤枉,是無過而廢。二是孫太后雖視胡廢后為死對頭,但胡廢后自始至終並沒有對孫太后展現過反擊,並沒有什麼衝突矛盾。

說起古代帝王的愛情,清朝的乾隆帝與髮妻富察皇后的愛,還有明朝宣宗與繼妻孫皇后的愛,都是至情至深,卻又是大為不同。

乾隆帝執政生涯中,乾隆十三年,可謂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

在此之前,乾隆帝的表現可謂是仁慈聖明,但之後,卻是越來越嚴厲,甚至是有些暴戾,對官員很是苛刻。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病逝,乾隆帝可謂是深受打擊,在富察皇后的葬禮上是極度暴躁,是處理革職了一批官員,甚至對於喪期內剃頭的官員,也是大動干戈,革職、流放、乃至是處死。

更是因此對錶現不悲痛的大阿哥和三阿哥大發雷霆,直接剝奪他們的繼承大統資格,將其排除在繼承人選之外,並且警告道:“若不自量, 各懷異志, 日後必至弟兄相殺而後止, 與其令伊等兄弟相殺, 不如朕為父者殺之”。嚇得大阿哥惶恐不安,兩年以後便是憂懼而死。

如果說乾隆帝對髮妻富察皇后的愛是至情至深,甚至夾雜有不加掩飾的暴戾和瘋狂。那麼明宣宗對孫皇后的愛則是看似表面平靜,實則用情至深,是平靜之下帶有些許瘋狂,乃至是不顧後世非議。

宣宗在皇太孫時期,明成祖朱棣為其舉辦婚禮,下詔選妃,最後冊封

濟寧胡氏為正妃,而孫氏只是為嬪

到了宣宗繼位後,胡氏為皇后,封寵愛的孫氏為貴妃。按照明代的制度,皇后既有金冊,又有金寶(金印),而貴妃以下只有金冊,而無金寶,以示區分等級。

宣宗為了寵愛的孫貴妃,是開了一個先例,特意請示母親張太后,專門為孫貴妃鑄造了一顆金印,從此以後明朝諸帝貴妃被冊封,均是金冊和金寶俱備。

當然如同之後的周貴妃與錢皇后一般,人與人之間如果相差太大,那麼下面的人往往只能仰望,而非天天想著取而代之。但如果是佔據優勢的貴妃和柔善的皇后,本身兩者只有一步之遙,貴妃又有優勢,自然是野心滋長,想要取而代之,孫貴妃破例得到金印以後,並沒有滿足,反而想要成為皇后。

宣宗不喜歡胡皇后,而且根據史料記載,宣宗雖然是英明之主,

但也是經常貪玩遊樂,賢惠的胡皇后曾多次規勸,因此是招了宣宗的忌恨

,所以孫貴妃吹吹枕邊風,宣宗也是想要廢后改立孫貴妃為後。

但是在

宣宗之前,明朝皇帝並沒有廢后之舉

,宣宗如果真這麼做了,開了這個不好的先河,肯定會被後世之人詬病,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宣宗也因此被後世稱之為“

風流天子

”。

不過宣宗這個人是一個極其有主意的人,他聰明睿智,英明神武,同時也具有獨裁的性格,或者說有點一根筋的意思,一旦認定的事情不會改變,別人往往是改變不了他的想法,很明顯在廢后這件事上,宣宗一旦決定了便是如此。

宣宗決定改立皇后之後,進行了一系列操作。

先使孫貴妃率先生下皇長子朱祁鎮,即後來的英宗

,而胡皇后的肚子卻一直沒有動靜,而且身體“

又善病

”。在這種情況下,宣宗和孫貴妃開始授意下面人造勢,有些揣摩聖意的人也趁機上疏要求改立孫貴妃為皇后。

在這種情況下,並不強勢的胡皇后坐不住了,只能知趣的請求立皇長子為太子,改立孫貴妃為皇后,自己辭位。

但穩重的宣宗並沒有就勢同意,孫貴妃也是假惺惺地推辭,還煞有其事地替胡皇后說話:“後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後子耶”?

