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王陽明:把心學智慧帶入日常工作,輕鬆破解兩大民生難題

大家好,我們的十日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王陽明擔任廬陵知縣很短,只有不到半年的時間,但他心繫百姓,剛柔並濟解決了稅收和訴訟兩大民生難題。

可以說,既有雷霆手段,還有菩薩心腸,心學大師為世人,再一次展示了心學的智慧和魅力。

01 稅負重壓下,廬陵民不聊生

正德五年(1510)三月,王陽明經過一路的跋山涉水,終於來到了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就任。廬陵是吉安首府,因此這個地方匯聚了各地的民俗風情,非常具有代表性。如果能夠將其治理好,對整個吉安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到任之後,王陽明的治理之道和其他人並不一樣。他沒有忙於應酬當地的地方權貴,也沒有埋頭去處理那些積壓已久的案子。而是認為要用教化的方式,來點燃新官上任的三把火。

他已經深入地瞭解到,當地百姓深受鎮守中官的剝削,民不聊生。因此,在王陽明看來,解決這個問題是當務之急。

鎮守中官是在明朝永樂時開始的,由朝廷向邊鎮派駐宦官,之後,內地也逐漸設立這個職位,這些人的權力不受巡撫文官和鎮守武官的制約,專門搜刮民財,向宮廷進貢,百姓苦不堪言。

02 王陽明打報告,為百姓減稅

王陽明首先寫了一個為百姓減稅的報告,呈報給吉安府和江西布政司,要求當地的鎮守中官免除加給本地的過重稅負。

王陽明深知地方百姓和官府之間,因為過重的賦稅以及各項攤派,已經造成了很大怨氣,百姓的怒火一觸即發。如果再有風吹草動,極有可能引發造反暴亂的後果。

正當他還在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大難題的時候,就發生了大批的民眾群情激憤地,要和他這個知縣理論的事情。

王陽明一看這個陣勢,就明白多年來積壓的矛盾終於爆發了,但是對於呼天搶地的混亂場面,他並沒有亂了陣腳,而是處理得從容、鎮靜。

他先讓村民們把自己遭受的不合理攤派講清楚,當聽到那些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後,王陽明情緒也非常激動,他果斷地說道:“各位父老鄉親們,本知縣到任時間不長,但是對於各種苛捐雜稅繁多的事情已經有所瞭解,我一定會為民做主,申告上司,進行減免。”

這些村民已經習慣了官員的相互推諉,這次也並沒有寄希望於這位新任知縣,他們只是想要發洩心中的不滿,因此對於王陽明的話都感到非常意外,也深受感動,表示願意相信王陽明做出的承諾。

果然,王陽明很快就釋出了正式的公文,宣佈豁免一切加派的銀兩。這個公文使得當時的縣城內外一篇歡騰。

03 勸誡百姓,不要動不動就告官

大概是王陽明一向剛正不阿,做事執著的秉性早已被人所熟知,當時的江西鎮守中官,竟然對於王陽明的這個要求沒有表示異議,默許了這個提議。

這也大大出乎了王陽明的意料。但是,不管怎樣,自己在廬陵的第一件事總算完成得相當不錯。而王陽明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一下子樹立起來了,人們奔走相告。

但是也引發了一些人將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告之縣衙的,並且這些人還經常糾結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摻雜其中,企圖擴大事端,造成天下大亂的景象。

王陽明對此種情況已經有所瞭解,他為此撰寫了告示,先在百姓中造成輿論的影響。

在告示中,王陽明主要是表達自己為百姓解決問題的心意。他勸告百姓不要鬧事,否則只會招來官府的懲罰,也無法解決問題。如果有冤屈,就有秩序地向他呈表,他自會一一解決。

告示釋出後,有些民眾已經瞭解了王陽明的治理之道,再加上王陽明在減免賦稅上,已經顯示出了雷厲風行、剛正果斷的作風,當地百姓也不敢輕易鬧事了。

04 恢復裡甲制度,改善了民風

由於當地爭訴風氣的形成由來已久,單憑一張告示並不能解決深層次問題,為此王陽明制定了一整套的措施用來教化百姓。

王陽明把之前已經基本停滯的申明亭和旌善亭,重新興起,提出里老要擔負起教化鄉民的責任,同時各家的戶主也要管教自家的子弟。

而對已經名存實亡的裡甲制度,也重新恢復起來,要求將各家各戶都形成一個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大單元,縣城內十戶為一甲,鄉村就以各村為單位,相互幫助,相互支援,減少打架、鬥毆等事件的發生。

透過鄉民這種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方式,當地的社會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民風也逐漸趨於淳樸。

雖然王陽明在廬陵縣只有不到半年時間,但是做了很多影響深遠的事情,僅就訴訟的事宜來說,就大大平息了當時的混亂情形,而這段經歷也是充分得到認可的,他的弟子對這段經歷也有記載。

王陽明去世後,他的好友湛若水在為他所作的墓誌銘中也提到他的功績,認為他在廬陵“臥治六月而百務具理”。從王陽明的治理效果來看,完全是名副其實的。

和之前的剿匪平叛、安民一樣,王陽明一出手,多年積累的問題,很快就得到了解決,不但治標,而且還治本,兼顧地方的長治久安。

如何事上磨練,如何踐行知行合一?

其實,只要你深切體會,就會發現,它們都藏在王陽明的這些親身實踐中。

備註:圖自網路侵刪

如果喜歡,請點贊、轉發,分享給其他朋友。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