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劉禹錫與柳宗元:世上總會有一個人,與你如出一轍

友誼是什麼?這個問題抽象而籠統,在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說友誼的開端與本質,是原諒他人的小錯,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夠全面,也絕非唯一;也有人心底想起的最好的朋友隨著年歲漸長已走散在風中,匆匆見過了最後一面,以後也再難聚首;那些幸運的人,依然與最好的朋友親密無間,交心聯手,依然彼此激勵彼此拯救,約定一起渡過這平凡而又不凡的一生。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擁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知己,已經算得上是不枉此生了吧。

提起文人的友誼,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當屬李杜。大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當瀟灑飄逸的詩仙遇上了悲天憫人的詩聖,此刻極端浪漫的李白早已名滿天下,極端現實的杜甫卻剛剛初出茅廬,作為唐詩中最為璀璨的雙星,兩人相遇自然是值得銘記的時刻。近50年之後的793年,同樣是長安城中,萬安寺中香客盈門,有30多名新科進士於大雁塔下題詩。此後名動天下的劉禹錫跟柳宗元,便在此相遇。他們的相遇與結交,彷彿為了印證“

世上總會有一個人,與你極為神似,人生軌跡如出一轍

”這件事一般。

一、登科初遇

自稱柳宗元的21歲青年直言自己出生河東柳氏,性格敦重沉穩的他在一一拜會過同榜登科的才子們之後便默然站在一旁,稍顯拘謹。不久後,一位風度翩翩、性格爽朗的才子過來招呼柳宗元,開口自報:“我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跟劉備劉玄德同宗同源,我叫劉禹錫。”柳宗元見來人親切,當下便與其攀談起來。“劉兄,多多指教”“哪裡,你我自當攜手同心,共扶社稷!”這是21歲的柳宗元第一次見到22歲的劉禹錫,也是兩人此後情同手足的開端。

本來一見如故的兩人應該一起參與到當時分科取士的科考當中,但

意外

的是柳宗元的父親柳鎮在此時去世,柳宗元回到家中守喪,直到五年之後,才通過了博學宏詞科的考試,其後被任命為藍田縣縣尉,兩年之後再被調回京城,任監察御史。劉禹錫經歷也非常相似,雖然進士及第同年就登了博學鴻詞科,兩年後也順利透過吏部考核,不久也因家中至親離世而丁憂在家。其後被徵辟為掌書記,隨淮南節度使杜佑回揚州。直到802年,才被調回京城,巧的是同樣擔任了監察御史一職,重新遇到了久違的柳宗元。

兩人在御史臺重逢,距離兩人第一次相見,已經過去了10年。兩人雖不在一道,但人生的軌跡幾乎一致,只有時間先後的區別。當時御史臺還有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

他們三個志趣相投,彼此引為知己,經常一起喝酒,過從甚密

。韓愈暫且按下不表,此時安史之亂結束40年整,正是百姓流離、朝堂紛亂之際,御史臺的工作也多與官場人物交流,柳宗元與劉禹錫對於官場的黑暗與腐化有了深入而徹底的理解,兩人萌發了改革的念頭,以求重整朝綱,救黎民於水火。不久之後,他們便得到了實現理想的機會。

二、永貞革新

公元805年,太子李誦即位,史稱唐順宗,開始重用王叔文等人。王伾、王叔文字就是順宗太子時期的東宮侍官,可以說是知根知底,兩人面對混亂的朝局,早就有了革除弊政的想法,當下終於有機會進入中樞,準備一展抱負。

劉柳二人與其政見相同,又極有才華,備受器用

。劉禹錫被任命為屯田員外郎,參與國家財政的管理;柳宗元則被拔為禮部員外郎,掌管禮部司事。兩人頗受激勵,成為了革新集團的核心成員,永貞革新由此正式拉開序幕。

這時的唐朝,自安史之亂起便漸漸形成了

藩鎮割據

嚴重的局面,且

宦官權利極大

,甚至掌握了朝中軍隊,中央權力無法集中;再加上朝中士族與武后時期提拔的寒門才俊已到了針鋒相對的地步,

朋黨之爭愈演愈烈

,可以說情勢非常不好。革新派開始禁止宦官借皇宮之名採辦貨品的宮市,罷黜了雕坊等五坊相關的從事宦官;取消地方額外進奉,大力打擊貪腐;抑制藩鎮與宦官,試圖重新集權,再振朝綱。

然而雖然革新有著不錯的進展與舉措,無奈因

目標多且廣

順宗又中風

,革新派失去最大的依仗,再加上

朋黨起勢

,被宦官、藩鎮節度及士族等攻擊,

內外交困

終至失敗。這場歷時180多天的變革,最終以宦官擁立李純即皇帝位,唐順宗退位收尾。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繼位的李純、即唐憲宗開始打擊王叔文等舊臣,韓泰、柳宗元、劉禹錫等盡數遭到貶官,先後被貶到遙遠的州府做司馬,史稱“