宣宗之所以這樣做,只是不想做得太明顯罷了,不想留下“

寵豔妃而廢元后

”之罵名。

他的

第二步是獲得母親張太后同意

,孫貴妃雖然是張太后的同鄉,而且是由張太后母親送入宮中交由張太后教導,說明兩家關係不一般,可能帶點親戚關係或者是交情很深,所以孫貴妃自然是張太后的人。

但孫貴妃有點聰明伶俐過頭了,相比於能容人又話少賢惠的胡皇后,張太后還是覺得胡皇后更適合當皇后,

因此張太后並不願意廢胡皇后,但耐不住兒子宣宗一再央求,加上她也明白宣宗這個人一旦打定主意,誰也改變不了,也不想因此與兒子鬧僵,只能勉強同意。

得到張太后同意後,宣宗開始

第三步,便是尋求朝廷重臣支援

,但宣宗沒想到的是雖然以楊榮為首的幾位大臣都同意,但

楊士奇

卻態度強硬的拒絕,幾經爭論,宣宗搬出張太后都同意了的籌碼,才統一意見,獲得重臣們的支援。

在完成這三步以後,宣宗示意胡皇后以無子多病為由上表辭位,自己再“勉為其難”地接受她的辭位,將其廢后,退居到長安宮,以宋朝舊制,賜號其為靜慈仙師,再改立孫貴妃為皇后。

雖然宣宗這一系列操作是有板有眼,先讓孫貴妃率先生下皇長子,然後造勢,再獲得張太后支援,最後得到朝廷重臣支援,看似面面俱到,但也顯得太過欲蓋彌彰,難堵悠悠眾口,史書記載“

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

”。

說起來也是悲哀,宣宗朝的胡廢后,可謂是古代廢后中最冤枉的一位,是天下憐之。到了英宗朝,于謙被冤殺,更是一出悲劇,是天下冤之。

宣宗在幾年以後也是後悔,為自己解釋道:“

此朕少年事

”。不過是不是真的後悔,恐怕也要打個折扣,宣宗的後悔,更多的應該不是在於覺得愧對胡廢后,而是覺得自己此舉

有損聖明

罷了。

廢后之舉,宣宗不只是得了個“風流天子”稱號,更是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自宣宗以後,有了廢后這個成例在,後面皇帝廢后是相當順手。

像代宗要改立太子,廢侄子朱見深太子之位,立兒子朱見濟為太子,髮妻汪皇后反對,惹惱了代宗便被廢了。更離譜的是到了嘉靖帝時期,嘉靖帝要嚴懲武宗母親張太后的兩個兄弟,

皇后張氏趁著嘉靖帝高興的時候,替這兩兄弟講講情而已,便被嘉靖帝一句話給廢了。

如此這般,可謂是影響惡劣,導致後宮的政治生態很是混亂,都沒有規矩可言了。

張太后也覺得自己兒子做得過分,所以對胡廢后也是多有體貼,經常召其居住在清寧宮,並且內廷宴會上,讓胡廢后居在孫皇后之上,使得“孫後常怏怏”。

可以說在這場明朝第一次改立皇后風波之中,柔善的胡廢后面對咄咄逼人的孫貴妃,還有放棄自己的丈夫宣宗,都是極其被動,乃至是任其擺佈罷了,

雖然孫貴妃為了皇后之位,視其為死對頭,但胡廢后與孫貴妃並沒有什麼衝突,說到底這二人其實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只不過因為皇后之位,立場不同罷了。

當然胡廢后唯一不足的一點在於,既然全程退讓,沒有捍衛自己的皇后之位,沒有反抗,那麼

張太后將她居於孫皇后之上時,她其實應該是極力推辭,免得孫皇后忌恨她

但胡廢后並沒有,孫皇后也聰明,知道宣宗也是有底線的,不敢挑釁自己的婆婆張太后,只能將這筆賬記在胡廢后身上。

因此正統七年張太后死,胡廢后知道自己唯一的庇護沒有了,痛哭不已,鬱鬱寡歡之下,在次年便離世。孫皇后也趁機報復了一把胡廢后,只是用嬪御禮將這個曾經的皇后葬於金山。

正是基於以上兩點,胡廢后是無過而被廢,還有她與孫皇后並沒有什麼衝突,只是立場不同罷了,所以英宗在晚年,歷經人世滄桑,知人情冷暖,聽到髮妻的勸說,也就順勢追復了這位廢后,恢復了她的名譽。

