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江西一位孝子,用瓦缸將父親遺體制成“舍利”,20年過去,現如何

人生路途極為短暫,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的壽命也在逐漸枯竭,因為各種理由,人們眷戀生時的事物,因為不捨離去,所以人們也在想盡辦法延長自己生命的長度。

而這辦法,則是五花八門,有信仰於宗教的人們,有的相信生命本質的永恆不滅,信奉可以不被軀體限制並能永久地存在,有的相信生命是數量固有的靈體,認為死亡不過是開啟下一次重生的鑰匙。

他們依據教義做相應的行為,來安定自身對死亡的恐懼,並期待得到理想的結果。

除此之外的各類辦法更是數不勝數,比如在古時候的埃及,就曾有過將人體制造乾屍木乃伊,以求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存活的歷史階段,不過這已經是很久遠的事。

而在跨越百年之後,在我國的江西地區,竟然出現了一則關於製造木乃伊的爆炸新聞,那麼便讓我們來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吧!

江西老漢林觀榮·瘋狂的“肉身舍利”計劃

“人生七十年為期,十年衰老十年幼弱,剩餘時間再以日夜分半,另有駁雜別事,人一生的時間便僅存無多”

在一部名為《道士下山》影視作品中,由演員範偉所飾演的劇中角色,就曾說過與上述類似的臺詞,短短十幾個字,便將人生的框架與輪廓闡述而出,不由得令人感嘆出“人生路短·當惜來日”的俗話。

隨著人年齡的增長,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心理,也會產生波折變化,或許會更加害怕離開人世,變得惶恐不安,或許會看淡了生死概念,繼續去坦然面對自己的人生。

而在江西有一位名叫林觀榮的老漢,則是萌生出了要將自己死後的身體塑成“舍利人像”以庇佑後世子孫的想法。

林觀榮生前就時常思慮關於自己死後的問題,並因此時常接觸當地的佛教僧人,想要沾沾佛氣受受點撥,在多種與僧侶們接觸交流的過程中,林觀榮瞭解到了佛教文化中一種名為舍利的物件。

在佛教文化中,關於“舍利”一物,統一解釋為修行得道,功德高滿的僧人辭世之後的遺體,舍利大多都被形容成無比堅硬且圓潤的球狀物,並還能散發出五色、七色的奪目光彩。

而舍利也有分類,有由骨胳化成的骨舍利,有高僧遺體百年不腐並生出濃黑髮絲,以這黑髮製成的發舍利,更有由遺體血肉焚燒而成的肉舍利。

可林觀榮的目標卻不在這三類之中,他的目標,是自己的整個身體,他要將自己做成一個不會腐爛的肉身像。

於是經過調查研究,林觀榮掌握了製作“舍利”的方法,並將操作的步驟仔仔細細地交給了兒子,還千叮嚀萬囑咐地,務必要兒子在自己死後,將自己的身體做成“舍利”。

林觀榮的兒子林上水,被於父親那近乎瘋狂的要求給震驚,並且第一時間拒絕了父親,但父親卻十分執著,甚至還認認真真的跟兒子講起來了道理,而最終林上水也順從了父親的心意。

缸葬肉身·千日不腐

在父親過世之後,林上水依照父親的遺願,未將父親的遺體後埋葬入土,林上水按照父親留給自己的做法步驟,使重金購置了一口燒製工藝極為精湛的陶製大缸,並用陶缸將父親的遺體倒扣其中。

而在此之前,林上水仔細擦拭了遺體,保證遺體的絕對乾燥,還來來回回用石灰在遺體上塗抹了數遍,最後還用密實的紙張將遺體嚴實包裹起來。

在將缸口與地面用黃泥密封完成之後,所有步驟才算結束。

按照父親的囑託,林上水在缸葬遺體後的第一千天將陶缸解封,並取出遺體,而此舉自然也引來了同村鄉親的關注。

在幾乎全村人的矚目下,林上水打開了陶缸,而接下來的一幕則讓在場的眾人完全地震驚了,林觀榮的遺體非但沒有腐爛,反而儲存的十分完好,甚至有位鄉民大呼“林老爺子真給自己練成舍利了!”。

塑肉身為像·引鄉民爭議

開缸之後,林上水花重金請來了一位幹油漆活什的工匠師傅,託他之手,用石膏將遺體封起,並還將遺體雕成了一座泥塑人像,擺放在自己的供臺之上。

林家的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鄰近幾個村子也都知曉了,好多人說林上水這孩子不孝,不把父親入土厚葬,而是行邪法興迷信,而事情也越傳越邪乎,最後甚至都傳出了“林觀榮修成了佛”的訊息。

林上水也十分忌憚這些流言,他可以不管他人對自己的詆譭汙衊,但卻害怕這些不實際的傳言會給家裡招來小偷盜賊或是其他禍端,於是林上水又偷偷打造一個近似尺寸的木雕,擺在家中以作掩護。

並對外澄清自己家中的實際情況,好在與林觀榮生前交好的僧侶站了出來,以林老爺子辛苦為村中鋪路等其生前的善舉來遊說眾人,這才使得林家重歸安穩。

即便事到如今,林家這檔子奇事,也依舊能引發人們的略帶有迷信色彩的言論,但若歸結實際,林觀榮遺體之所以能屍身不腐,主要原因是林上水按照父親囑託,進行的那套完備的步驟儀式。

陶製器材質地特殊,密封性好過木質棺槨,再經過擦拭、石灰塗抹以及陶缸外口的層層密封,便能起到延長遺體儲存時間的作用,所以還須大家勿要迷信,對此事情抱有一個科學的心態去看待。

結語

你是否有過此類思考,在當我們闖過了人生的所有關卡後,迎接我們的便是生命的終結,人的一生,在工作中,在生活裡,千萬萬事都是求一個結果。

之所以餐食,是為了飽腹,之所以撐傘,是為了不被雨水淋溼,可之所以存活於世,難道僅是為了最終死去嗎?

顯然不是的,我們填飽轆轆飢腸同時,也可以享受到食物的美味,我們在雨下擎傘時,也能體會到雨水為世界披上的靜謐面紗,而生命本身,自始至終都是“向死而生”的過程。

在有限的旅途中,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擁抱眼前的世界,直到我們的心臟停止跳動,我們懷抱著一大捧摘自各處的鮮花,並仍然心念著對這個世界的憧憬,然後安靜地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