二王八司馬

”。

三、十年永朗

柳宗元被貶至永州(今湖南零陵),開始了近十年的永州謫居生活。

這十年,是柳宗元文學創作上非常重要的時期

,政治上的失意也使得他潛心學術,流傳後世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記》等作品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還包括極具哲學思維的散文《天說》。劉禹錫則是被貶去了朗州(今湖南常德),連番打擊並沒有使得爽朗快意頗有豪俠風氣的劉禹錫沉淪,他依然故我,作品夾槍帶棒、針砭時弊,也寫過很多作品激勵自己,更是寫下了與柳宗元相呼應的《天論》三篇。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十年時光匆匆而過,元和十年(815年),朝中當權者想起了被貶的劉柳等人,於是將他們悉數召回京城聽命。這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便是劉禹錫回京之後所作。大意是長安道上川流不息塵土飛揚,人人都說自己剛去過玄都觀賞花回來。玄都觀裡有很多的桃樹,全都是我被貶之後種下的。

劉禹錫這首詩,可以說是非常辛辣。前兩句描寫的是當前景色,以車馬喧囂、行人絡繹不絕來往反覆來襯托賞花一事如今讓大多數人

趨之若鶩

,透過對賞花之人的描摹來補完桃花景色的留白,非常巧妙。第三第四句則是回憶十年之前玄都觀裡尚未有這麼多桃花,如今十年匆匆,我離開之後竟都長得如此豔麗。表面上只是描述賞花一事,實際上賞花之人

匆忙

的景象是

那些趨炎附勢、結交權貴之人的揶揄

,而所謂“桃千樹”的盛景,

也不過是我離開權利中央之後剛剛鵲起的新貴罷了

。如此輕蔑地嘲諷,一下子就使得朝中當權者大為光火,於是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又再度被貶。

四、二十年來萬事同

兩人再度同時遭貶,還是由於劉禹錫寫詩嘲諷的原因,對此柳宗元是怎麼看的呢?兩人在分別之時,曾有過數首送別詩,其中有一句“

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佔時名

”便是柳宗元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說起來我們都是懶散之輩,粗枝大葉疏於打點,如今遭到別人的攻訐指責,兄弟可要多注意不能再逞一時之快啦。表面上似乎是在勸解劉禹錫,

實則是對摯友堅持操守、迂直守心的擊節讚歎

。我們不與新貴同流合汙,自然是

水火不容

,本身語意是帶有“寫個詩而已,這都獲罪?”的調侃與對當權者的嘲諷,也有時局已然如此,表達自己擔心摯友從此禍患無窮的憂愁。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這首《重別夢得》便是柳宗元所作送別詩中的一首。柳宗元被貶至柳州,而劉禹錫被貶至連州,兩人在衡陽分別。“

二十年來萬事同

”一句高度概括了兩人的友誼:共同經歷了科考,差不多時間的丁憂,抱持同樣為國為民的政治理想以及誓不動搖的忠直秉性。如今

宦海沉浮,英雄失路

,如今將再度與你分別,強調了柳宗元本人的留戀與不捨。後兩句詩人似乎預感兩人今後難以見面,強自安慰摯友,總有一天朝廷

開恩

,准許我們

致仕隱居、迴歸田園

,晚年就一起做

鄰家翁

吧!詩人對朝堂已經失望,此時歸田為鄰已是一種

奢望

,也是

唯一的避禍之道

,詩人以這樣的願景來安慰摯友,將離別的悽苦深深

掩藏

,更顯情真意切。

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

耦耕若便遺身老,黃髮相看萬事休。

得到柳宗元的詩作,劉禹錫又何嘗捨得與生死之交分別?你我兄弟弱冠之年相識,彼此早已知道對方心懷憂國憂民的焦思,如今在分別之時往事歷歷在目,一路走來的辛勞與困苦似乎更加深重,

而我們拼命革新的結果卻如雲煙般消散

,怎不令人悲愁滿懷?

算了

,臨老了咱也什麼都不要理了,就安安心心相陪晚年吧!作為送別詩的回詩,劉禹錫的詩歌充滿了對仕途無望的無奈以及朝堂幽暗的激憤,還有對友人的勸慰與最為深切的情誼。不過萬事皆空,

算了

兩人自此分別,

他們是年少時志趣相投的至交,是彼此人生當中的投影,是對方最為重要的知己,是革新之路上生死相托的戰友,也是同甘共苦的命運共同體

。4年後,柳宗元病逝,纏綿病榻之際心中所想不過是這匆匆二十載,以及嘴裡發音都已混濁的一聲聲“

劉夢得

”(劉禹錫,字夢得)臨終託付家僕帶著子女與自己的文稿去找劉禹錫,將牽掛的後輩與學術上的理想託付給莫逆之交。劉禹錫將其子女視如己出,編撰整理摯友遺稿,將柳宗元的生平成就與作品一一羅列,使得友人的身影在千年之後的如今依然高大清晰。

青蔥歲月互相砥礪扶持,失路之後並肩前行哪怕風雨兼程

。這對不離不棄,生死相托的摯友直到如今依然能帶給我們感動與追思。可嘆的是田間老翁空許約,劉禹錫最終活到了七十一歲,最後與他毗鄰的是另一位有名的大詩人白居易。

大雁塔下黃昏時分的夕照下,七旬的劉禹錫遍佈淚水的瞳孔裡,依然是那個身披金霞、自稱河東柳氏的拘謹青年。而這,已經是五十年前的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