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哪些曾經被人懷疑的歷史事件被考古發現證明了的例子

這類匡正史觀的重大發現,世界各國都有很多,下面這幾個考古發現,更是具有別樣意義:把曾經備受爭議的古代中華文明輝煌,以無可置疑的完整遺址,生動呈現在世介面前。

1,甲骨文出土

近代中國落後捱打,一些捱打到迷茫的國人,更對中華歷史文明產生深深懷疑。三千年前的中國殷商王朝,更在某些中外“專家”論證下,成了“西周史料裡編造”的虛假王朝。某位近代崇拜者無數的“大師”,更是說出荒唐糊塗話:“現在先把古史縮短二三千年”。輝煌的殷商文明,就這樣受盡質疑嘲笑。

但是,就是在落後捱打到悲慘的晚清年間,甲骨文的意外發現,終於給了這甚囂塵上的論調響亮耳光。這些刻著商代文字的甲骨片,雖曾被誤當做藥材在藥店售賣,卻清晰記錄了商朝的真實歷史。一石激起千層浪後,越來越多的良心學者們,循著甲骨文的出土線索,終於鎖定了商朝遺址的正確方位。20世紀20年代起的多次大規模發掘後,殷商王朝的宮殿墓葬文物,鐵板釘釘的呈現在全世介面前。

對於那一段萬馬齊喑的歲月來說,一片沉默的甲骨文殘片,牽出的一處震撼的殷墟,何嘗不是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找回自己的尋根之路——這就是屬於中華文明,足以提振每一代炎黃子孫自強信心的輝煌記憶!

2,廣州秦漢造船遺址

比起秦漢時代國泰民安的盛世,吊打匈奴的輝煌,相對被後人看輕的,就是秦漢時代中國的造船水平。同時代古羅馬的巨型戰艦,在今天的歐美大片裡還常見拉風。某些海外歷史學者的演講裡,更常有“中國古人是農耕民族”“自古就不如歐洲人擅長航海”的怪論。但1975年,原廣州兒童公園地段一處意外發掘的遺址,卻足以把這怪論碾得粉碎:廣州秦漢造船遺址。

這座建於秦始皇時代的船廠,是秦代至西漢中期時,南中國重要的造船基地,有造船臺和木料加工基地等一整套流程。間距三米多的三個巨型船臺,更能生產載重10噸以上的大型海船。現場更出土了鐵釘等高技術含量物件。這不但是現存全球最古老,儲存最為完整的造船遺址,更有著領先同時代全球的造船工藝。

這個震撼發現,更印證了《漢書》裡的低調記載,也正是從西漢中期起,漢帝國的大船低調啟航,打通了中國東南至斯里蘭卡的航海路線。美國學者杜普伊更由衷感慨:“(漢朝時)世界造船業的領先位置,落到了中國人手裡。”

絲綢之路的輝煌裡,不止有聲聲駝鈴裡,西出陽關的漫漫征途,更有從這低調的船廠起步,中國人劈波斬浪的驕傲足跡。

3,三門峽古棧道

近代許多西方學者,對漢唐歷史的一大懷疑處,就是漢唐時代中國的發達程度。一個流傳甚廣的論調是:假如漢唐時代的關中地區,真要史料上記載的城市人口水平,那麼以當時的交通運輸能力,關東和江淮地區的糧食,根本無力供應關中。特別是河床狹窄的三門峽地區,絕對不容大船透過。以很多海外“專家”的嘲笑說:“古代中國人想從這裡用船運糧,除非從三門峽的山上翻過去。”

但1955年,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卻確定了重大發現:沒錯,漢唐時代的中國人,就是駕船從山上翻過去的,憑的就是這個——三門峽古棧道。

三門峽古棧道,是自東漢桓帝年間起開鑿的一條棧道工程,其連線三門峽與關中平原,全長六百二十五米,目的可不是為了通路,卻是為了把大船拉過三門峽:整個棧道開鑿在河岸兩邊的半山腰上,全是寬一米二高兩米五的山路,側壁有壁孔和木樁,搭成安全暢通的道路,縴夫們身綁繩索在棧道上拉縴。別管多麼體魄巨大的船隻,就憑這條“黃金通道”助力,都能漂亮翻過三門峽,傲然駛入長安!

西方學者眼中“不可能”的運輸難題,就這樣被中國的老祖宗們,以這個跳躍式的設計,外加領先世界的道路工程建設能力,精彩翻了過去。有條不紊的三門峽航運,就這樣源源不斷輸血,撐起大唐盛世輝煌。

4,明代遵化鐵廠遺址

中國明清年間,歐洲人一項傲人成就,就是高速發展的冶鐵業。國內少兒歷史讀物上,常見繪製十五世紀時的萊茵河畔高爐。中世紀俄羅斯每年兩千噸的鐵產量,更常被西方歷史學家大書特書。但比起同時代明朝呢?僅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中國的鐵產量就突破了九千噸。之後在整個明代,鐵產量都是高速飆升。明中期時山西陽城一地的鐵產量,就甩開明初時山西全省產量七倍多。如此恐怖數字,常令西方學者懷疑:靠譜不?

幸好,現存河北遵化縣鐵廠東北角的遺址,足以證明這靠譜的強大:明代遵化鐵廠遺址。

在明初的十三處官辦鐵廠裡,遵化鐵廠是絕對巨無霸:現存的七十二座冶鐵高爐,比少兒課外書裡常刷臉的中世紀歐洲高爐霸道得多。全是深一丈二尺的大傢伙,每爐可裝鐵砂兩千多斤,更有領先歐洲數百年的焦炭冶煉技術。鐵廠鼎盛時,有工匠兩千五百多人,每年產鋼鐵七十萬斤以上。擁有強大鋼鐵產業的明王朝,這才憑著手中的“硬傢伙”,從開國凋敝的國民經濟裡站起來,拼打出“遠邁漢唐”的輝煌!

製造業對於民族的振興有多重要意義?瞧一瞧遵化鐵廠的鐵爐遺址,追憶一下洪武盛世與永樂萬國來朝,道理就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