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宋朝皇帝宋仁宗的“仁”是從何而來

宋仁宗的“仁”

趙禎,即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以“仁”聞名於世,他在位期間北宋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從中國歷史上的歷朝歷代中,後代人們對於各朝的皇帝都帶著或多或少的“偏見”。這種“偏見”來自於後人對他們的在政治上功績的褒貶,情感上的複雜程度,以及他們自己為人處世的方法等方面的判斷,這種“偏見”往往會延伸到後世很久。

而一個朝代給後人留下何種印象,取決於朝代中的皇帝們仁與不仁相關“屬性”的比例。如果朝代中“仁君”居多,那麼這一朝的好評也就多一點,而反之亦然。不然也不會出現“漢朝無昏君,宋朝無仁帝”的言論出來。

當然上面的言論就是一個偽命題,但是宋朝的皇帝似乎“風評”都並不是非常好,這是很多人預設的。那麼宋朝就真的沒有仁君了嗎?當然不是,相反還真就出了一個被冠以國內歷史中四百位皇帝中唯一一個明君的宋仁宗,也是千古第一仁君。如果只是說宋朝中的唯一一個明君的話還好理解,可是宋仁宗憑藉什麼能夠從四百位皇帝中脫穎而出?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能夠稱之為仁君的皇帝並沒有多少,每一位皇帝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讓後人詬病的缺點,可能是在政治上的,也有可能情感上的,總之或多或少會有點小瑕疵。但是這位宋仁宗無論是在情感還是政治方面,都彷彿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當然在為人處世方面亦是。

作為歷史傳說中“狸貓換太子”的男主角,無論是傳說還是現實,宋仁宗的童年經歷都不太美好。雖然親生母親李氏是太后身邊的侍女,但改變不了自己低賤的身份,所以宋仁宗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父親抱離了母親的身邊,並過繼到了皇后膝下。雖然並不知道宋仁宗趙禎在過繼給皇后後有沒有受到什麼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從小就離開親生母親的懷抱,趙禎平常所聽所聞的都會不太一樣。也許是周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讓趙禎對於任何人以及任何事情都不常表露出自己的情緒。但也正是因為他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在後來的執政的時候他也不太會發脾氣。

而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因素也使趙禎養成了謹小慎微、心底柔軟的性格,這樣的性格特點簡直就是為他以後成為一代明君而量身定製的。趙禎在明孝皇后劉娥的手下當了十幾年的木偶皇帝,而在真正掌握政權以後,他就將當時宋朝送上了一個新的頂峰。那它算“千古一帝”嗎?答案是算。

趙禎在執政過程中,也將自己廟號中的“仁”貫徹到底。說到皇帝的“仁”,那麼必然要說到在“用人”和“用政”方面的功績。在用人這方面,個人覺得歷史上應該沒有幾個人能夠和宋仁宗趙禎相比,畢竟人家可是被大臣一口口水吐臉上,也能擦一擦然後接著聽大臣“吐槽”的皇帝。這要換其他任何皇帝身上,貶官還鄉是小,脾氣不好一點的誅九族都是有可能的,那怕吐口水的大臣是廣受好評的包拯。而趙禎用人和採納意見的時候方面的“仁”也就體現在這個方面,他能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聽取各個階層的官吏所提出的意見,並且從中選取有用的建議加以利用。

那怕在言論上真的有所冒犯,他最多也只會將那人貶職。但是如果那人真的是個人才可以重用,趙禎也會再次提拔。不僅如此,在一年雨水少得可憐的季節,趙禎作為皇帝的話必然要為百姓的生活著想,於是舉辦求雨典禮。在回去的路上,趙禎口渴難耐,但是並沒有找侍從要水喝,而是選擇回宮喝。

他給出來的理由是,侍衛並沒有準備水,如果自己開口要水喝,那麼這些侍衛回去後一定會因為對皇帝照顧不周而受到懲罰。對於這種事趙禎做得並不少,也不覺得所謂的“丟人”。

在用政方面,他也將“仁”體現得淋漓盡致。也許是因為小時候的經歷,宋仁宗趙禎對於國土擴張方面的慾望並不強烈。這也致使當時的宋朝人民並不會因為長時間的戰亂以及帝王無休止的擴張國土之心,而導致流離失所甚至家破人亡。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國家實力不允,貿然的擴張只會得不償失。但在歷史上,那怕國家已經外強中乾但是依舊無休止的常年征戰的皇帝並不少見,所以絕大部分原因還是因為趙禎不想。

