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賈至被貶,杜甫寫了一首送別詩,卻隱含對朝廷的擔憂

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冒死投奔唐肅宗,得到了左拾遺的官職。他堅信自己遇見了明君,於是,在工作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

直到公元758年春末,杜甫的心態才發生了改變。

而導致杜甫心態發生改變的直接原因是:賈至被貶為汝州刺史。

賈至為何被貶?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據清朝初期文學家錢謙益推測,可能還是與房琯黨有關,這意味著唐肅宗要掃除隨玄宗入蜀的舊臣。

杜甫與賈至是很好的朋友,得知賈至被貶,杜甫寫了一首送別詩,看似在勸慰朋友,其實表達了心中的擔憂之情。

杜甫為何而擔憂?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送賈閣老出汝州》西掖梧桐樹,空留一院陰。艱難歸故里,去住損春心。宮殿青門隔,雲山紫邏深。人生五馬貴,莫受二毛侵。

賈閣老,即賈至,被貶前任中書舍人。

汝州,在洛陽城東。

1、朝廷損失了一位賢才。

首聯,西掖梧桐樹,空留一院陰。西掖,即中書省。

這兩句的字面意思是:中書省的梧桐樹,白白地留下了一院的陰涼。

開頭兩句不好理解,“空留”,有“惋惜”的意思,可是梧桐樹與賈至有什麼關係?賈至被貶,詩人為什麼會替梧桐樹感到惋惜呢?

這不是簡單的擬人手法,而是借用了典故。

在《莊子·秋水》篇中,莊子見惠子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雛,子知之乎?夫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

於是有“鳳凰非梧桐不棲”一說,後人又把“鳳凰擇木而棲”比喻成“賢才擇主而事”。

也就是說,梧桐葉茂,是為了引來鳳凰棲息;可是現在只見梧桐,不見鳳凰,因此詩人才會替梧桐樹感到惋惜。

結合典故我們可以得出,“茂密的梧桐樹”比喻“清明的朝廷”,詩中隱含的“鳳凰”比喻賈至。

詩人想要表達的意思是:朝廷清明,才能吸引賢才,而賈至這位賢才,卻離開了朝廷,這是朝廷的損失。

這是比興的手法,以梧桐樹和鳳凰來做比喻,既形象地寫出了朝廷和賈至彼此互依的關係,又巧妙引出了頷聯對朝廷的擔憂。

2、詩人對朝廷產生了擔憂。

頷聯,艱難歸故里,去住損春心。艱難,困苦;故里,指故鄉,賈至是洛陽人,汝州離洛陽不遠,因此詩人說賈至是迴歸故鄉;春心,欣賞春景之心。

這兩句的字面意思是:迴歸故鄉,仍然覺得困苦;不管是離開的人,還是留下的人,都減少了欣賞春景之心。

“艱難歸故里”,這句很好理解,迴歸故鄉,本來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可是賈至卻仍然覺得困苦,這是反襯的手法,用歸故鄉來反襯賈至不願離開長安的的困苦之情。

可是為什麼會“去留損春興”呢?

我們要結合首聯來回答,先從喻體看:梧桐樹與鳳凰是彼此相依的關係,梧桐樹長得茂密,是為了引來鳳凰棲息,可是現在鳳凰卻不得不離開,那麼梧桐樹長得再茂密,春景再美好,又有誰會欣賞呢?

再來看本體:因為朝廷清明,所以才引來了賢才,可是現在賢才卻被貶出了朝廷,那麼不管是被貶的人,還是留在朝廷的人,對朝廷是否清明都會產生擔憂。

顯然,被貶的人是指賈至,留在朝廷的人肯定包括杜甫。

不僅如此,詩人還有對朝廷更深的擔憂。

3、詩人對朝廷更深的擔憂。

頸聯,宮殿青門隔,雲山紫邏深。宮殿,大明宮,代指朝廷;青門,指長安城東門;雲山,遠離塵世的地方,這裡指遠離京城;紫邏,汝州的紫邏山。

有人認為,頸聯是寫詩人與賈至分別後彼此的思念。

但我認為這種解釋不合理,因為從尾聯看,杜甫是從官職的角度來勸慰賈至,可見賈至此時是在為被貶而傷懷,並不是與朋友分別而感傷。

我認為,這兩句是遞進關係。

“宮殿青門隔”,是說賈至被貶出朝廷,本來已經有青門相隔;“雲山紫邏深”是說,賈至不僅被貶出了朝廷,還被貶到了遠離京城的紫邏山中。

詩人認為,賈至被貶出朝廷,已經很嚴苛了,更何況他要被貶到遙遠的紫邏山中,這個處罰實在太過了。

從表面看,詩人好像只是在為賈至打抱不平,但如果聯絡前兩聯看,對賈至的處罰太重,會產生更嚴重的後果:本來賈至被貶出朝廷,就已經能讓朝臣產生擔憂,而他被貶得那麼遠,對朝廷是否清明的擔憂就會更甚。

此外,這兩句的遞進關係,還包含了詩人對賈至被貶遭遇的同情,從朝廷的擔憂轉移到了對朋友的關心。

4、詩人對朋友的勸慰,隱含了無奈。

尾聯,人生五馬貴,莫受二毛侵。五馬,太守,這裡指刺史之職;二毛,指白髮。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人這一生,能夠做到刺史之職,已經很顯貴了;不要因此而過度憂愁,以至於白髮滿頭。

這兩句看似比較好理解,好像只是在關心並勸慰賈至,但隱含了一個關鍵問題。

賈至被貶為汝州刺史,雖然刺史這個官職不算低,但畢竟只是個地方官,肯定沒有以前的中書舍人顯貴,杜甫為什麼不鼓勵賈至在地方上好好幹,爭取早日返回朝廷呢?

您看,杜甫不僅沒有鼓勵,反而勸慰賈至“向現實妥協”:刺史的職位已經不低了,你就不要過度憂愁啦。

這明顯不合乎情理,那麼杜甫為什麼要勸賈至妥協?

只要一種解釋:杜甫深深地知道,賈至幾乎沒有希望再返回朝廷。

這又是為什麼?

答案就在前六句,透過賈至被貶這件事,杜甫已經對清明的朝廷產生了擔憂。

換句話說,杜甫認為現在的朝廷已經開始變得渾濁,賢才自然很難再回到朝廷。

可見,尾聯對朋友的勸慰,其實隱含了深深的無奈之情。

您看這首詩,表面是寫送別,其實詩人是借送別朋友,來表達自己對朝廷的擔憂和擔憂。整首詩的關鍵就在首聯,詩人透過比興的手法,形象地描寫出朝廷與賢才彼此互依的關係,同時表達出對損失賢才的惋惜之情,為後文做好了鋪墊,頷聯和頸聯的擔憂才能水到渠成。

這是詩人寫作構思的妙處。

自從投奔唐肅宗以來,杜甫堅信唐王朝能夠中興,他還堅信自己在左拾遺的職位上,同樣能夠建功立業。

直到賈至被貶,杜甫才突然意識到,此時的朝廷已經變得渾濁,自己的未來也充滿了變數。

我們明天繼續讀杜甫的《曲江二首》,看看他到底為何而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