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歷史上的重耳是個什麼樣的人?

現在電視和各大影片網站正在播放一部歷史劇《重耳傳奇》,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歷史上的重耳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如何在波詭雲譎的政治風雲中復國併成為一代霸主的。

重耳出生於公元前697年,是晉獻公的兒子,他的母親狐姬是翟國之女。在晉獻公還是太子的時候,姬重耳在晉國已經嶄露頭角,其人能文善武、喜歡結交俠義高德的朋友。可以這樣說,重耳的一生和他自小結交的朋友密切相關,沒有他們就沒有重耳日後復國和稱霸。他的五個好朋友分別是趙衰、狐偃、賈佗、先軫和魏犨,這五個人是重耳的股肱之人,也是他的依靠。

重耳的父親晉獻公是一個昏惑之君,寵愛驪姬,偏聽偏信,被一個女人搞得兒孫離散逃亡。有一件事情很好的反應出他的智力已經被枕邊風完全破壞掉了。公元前656年,驪姬對太子申生說,晉獻公曾夢見他的母親齊姜,讓他去曲沃祭祀,回來後把祭祀用的胙肉獻要給晉獻公。太子申生到曲沃祭祀完母親齊姜後,準備將胙肉獻給晉獻公。恰好當時晉獻公外出打獵,於是他就將胙肉放在了宮中。驪姬暗中派人在胙肉中放進毒藥。等晉獻公打獵回來,廚師將胙肉奉給晉獻公,晉獻公剛要吃胙肉,驪姬從旁邊阻止晉獻公說:“胙肉來自遠方,應試試它。”便把胙肉給狗吃,狗死了;給宮中廝役嘗,廝役死了。驪姬哭著說:“太子為何這般殘忍呀!連他父親都想殺了,再說父君老了,是早晚要死的人,太子竟迫不及待想謀害你!”又對晉獻公說:“太子如此做,不過是因為我和兒子奚齊的緣故。我希望您讓我們母子倆到別國去,不要讓我們母子被太子糟踏。早先您想廢他,我還反對您;到如今,我才知道在這件事上是大錯特錯了。”太子申生聽說這訊息後,逃到了新城曲沃。晉獻公不由分說,殺了太子申生的老師杜原款。然後接二連三在驪姬的煽風點火之下,竟然派兵追殺自己的親生兒子申生、夷吾和重耳,導致申生自殺、夷吾逃亡秦國,而重耳則在五個肱骨心腹的保護下,談逃到了翟國。

翟國是重耳母親的故國,他在此受到了很高的禮遇,甚至在此娶了一個妻子,日子過的也還可以。

四年過後,公園前651年,晉獻公停止了追殺兒子的腳步,他死了。驪姬的兒子奚齊繼位,只可惜他命薄福淺,在父親的靈堂之上被晉國卿大夫裡克等人殺死。驪姬再立妹妹和晉獻公的兒子卓子繼位,卿大夫裡克一不做二不休,將裡克殺掉,並用鞭子打死了驪姬。從秦國迎回了逃亡的夷吾,立為晉惠公。

但晉惠公是個言而無信之人,成為君主之後立刻違背了和秦及裡克的約定,並殺死了裡克的同夥邳鄭父和七輿大夫,晉國人都對他不順服。晉惠公害怕晉人迎立重耳,於是派人去翟國刺殺他。得到訊息的重耳第一反應就是立刻逃離。他帶著自己的五個親信,拋下妻子經過衛國逃到了齊國,受到了齊桓公的熱情接待,並再一次給他娶了一個妻子齊姜,姬重耳心滿意足的住了下來。

晉惠公十三年,齊桓公去世,齊孝公繼位,齊國開始內憂外患走下坡路。姬重耳在齊國待久了,早已忘記了自己復國的志向,每日裡沉溺於眼下的安樂之中。他的五個心腹卻沒有忘記自己逃亡的目的,商量著如何讓重耳離開齊國,這件事被齊姜的侍女發現,告訴了齊姜,這位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的女性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殺死了侍女,並用酒灌醉姬重耳,離開了齊國,重回逃亡之路。他們相繼逃往曹國、宋國、鄭國,最後和楚國,最後在秦國落腳。在這中間發生了一件事情讓人記憶深刻:逃亡途中,一個叫做頭須的隨從偷走了重耳他們的盤纏糧食逃走了,重耳飢餓難忍的時候就向農夫乞討,農夫不僅不給他飯吃,還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他。後來重耳快要餓暈的當口,跟隨他浪跡天涯的一個臣子介子推,揹著重耳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煮成肉湯給重耳吃。一個落難老王子,飢寒交迫之下週圍還有一群像介子推這樣的人擁戴著,足見重耳有著巨大的人格魅力。

公元前637年晉惠公去世,晉懷公即位。晉惠公曾在秦國為質,後來私自跑回晉國得罪了秦國。再加上晉懷公心胸狹窄,在國內的威望不高,秦國藉機送重耳回晉復國。直到第二年,姬重耳經過19年的逃亡,終於重回晉國的權力中心,稱為晉文公。

晉文公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殺死晉懷公。第二件事就是抓住周襄王袍弟王子帶盜嫂事件的發生,在趙衰的勸導下,出兵護送周襄王回到洛邑並殺死王子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

從此以後,在五個肱骨大臣的協助下,復國的晉文公有如神助,相繼伐衛伐曹圖霸中原,並透過城濮之戰大敗楚國,確立了晉國的霸主地位。

司馬遷這樣評價晉文公:謙而好學,善交賢能智士。

公孫固評價晉文公,說其“長幼矣,而好善不厭,父事狐偃,師事趙衰,而長事賈佗。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謀。趙衰其先君之戎御,趙夙之弟也,而文以忠貞。賈佗公族也,而多識以恭敬。此三人者,實左右之。公子居則下之,動則諮焉,成幼而不倦,殆有禮矣。樹於有禮,必有艾。

由此可見,晉文公姬重耳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做到禮賢下士、交賢結能、知人善用,並因此終於成就了一番復國稱霸的大業。至於孔聖人評價其“詭而不正”,這就有些強人所難了,一個逃亡之人要復國,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又處在一個四分五裂、道德崩潰的春秋戰國時期,又有哪一個君王敢在內心裡說自己是“正而不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