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雲南發現明朝太監王承恩墓,考古到一半,女子拿家譜趕到自稱後人

導讀:2009年,雲南省在修建石蒙高速公路彌勒縣段時,在一個名叫小普特村的地方遇到了不小的麻煩,因為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了一處古代墓葬群。當地文物部門得知訊息後,立刻派了考古隊前往調查勘探,結果發現了一座距今360多年的明朝大墓,而墓主人正是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最寵信的大太監王承恩。

根據《明十三陵管理名錄》顯示,王承恩墓在北京昌平的明朝十三陵中,那為什麼遠在數千裡外的雲南也有一座王承恩墓?兩座墓中埋葬的是否為同一個人呢?

在《明史》中記載,王承恩出生於河北,後來迫於生計入宮做了太監,最初拜在大太監曹化淳的門下。崇禎皇帝繼位之後,王承恩因為擁立有功,備受重用。所謂樹大招風,因備受皇帝寵信,他遭到了很多太監和朝中大臣的排擠,為了保住性命,他決定暫時遠離京城這個是非之地。

幾經輾轉,王承恩來到了雲南邊陲,並且在彌勒縣的一所寺廟出家做了和尚。為了掩人耳目,他改姓張,自稱“翠微山人”。當時王承恩打算在此終老一生,於是走遍隱居寺廟的周圍,在小普特村尋找到了一處風水寶地,準備在自己百年之後修建墓地。

可是三年之後,崇禎皇帝的使臣突然找到了王承恩隱居的寺廟,告訴他現在國家正處於內憂外患的時刻,皇帝每天忙得焦頭爛額,非常希望他能回到京城,繼續統領宮中事務。於是王承恩和使者一塊回到了京城,繼續擔任司禮監秉筆太監。

雖然回到了京城,但王承恩也不能為崇禎皇帝扭轉局面了,明朝的覆滅只是時間的問題。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百萬大軍一舉攻佔京城,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而死,最後陪伴他身邊的只有王承恩一人,同樣上吊而死。

據史料記載,崇禎皇帝的屍體被李自成下令收斂安葬,而王承恩的屍體則被他的門生弟子偷偷運出城火化了,並且將骨灰帶回了雲南彌勒,安葬在了他生前在小普特村選定的墓地。到了康熙年間,清朝皇帝感念王承恩的忠誠,特意下旨在明十三陵思陵邊上為他修建了一座衣冠冢。

為了配合高速公路的修建,雲南省考古隊決定對王承恩墓進行保護性發掘,並在發掘結束之後另選新址進行重建。可就在發掘工作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一位女子趕到發掘現場聲稱是王承恩的後代,希望考古隊停止發掘。

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女孩還拿出了一本祖傳的《王氏家譜》。根據這本家譜上的記載,王氏家族的第一人名叫王子澄,在明朝初年曾經當過建文帝的老師,傳到王承恩的時候是第7代,而女孩則是第23代傳人。

根據史料記載,王承恩是一個太監,為什麼還能有後人呢?面對考古專家的質疑,這位女孩解釋說,根據族譜上的記載,王承恩只是出任司禮監秉筆太監這個官職,而他本人並不是太監,他有一個兒子名叫王聖隆。現在王氏族人已經發展壯大,分佈在全國各地,人數已經超過一萬人。

經過文物專家鑑定,女孩拿來的族譜確實為明代修撰。那裡面記載的王承恩不是太監,還有後人是怎麼一回事呢?專家解釋說,在古代,無後是一件非常不孝的事情,所以一些太監都會領養乾兒子傳宗接代,就像三國著名的梟雄曹操的祖父就是大太監。王承恩很可能也是生前領養了乾兒子,為自己傳宗接代,所以才會留下一支後代。對於此事,你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明史》、《王氏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