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李密和翟讓是什麼關係?他們為什麼會在一起?他們之間有什麼故事?

李密和翟讓,後者是瓦崗的建立者,前者則將瓦崗發揚光大,同時也將瓦崗推向毀滅的深淵。這兩人的目標是完全不同的,李密想的是建功立業乃至奪取天下,翟讓想的是痛快一天是一天,兩個人只會越走離得越遠。

說起來,翟讓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土匪,聚眾萬人,魚肉一方。而此時的李密因參與楊玄感反叛被隋朝通緝,剛投靠翟讓時被認出身份,還差點被綁了送官。這也說明翟讓的志向是比較小的,他想的只是守在運河附近,搶劫來往商船,像李密這種能夠招來朝廷大軍討伐的人物還是不沾為妙。

所幸在王伯當的勸說下,翟讓沒有綁了李密,而是派他去勸降周邊土匪勢力,這些勢力在李密眼中都是小盜,三言兩語就拿下了。由於這“輝煌”的勸降業績,翟讓越發敬重李密,把他拉進了自己的議事圈,估計還給了個幾當家的名號。

李密這個當家可是人中之龍,他只做了三件事,就把翟讓一介山賊,打造成了隋末第一大割據勢力!

第一步:建根據地。李密勸翟讓攻破金堤關,拿下了滎陽周圍的一些縣城,使得瓦崗寨告別了朝不保夕的流寇生涯,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第二步:流寇滅大軍。瓦崗寨的突然崛起引起了朝廷注意,名將張須陀出場,這位大爺鎮壓流寇,未逢一敗,翟讓多次敗在他手裡,一聽名頭就想跑。李密攔住了他,說張須陀可以一戰而擒,李密將信將疑,硬著頭皮讓李密來安排。

李密先讓翟讓列陣以待,自己帶伏兵策應。不得不說,翟讓的發揮是非常穩定的,一觸即潰,但這麼多人隋軍一時半會兒也砍不完,一下子就陷入了包圍圈。李密的伏兵此時衝出,原本的虎入羊群瞬間變成猛虎戰群狼,隋軍大敗,張須陀陣亡。

誘敵這招一向要慎用,一旦操作不當,就很容易變成真正的潰敗,能夠做好這一招的,無一不是精兵強將,而翟讓手下之前全是烏合之眾,前後對比可以折射出李密軍事才華之高。

第三步:奪取糧倉。亂世之中,什麼最重要?軍隊!槍桿子裡出政權,軍隊是奪取政權的必要條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又是軍事行動的必要條件,要想在亂世立足,就得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和足夠的糧草。

隋朝末年可謂天災人禍,老天爺和皇帝都不給面子,老百姓無暇從事生產,饑荒迅速蔓延。

百姓餓死不少,官府卻能維持運轉,為什麼?因為糧倉啊,地主家是有存糧的。

隋朝一直重視糧食儲備,建立了永豐倉等眾多糧倉,這些糧倉設立的初衷就有賑災,但災情出現時隋朝官府反應總是慢幾拍,導致無數災民餓死,糧倉裡的糧食卻堆得老高。

糧草的好處也不是隻有李密一個人看得到,可那些勢力太廢,被張須陀等人一一剿滅,只能到黃泉底下乾瞪眼了。張須陀就是被李密做掉的,李密對奪取糧倉也有周密計劃,以七千人奇襲攻下了洛口倉。

