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善有善報的凌煙閣功臣,武則天要挖他的墳墓,挖了三次都沒有成功

隋朝的時候,山東有個曹州,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菏澤市。曹州有個離狐,就是今天的菏澤市東明縣。曹州離狐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凌煙閣功臣徐世績,李淵賜他國姓李氏,遂改名李世績。後避李世民諱,遂改名李績。

徐世績,字懋功,隋唐演義類小說裡的徐茂公,歷史原型人物就是他。由於徐茂公的形象深入人心,本文就以徐茂公的名字行文。

徐茂公身上,集合了山東人所有的優點。山東人好武,菏澤是“全國武術之鄉”。徐茂公出生在古曹州,也是一個武藝超群的人。正史上的徐茂公,不像演義裡那樣是軍師,而是一個十三歲就殺人的武夫。

正史上的徐茂公,不僅僅武藝超群,而且用兵如神。關於徐茂公的軍功,我摘錄一段唐高宗對他的評價:“南瀕控鶴之山,北距飛狐之塞。漢將勒燕然之銘,胡騎動陰山之哭。”

李淵劇照,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漢朝有四位冠軍侯,以霍去病和竇憲最為出名。李治讚美徐茂公,引用了竇憲“勒石燕然”和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典故。徐茂公南征北戰,參加了大唐初年幾乎所以的戰爭。李治把他與漢朝的兩位冠軍侯霍去病與竇憲相提並論,足以體現徐茂公的軍功之高。

徐茂公的軍功,大家都知道,我給大家講一個徐茂公鮮為人知的事蹟。李治還是晉王的時候,徐茂公擔任他的長史。長史有兩個職責,一個是當李治的老師,一個替李治管理封地。

李治的封地在太原,徐茂公就去太原赴任。太原的井水很苦,老百姓忍受了很長時間的苦水。徐茂公到了太原之後,憑藉高超的智慧,設計出引汾水入太原的方案。引汾入晉工程完工之後,太原人終於喝上了甘甜的水。

《新唐書。地理志》特別記載了這件事:“太原,赤。井苦不可飲,貞觀中,長史李勣架汾引晉水入東城,以甘民食,謂之晉渠。”

李治劇照,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引汾入晉體現了徐茂公的智慧,還有一件事情可以體現徐茂公的智慧,大唐宰相張亮、戴胄、杜正倫、高季輔,都得到了徐茂公的栽培。正史記載的“一門四相”典故,足以證明徐茂公慧眼識人的智慧。

軍功體現了徐茂公的勇,引汾入晉和一門四相體現了徐茂公的智,仗義疏財則體現了徐茂公的義氣。徐茂公打仗,得到了許許多多的賞賜,足以讓他富可敵國。到了徐茂公去世的時候,家裡居然沒錢給他辦個配得上身份的葬禮。

徐茂公的錢哪去了?《新唐書》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及戰勝,必推功於下。得金帛,盡散之士卒,無私貯。”

徐茂公得了賞賜,都分給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了。李治發現徐家無錢安葬徐茂公,趕緊下詔:“勣奉上忠,事親孝,歷三朝未嘗有過,性廉慎,不立產業。今亡,當無贏貲。有司其厚賵恤之。”

李績劇照,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徐茂公忠君奉國,沒有參與李世民與李建成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欽定凌煙閣功臣的時候,徐茂公受到打壓,排名倒數第二位。排名倒數第一的人,是徐茂公的死黨兼山東老鄉秦叔寶。唐高宗覺得李世民虧待徐茂公,就再次開啟凌煙閣大門,把徐茂公的畫像單獨掛進去。

徐茂公身上集合了山東人“智勇忠義”的優點,使得他具有極高的威望。《新唐書》記載,徐茂公去世的時候“士皆為流涕”。徐茂公的威望,讓他在徐敬業事件中得以保全家族和陵墓。

徐敬業是徐茂公的嫡長孫,他是定國公徐震的嫡長子。定國公徐震熬不過親爹徐茂公,49歲就去世了。按照立嫡以長的原則,徐敬業繼承了爺爺的英國公爵位。徐茂公還有一個比較厲害的兒子,名叫徐思文。

徐敬業起兵之後,武則天對徐震一脈子孫趕盡殺絕。徐茂公的威望太高了,武則天也不敢對他的子孫趕盡殺絕,就留下了徐思文一脈。徐思文在武則天一朝官拜尚書,他的兒子徐欽在唐玄宗一朝也頗受重用。

李世民劇照,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古代的時候,有人起兵造反,朝廷按慣例要挖他的祖墳。李淵太原起兵的時候,隋將衛文昇就挖了李家的祖墳。徐敬業起兵的時候,武則天按照慣例,派人去挖徐敬業的祖墳。徐茂公作為徐敬業的親爺爺,墳墓肯定要被挖掉。

徐茂公威望高,被派去挖墳的人,都不願意動手。剛好當天起了大霧,負責挖墳的官兵不願意動手,就藉口天降大霧,沒有開挖就回去了。

到了第二天,武則天又派人去挖徐茂公的墳墓。當天又起了大霧,官兵又以大霧為藉口,依然沒有開挖就回去了。

到了第三天,武則天又派人去挖徐茂公的墳墓。當天又起了大霧,官兵又以大霧為藉口,還是沒有開挖就回去了。

武則天劇照,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挖徐茂公墳墓的事情,連續三天因為大霧擱淺了。朝中有許多受過徐茂公恩德計程車大夫,紛紛以天意不可違背為由,勸武則天不要挖徐茂公的墳墓。

武則天本來也不恨徐茂公,再加上士大夫們的勸諫,就下令不要再挖徐茂公的墳墓了。此事典出《唐語林》,原文是:”英公既薨,高宗思平遼勳,令制其冢像高麗中三山,猶漢霍去病之祁連雲。後孫敬業兵起,武后令掘平之,大霧三日不解,乃止焉。“

得道者,天助也。徐茂公為人忠義,使得他人緣極好。在他的墳墓即將被挖的時候,老天爺連續三天大霧,士卒不願意動手施工,士大夫紛紛替他說好話,使得他的墳墓得以保全。善有善報,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本文史料來源:《新舊兩唐書》《唐語林》《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