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舌尖上的一小步,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步:揭秘一日三餐制的由來

“strong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strong”

strong一、進入農耕社會:餐制的形成/strong

人類的飲食制度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愈加完善,也隨著人們生產活動、食物豐富度、烹飪方法等相關因素而發展變化。餐制是飲食制度的重要表現形式,通俗來說,餐制就是每天我們吃飯的次數。

在遙遠的原始社會,人類主要從大自然中採摘各種各樣的果子果腹,慢慢地,人類開始獵殺動物,此時獵捕成為了我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白虎通·道德論》中說:“strong飢則求食,飽則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革。/strong

李子柒:摘野果

人類曾經還經歷過一段生食時代,即大部分時間內人類吃的東西都屬於生冷食物,也是我們一般所說的“茹毛飲血”。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類只要找到食物就拿來直接食用,部分情況下甚至找不到食物充飢。

而當人類開啟農耕社會之時,種植穀物成為了人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因為穀物的種植時間比較確定,因此,逐漸產生了與此相符合的日常作息,而餐制也開始出現並逐步發展。

現代人體驗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

strong二、先秦:兩餐制產生/strong

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通常遵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規律。先秦時期,古人一般遵循“一日兩餐”的飲食習慣,即“兩餐制”,也是以此適應下地種田的時間需要。

strong商代的記時法,稱上午7—9時為“大食”,下午15—17時為“小食”,兩餐就食的時間已形成慣例,故被納為時辰專名。/strong

《大秦帝國之崛起》劇照

“大食”也被稱為“食日”,它與“小食”的主要區別在於人們這餐飯吃下的食物分量不同,“大食”吃的更多,“小食”則吃的少。

但是,即便這段時期社會普遍採用“兩餐制”,但在中上層的富裕階層中,還是有一定數量的家庭採用一日三餐的制度。

《羋月傳》劇照

strong三、漢代初年:兩餐制與三餐制並行,三餐制繼續發展/strong

strong周秦、兩漢時的普通人民一般只吃兩頓飯,早餐曰饔,時間當為上午10至11時(指今時),晚餐曰飧,時間在下午3至5時。/strong”

自漢代開始,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百姓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於是三餐制也慢慢地在社會上流傳開來。這一時期,兩餐制與三餐制並行,後續三餐制逐漸得到百姓的普遍認同並漸漸向外推廣。

《楚漢傳奇》劇照

漢代開始,已經初步養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這時三餐也有了較為固定的專有名稱。我們現在把三餐分別叫作早餐、午餐和晚餐,但當時卻不是稱為“三餐”,而是被稱作“三食”。

第一頓飯是“朝食”,就是早餐,時間是在天色微明的時候;第二頓飯是晝食,就是午餐,時間一般在中午時刻;第三頓飯是飧食,就是晚餐,時間大致相當於下午15—17點之間。

當然,整個社會上餐制並不是整齊劃一的,比如皇帝的飲食就跟一般人家不同,一般採用一日四餐,而部分貧苦人家則繼續實行兩餐制。

strong四、兩宋時期:三餐制的普及/strong

一日三餐,宋人早餐一般吃類似粥、羹等易於消化的流食,午餐則常吃如餅、飯等類的主食,晚餐則根據不同階層的身份地位等有所區別。一般來說,午餐是三餐中最為重要的一餐,如宋代中上層貴族等沒有親自下地種田勞作的重擔,晚上一般多參加宴會,所以他們的晚餐分量、種類等大都跟午餐類似。而下層百姓則由於之前提到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規律,所以入睡比較早,晚餐的食物跟早餐類似,相對相比交單。

兩宋時期吃飯場合

葛芳:《試論中國古代飲食方式之發展和演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