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清朝的八旗是如何建立的?真正的八旗可能與大多數人想的不一樣

熟悉清史的朋友想必都會聽過這樣的介紹,某某某出身鑲黃旗,或者隸屬包衣旗下。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不同旗代表著不同高低的地位階層,那麼清朝的這個旗是誰設計出來的呢?旗和旗又存在著怎樣的差異呢?八旗究竟包含哪些人呢?

首先是旗的由來。大家應該都知道,清朝的奠定者努爾哈赤是女真族出身的,女真過去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他們靠打獵為生,因為獨自打獵的效率不高,所以女真族喜歡結伴而行,組成小隊進行狩獵。滿語裡他們將這樣的狩獵小組稱為牛錄。後來女真人數越來越多,牛錄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為了不影響任務的分派,更好的區分開這些牛錄,他們創造出了“固山”,滿語翻譯過來就是旗了。

後來努爾哈赤在四處征戰的過程中不斷收納了更多的人,當隊伍人數越來越多後,努爾哈赤發現了旗制度的不完善之處,他開始用顏色做旗的命名。女真初期,努爾哈赤與他的弟弟舒爾哈齊共建立了四旗,分別為紅黃藍白四色旗。

那麼一旗到底有多少人呢?根據記載,一牛錄大概有三百人,一旗大約有25個牛錄,也就是說一旗至少有7500人。不過每個旗的牛錄數量是不一定的,有的旗三十多個牛錄,也有的旗剛剛20個牛錄。

努爾哈赤吞併的腳步並未停止,八旗制度隨著努爾哈赤事業的壯大也在不斷完善中,1615年,努爾哈赤對旗的管理又進行了改變,在原先紅黃藍白四色旗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分,分別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色旗,著名的八旗制度規模初現。這些旗部分掌控在努爾哈赤手上,其它的他則分給了自己的兒子與子侄們。

值得一提的是,八旗制度其實還有個“上三旗”與“下五旗”的區分,早滿清早期,“上三旗”是指正黃旗、鑲黃旗與正藍旗,這三旗主要是皇帝(大汗)的親兵,由皇帝本人親自統領,所以被稱為“上三旗”。入關後多爾袞掌權,他把自己的正白旗調整為“上三旗”之一,撤下了豪格(順治帝的哥哥)的正藍旗,所以“上三旗”就成了今天我們熟知的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而“下五旗”則是八旗其餘的五旗。

那麼這八旗裡全是滿人嗎?並不是,因為八旗在後來的演化中形成了滿族八旗、蒙古八旗與漢族八旗,這其中漢族八旗成立最晚,皇太極建立大清後他發現漢族的力量也十分重要,遂開始有意拉攏漢民,漢民在八旗中的地位才開始有所提升,漢族八旗也應運而生。

所以清朝真正的八旗可能與大多數人想的不一樣,真正的八旗子弟是指這三種八旗子弟,而不是僅指滿族八旗子弟。當然,滿族的八旗是清朝八旗的核心,另外兩族的八旗是圍繞滿族八旗運轉的,國家的統治也是建立在八旗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