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中秋節前的特殊“團聚”烈士遺屬:“終於找到你”

中新網台州9月17日電(範宇斌 王涵雪)66年前,離家時少年壯志凌雲;66年後,家人依舊記得少年許下的諾言。

江蘇句容籍烈士親屬祭掃團在一江山島戰役遺址 水水 攝

17日記者獲悉,透過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查詢確定在一江山島戰役中有6位江蘇句容籍戰士犧牲,分別是王高臣、莊立銀、張金貴、陳代華、郭文明、孫兆洪,目前6位烈士的遺屬全部找到。句容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近日組織6位烈士遺屬來到位於浙江台州椒江的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進行尋親。

王明生給二伯王高臣獻花 水水 攝

“二伯,爺爺總是念叨要去一江山島看你”

“我爺爺一直以為兒子埋在一江山島上,去島上祭拜過2次。”烈士王高臣的侄子王明生說,當接到句容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尋找烈士親屬的通知時,他們全家都很驚喜,因為家裡人從未把二伯王高臣忘記過。

“我爺爺經常跟我講二伯的故事,還帶我去過一江山島。”王明生回憶,爺爺在世時知道兒子在一江山島戰役中犧牲了,一直認為兒子埋葬在了一江山島,所以總是念叨著要去島上看兒子。2017年,王明生的三個伯父又去一江山島祭拜了王高臣。

“平時生活中,我就教育子女要以他們的二大爺為榮,要時刻銘記自己是一名黨員,要傳承一江山精神,牢記有革命先烈的奉獻,才有祖國的今天。”王明生介紹,王高臣去世時還未婚,未有子女,但是自己全家人都會記住王高臣。

有個心願,看看父親戰鬥過的地方

“爸爸,我們來看你了……”在烈士張金貴的墓前,張洪寶和妻子劉行鳳淚如雨下,這是他們第三次來到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看望父親。

“第一次來祭拜的時候,我們從句容出發要先到常州,再到上海,去杭州,到台州,都是盤山公路。”張洪寶說,1987年,由於句容到台州的交通不便,他和妻子換乘了各種交通工具,在路上花費了三天三夜。

張洪寶在父親墓前哭泣 水水 攝

“當時就有個念想,要來這裡看看爸爸,看看爸爸到底長什麼樣。”張洪寶說。

烈士張金貴去世前,兒子張洪寶才6歲,記憶中的父親除了一張照片、軍功章,其他的什麼都沒有。

張洪寶今年已經73歲了,但他依舊有個心願,就是去一江山島看看,去父親戰鬥過的地方看看。

“我的爸爸是英雄,我在心裡懷念他,我想上去看看,看看我的父親。”張洪寶說。

烈士張金貴年輕時的照片 水水 攝

“走遍江蘇的紀念館,只為找到你”

烈士陳代華1951年入伍,犧牲的時候年僅26歲,沒有子女。

“從小我母親就給我講舅舅的故事,說舅舅是個烈士。”熊楊華說,母親告訴他,當年國家徵兵,舅舅作為家裡惟一的男丁自告奮勇地去當兵,而外婆也非常地支援他。

“抗美援朝勝利後,舅舅還給家裡寫信,說自己還要去打仗,等打仗勝利了,就邀請家裡人去部隊探假,但他再也沒有回來。”熊楊華說。

陳代華犧牲了,他的母親因為“思勞成疾”不久後也去世了,當時熊楊華的母親陳代英就只有十幾歲,只知道哥哥是在打仗中犧牲了,但具體什麼戰役什麼時間,年幼的她不太清楚。

熊楊華替母親撫摸舅舅的墓碑 水水 攝

但在往後的幾十年裡,在熊楊華的記憶中,小時候母親總帶他們去紀念館找舅舅,長大後他們帶著母親去紀念館找舅舅。“江蘇大大小小的紀念館我們都走遍了,一直在找陳代華這個名字,我媽媽總說,只要她在,她就要找到哥哥。”熊楊華說。

“哥哥對我很好,家裡的活都不讓我做,你去椒江看舅舅,一定要替我親親舅舅,多給我拍點照片。”因為行動不便陳代英不方便來到現場,出門前她再三地囑咐女兒,一定要多和舅舅說說話。

“哥哥,我給你帶來了家鄉的土。” 水水 攝

“哥哥,我給你帶來了家鄉的土”

擦一擦哥哥的墓碑,給哥哥獻上一束花,把家鄉的土灑在哥哥莊立銀的墓碑上,這是兄弟倆時隔66年再見面。

“當年他走的時候,我們敲鑼打鼓地去送他,回來就只有烈士證、鞋子、衣服這些隨身的物品。”莊立金說,四哥莊立銀是家裡唯一上過學的孩子,現在家裡還留著當年他在部隊裡寫回來的信件,66年前送哥哥去當兵的畫面彷彿還在眼前。

莊立金與哥哥的墓碑隔空相坐 水水 攝

莊立金今年已經77歲了,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機會再來到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今天莊立金給哥哥莊立銀帶來了老家門前的土。

他說:“哥哥,我給你蓋把土,你要記得回家的路……”

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管理中心主任李林青說:“由於當時登記資訊不完善,交通也不發達,很多浙江省外的烈士親屬不知道烈士確切的安葬地。近十幾年來,我們一直在為烈士尋親,目前已幫百餘名烈士找到親人。”

李林青說,今年20位烈士資訊公佈後,已成功與13位烈士後代取得聯絡。尋親還在繼續,接下來,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將繼續收集釋出無親屬資訊烈士名單,為更多烈士鋪平“回家”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