奪下這座河南糧倉,瓦崗寨的旗號算是徹底打響了。李密出身關隴集團,是世襲蒲山郡公,海內知名,因此得到了一大批體制內不得志的人士歸降,首開隋朝朝臣降賊先例。

洛口倉被奪,首當其衝的就是東都洛陽,沒有糧食供應了呀,留守的東都越王楊侗立刻派兩萬五千人進攻洛口,妄圖奪回,結果慘敗,近乎全軍覆沒。

李密奪下糧倉後,“開倉恣民所取,老弱負繦,道路不絕”,把民心收的是一乾二淨。同時周邊的群盜紛紛歸附,瓦崗寨很快就集聚了幾十萬之眾。

這些人是來投奔翟讓的嗎?當然不是,早在陣斬張須陀之後,翟讓就明白了自己跟李密的差距,給了李密獨統一軍的權力。到奪取洛口倉之後,李密的威望已經遠在翟讓之上了,翟讓也很識相,跟其他人一起推舉李密稱王。

“夫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在沒有人稱帝的情況下,貿然稱王就是把自己樹成朝廷的靶子,李密覺得此時時機還未成熟,就留了一些迴旋的餘地,暫時稱魏公。

一直到這,李密完成了對翟讓的逆襲和碾壓,但他們的目的還算是相差不遠的,都是為把瓦崗寨做大做強,不過李密是為了以此奪取天下,翟讓是為了以此享受富貴罷了。

但在這之後,翟讓的目的不可能實現了,他身上保留有濃厚的義氣大哥形象,跟李密追求的殺伐果決的帝王大爺衝突很大。

如果翟讓一直任由李密擺佈,這種衝突也不會爆發,可講義氣的大哥怎能容忍以前的兄弟出事,保不齊要出來跟李密說一句:兄弟啊,給大哥一個面子!

這個面子,李密給是不給?如果不給,瓦崗元從可有話說。

收攏群盜之後,李密對麾下進行了分設,開始打造自己的班底。李密分手下為四部,魏公府主要由瓦崗元從構成,包括翟讓、翟摩侯、徐世績、單雄信等人,位高權小,屬於邊緣化機構。行軍元帥府主要包括歸附的原官府人員,如裴行儼父子等,是李密的核心班底。百營由歸附的群盜組成,李密對其管控不強,是短時間內勢力迅速膨脹的惡果,李密估計是存著讓他們當炮灰的心思。內軍由秦瓊、程咬金等人率領的驃騎組成,是瓦崗精銳。

這種設定是存在問題的,瓦崗元從很是不滿,憑什麼我們跟著你出生入死,現在勢力大了我們就成了吉祥物?在連戰連捷的時候,大家都有好處,這種矛盾就被掩蓋了,等到李密跟隋軍三度大戰爭奪回洛倉的時候,由於軍事上的僵持,導致內部矛盾日漸尖銳。

李密手下的成分是非常雜的,有農民軍,有官軍,有地方豪強武裝,有盜賊,存在著一條長長的鄙視鏈,很難協調統一。加上翟讓曾經是瓦崗老大啊,瓦崗元從現在沒權,翟讓的親信多次勸翟讓奪回大權,時間長了,李密自然有所耳聞。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翟讓看起來是沒這個心思,李密的心腹卻很擔心,勸李密先下手為強。李密覺得政治影響太惡劣,剛開始不肯,說:“今安危未定,遽相誅殺,何以示遠!”鄭頲說:“毒蛇螫手,壯士解腕!”,李密猶豫之下,考慮到為了穩定心腹,於是趁著宴會,除掉翟讓,其親信一併誅殺。

可李密留下了自己比較欣賞的徐世績和單雄信,讓他們繼續統領舊部,結果單雄信臨陣倒戈,徐世績在黎陽不作為,李密兵敗如山倒,很快就從李淵的大哥淪為小弟。

政治鬥爭是殘酷的,翟讓無非三種選擇,一是徹底離開權力中心;二是和李密拼了;三是完全服從李密。這三種翟讓都做不到,他不想也不敢跟李密拼,又覺得李密不會殺自己,同時對李密的方針也提點意見,在李密眼中簡直是必殺之人。

李密在被勸說時,也只是認為當時不適合殺翟讓,等到安危定了,屠刀就得舉起來了。不過李密沒把事情做絕,還留下了單雄信等人,等於是給自己挖了個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