不過這時胡廢后已經逝世20年之久,這遲來的安慰,雖然來得太晚,但後人讀史至此,總是有所慰藉。

雖然結局不太完美,但不平之事,總是有人管,有人去糾正,也不失為一種完美。

如果不平之事,連如此聊以慰藉的結局都沒有,事事如此,多了也讀史而無味。

三、明英宗並非孫太后所出,可能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決策。

雖然《明史·英宗前紀》中記載道明英宗的母親是孫貴妃。

但在《明史·后妃傳》中卻記載道:“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寵益重”。

為何在《明史》之中關於英宗生母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呢?

主要原因在於明朝人的史料說法之中,就多有提到英宗非是孫太后所出,所以到了清朝,修史的人綜合了多方史料,便將英宗非孫太后所出也寫進史書之中。

再參考宣宗想要改立孫貴妃為皇后,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孫貴妃想要成為皇后,就要先為宣宗生下兒子,便是瞌睡了有人送枕頭,馬上率先生下皇長子,有這麼巧的事情嗎?

所以英宗應該並非孫太后所出,這一切不過是宣宗在背後支援罷了,所以孫貴妃在宮中指使心腹宮女太監,搶佔了別人生下的皇子,將其據為己有,“生”下了皇長子朱祁鎮。

不過宣宗和孫貴妃也的確是厲害,將這件事做的是乾淨利落,沒有多少痕跡所言,所以《明史》也只是那般簡單的記載。

至於英宗真正的生母是誰,是什麼樣的下場,是如何被人奪走兒子的,都是史無可考了。

宋仁宗為李宸妃所生

,但父親宋真宗為了使得寵愛的劉娥成為皇后,於是宋仁宗就成為劉娥之子,但還好的是,這件事並非了無痕跡,劉娥死後,宋仁宗便是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真相。

但英宗在孫太后死後,也沒有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準確來說,英宗都不知道自己並非孫太后所出。

不過英宗兩度為帝,前後在位24年,還是頗有政治手腕,在宮中那麼多年,應該是清楚自己並非孫太后所出,不過找不到生母,加上孫太后對他也不錯,所以他並沒有捅破這件事。

清楚了這一點,英宗自然不會死站在孫太后立場,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追復胡廢后的決定,當然這肯定不是關鍵原因。因為不論英宗清楚與否,他只要沒說出來自己非孫太后所出,孫太后又對他有撫育之恩,兩人依舊是共同利益體,不會只是因為此事而追復胡廢后,英宗之所以追復胡廢后,主要原因還是前文中交代的兩點。

說起來英宗也是很有人情味的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很複雜,既昏庸又英明。

年少時夢想成為父親宣宗、曾祖父成祖朱棣那樣的馬上天子,於是御駕親征想要證明自己,結果卻是自己一生恥辱的開始,釀成了“土木堡之變”,復辟後更是冤殺于謙,再有“曹石之變”

,是一步步將自己釘在恥辱架上。

但是他的後半生,卻是如同浪子回頭金不換一般,也是做了三件善事。第一件便是追復胡廢后,第二件事是釋建庶人之系,第三件事是罷宮妃殉葬,《明史》評價:“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如果他這一生穩打穩紮,年少時沒有那般無腦熱血,不再幻想再現先輩上馬平亂,下馬治天下的輝煌,沒有犯下那些錯誤,哪怕只是中規中矩的治國,即使只是蕭規曹隨般的延續父親宣宗時代的政策,想必也定是有著一番作為,會留下美名,不至於留下那麼多“惡名”。

不過英宗終究是犯了太多錯,即使人格魅力無雙,能使敵人成為好友,即使晚年做了不少好事,但前錯難以彌補,只能是譭譽參半,甚至是批評大過讚譽太多。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