為什麼不想?趙禎溫潤寬厚的性格是一部分,更大一部分還是因為他的追求百姓安居樂業的想法。可能在更多人看來趙禎的“仁”並不是因為仁政,要歸功於他的軟弱,膽小怕事。但是這並不能否認他為當時的宋朝帶來了“仁宗盛治”,而那段時間的宋朝百姓也度過宋朝難得的安穩時光。

宋任宗談不上英明偉大,也談不上多才多藝,他更像一個老好人受氣包,但他的確不符任君之稱。 宋仁宗在位四十餘年,北宋大名鼎鼎的賢臣名士,幾乎多半在這四十餘年成名崛起,他們是:歐陽修、司馬光、三蘇、范仲淹、王安石、韓琦、包拯、文彥博、晏殊、韓琦等,還有大將狄青。 沒有這些人物,北宋不成其為北宋,北宋的光亮度將至少減少百分之八十。 蘇轍參加科舉考試,在卷子裡用道聽途說得來的訊息攻擊宋仁宗,說:“宮中美女無數,只知飲酒為樂。皇帝不關心民間疾苦,也不與大臣商量安邦大計。”眾考官看得堂目結舌,準備剔掉他。仁宗卻說:“設立科舉考試,本來就是尋找敢言直言之士,應該給他功名。” 張貴妃要給自己的老爹升官兒,仁宗經不住貴妃哀求,在朝堂上提到了此事,卻被包拯扯著他的袖子大批一通,只好作罷。回宮對張貴妃說:“你只知給你父求官,你知不知包拯的唾沫星子噴我滿臉是什麼感覺?” 當然,說宋仁宗一點本事沒有也不合事實,他識人才,知道挖掘培養人才的重要性,並儘自己所能,給人才提供成長的空間。他朝堂的群臣中人才濟濟,見不到蔡京高俅這樣的奸臣。

這種識人用人的本事不可能吹捧出來。封建社會幾千年,如包拯這樣敢做敢為的人的生存空間有多大?除了貞觀時期、開元時期,剩下的只能是宋仁宗時期了。 我覺得宋仁宗最大的本事,是創造了一種寬鬆的政治環境,允許群臣爭鬥,但這種爭鬥被他巧妙的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他甚至以自己為靶子,以減少朝堂上的內耗。這是個高技術活兒,但宋仁宗玩得很好,既讓大家各自的能量盡力發揮,成就美名,還不影響團結。後來的宋神宗就玩的過火了,鼓勵群臣分成兩派胡鬥,用之加強皇權,結果朝堂分裂,舊派新派的鬥爭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 前人評論說,宋仁宗什麼也不會,只會做皇帝。此說雖有點過譽,但大致還算不差。因為對權力場上的人來說,巨大的權力的誘惑是極大的,至高無上的皇權更是如此。手握皇權而能剋制自己慎用的,幾千年沒有幾個,而宋仁宗就是其中之一。 讓人欣慰的是,宋仁宗不是故作姿態,他認為本該就如此。他心性恬淡,對權力不迷戀,對建功立業的願望不強烈。這不是折騰不折騰的問題,而是審時度勢,北宋與漢唐所處的形勢不一樣,根本折騰不起來。別說宋仁宗時期了。即便趙匡胤時期,雄兵百萬戰將如雲,又有破滅南方諸國的威勢,也把遼國怎麼樣不了。仁宗時期戰將凋零,戰馬缺乏,人民喜安樂不愛征戰,在這樣的情況下,折騰起來除了巨大的損失,不會有其他好結果的。 宋仁宗就是這樣的人,似乎很窩囊,很沒本事,連給寵愛的貴妃也辦不成事,更談不上在朝堂乾坤獨斷,呼風喚雨了。但他在任上大力發現提拔人才,巧妙的錯峰化解邊境戰事,讓北宋在四十年的時間裡繁榮、平安。這樣的皇帝不是任君什麼樣的皇帝才是? 誠然,漢武大破匈奴,為漢民族立下大功。但沒有文景二帝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哪有漢武時期的強大國力?漢武帝的功勞中,少不了文景二帝的一半。 宋仁宗,對宋朝的貢獻不亞於文景二帝對漢朝的貢獻。他讓後世稱道的是,自覺限制皇權,讓朝堂在制度下運轉。他的短處是,他沒有改變宋的崇文抑武政策,甚至沒有改變的企圖和努力,讓宋的國策帶病執行。

宋仁宗,估計不合今人的胃口。今人更崇尚叱吒風雲的帝皇,推賞秦皇漢武,讚美英才偉略的帝王。 但仁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實踐將皇權關進籠子裡的皇帝,重之制度而輕皇權,寧願委屈自己而不破壞法律制度。這樣的皇帝,不是英主,不是雄才偉略之輩,但被稱之為“任君”則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