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巴國:曾和楚國多次交戰,結果卻被秦國一舉消滅!

巴國,先秦時期位處今西南、長江上游地區的一個姬姓的周王族諸侯國,子爵,巴人於夏朝時建巴國,國都初夷城(今湖北恩施),後遷丹山(今四川敘永)。商朝至西周時期,巴國都城在巫山。春秋時期巴國、楚國戰爭頻繁,巴國勝少敗多,都城被迫多次向西遷移,以此遠離東邊的楚國。春秋中期一位巴王在征討楚國的戰爭中俘虜了一名楚國女子而分出充國。

戰國時期,巴國的疆域“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及黔涪。”其疆域之遼闊,概括了四川盆地東部、湖北恩施等地區,也即包含了今四川、重慶、陝西、湖北等四省市的部分地區。所以,從疆域面積上來看,巴國完全可以和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相提並論。

戰國中期,張儀強烈要求秦惠文王攻下巴國,於公元前316年攻克全境。同年,將巴國君臣擄往咸陽。秦惠文王派張儀在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築城,設定巴郡,把巴地納入了秦國的郡縣體制。

首先,西周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稱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西周時期,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陝南的漢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期有所擴充套件。自分封之後,巴國與西周王室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春秋時代,巴國與蜀國、楚國、鄧國、庸國等為鄰。

楚武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03年),巴國希望透過楚國與鄧國(在今湖北省襄陽市北)交好,楚國派大夫道朔帶巴國使者韓服出使鄧國,在鄧國南境的鄾國遭到襲擊,結果財物被掠,道朔等人被殺。楚國得知這一訊息後,自然是十分憤怒,於是派大將鬥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鄾國。由於鄾國與鄧國互為姻親,鄧國即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鄾國,爆發了著名的“楚國、巴國與鄧國之戰”,經過三次交戰後,楚巴聯軍前後夾擊,打敗了鄧國,滅了鄾國。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雖然最終兵戎相見,但是,在春秋初期,楚國和巴國的關係還是比較和睦的,至少二者曾聯手擊敗了鄧國。

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88年),巴國和楚國一起出兵征伐申國(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但是,很可能是因為利益上發生了衝突,巴國轉而出兵伐楚。後來,公元前676年,巴國大軍一舉攻取了楚國的部分城池,甚至來到了楚國都城之下(今湖北省荊州市紀南城)。楚文王親自率軍抵禦巴國大軍,結果倉促出戰大敗於長江渡口(今湖北省枝江縣北),只得領著敗軍回國。

自公元前688年開始,巴國和楚國的關係走向惡化,這次戰爭在《左傳》和《華陽國志》均有記載。彼時,因為楚國的整體實力還不夠強大,所以,在和巴國的幾次交手中,楚國也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但是,在楚國逐漸兼併周邊的小國,並進行設立縣制等變法之後,楚國逐漸扭轉了和巴國作戰不利的局面。

公元前632年,晉國、秦國聯軍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後,巴國向秦國致貢,後來又和楚國修好。對此,在筆者看來,在秦國崛起之後,巴國因為正好處在秦國和楚國之間,可以說是面臨著較大的壓力,也即這兩個大國,巴國都需要謹慎對待。

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巴國、楚國、秦國這三個諸侯國聯手滅掉了位於鄂西(湖北省竹山縣)的庸國。在這場戰役中,巴國分得庸國之魚邑(治今重慶奉節),之後便被楚國逼入長江三峽,進入今重慶直轄市地區和川東地區。對此,在筆者看來,庸國的滅亡,讓楚國的壓力得到了緩解,這也讓楚國擁有更多的兵力來對付巴國了。

楚惠王十二年(公元前477年),巴國再次伐楚,包圍了楚國的鄾邑(湖北省襄陽市),同年三月,楚國派出了三位一流的將領:公孫寧、吳由於、薳固在鄾地擊敗了巴國軍隊。巴國損失慘重而國力大衰,退出漢水流域。對此,在筆者看來,這場戰役可以視為巴國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在這場戰役之後,巴國的疆域明顯縮水,根本不能和旁邊的秦國、楚國相提並論了。基於此,不管是秦國還是楚國,都具備了一舉消滅巴國的實力。

魏武侯九年(前387年)左右,吳起遭到讒害,於是離開魏國,向南投奔楚國。楚悼王任命吳起為宛城太守,一年後升任令尹。擔任令尹後的吳起在楚國國內進行了“吳起變法” ,在吳起變法之後,楚國的整體實力得到明顯增強,也擁有了繼續對外擴張的能力。

於是,戰國中期以後,楚國向巴國大舉進攻。楚國不斷向西進逼,巴國步步敗退,接連喪失了大片領土,長江一線也被迫退守魚復。對此,《華陽國志·巴志》介紹巴郡時言:“巴楚數相攻伐,故置扞關(今重慶奉節)、陽關(今重慶涪陵)及沔關。”可見巴郡有三處關卡,都為巴國防禦楚國而設。在春秋初期,巴國還能夠主動進攻楚國。但是,在戰國中期,巴國只能勉強防守了。

楚宣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巴國南部江山——黔中之地(重慶涪陵區、重慶黔江區)被楚國攻佔。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楚國大軍的進攻方向很明確,就是衝著巴國第二大鹽泉來的,因此,攻佔巴國黔中之地,也就意味著完全佔有伏牛山鹽泉。

最後,到了楚威王元年至十一年(公元前339年—329年),楚國把兵鋒指向巴國最後一道鹽泉,很快攻佔今重慶巫溪縣、巫山、奉節縣一帶,置為巫郡。至此,巴國三大鹽泉已經全部被楚國佔據了。

在楚國蠶食巴國疆域的時候,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則是在蠶食魏國、韓國、趙國等諸侯國的疆域。當然,秦國此舉,也遭到了山東六國的警惕。於是,在公元前318年,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正式爆發。雖然在這場戰役中,秦國打退了魏國、韓國、趙國等戰國七雄組成的聯軍,不過,這也促使秦國放慢了東進中原的腳步。在此背景下,秦國也將目光投向了巴國。

公元前319年冬,巴國和苴國聯合,巴國欲滅充國。而蜀國和充國結盟,兩國抵禦巴國。巴國在公元前318年滅掉了充國,隨即又被蜀國擊敗。苴國向秦國求救,這正好給了秦國進入巴蜀之地提供了機會。

於是,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著名謀臣張儀、大夫司馬錯、都尉墨獾等領三十萬大軍入川援助苴國。秦國在公元前316年春滅掉了苴、蜀兩國,同年,秦國順手滅掉了巴國,從而佔據了四川盆地,獲得了安定的後方和優勢戰略地帶,為日後擴張進攻楚國打下了基礎。對此,在筆者看來,巴國和楚國同樣位於長江流域,但是,前者位於後者的上游。所以,秦國消滅巴國之後,自然可以順流而下,直接威脅到楚國的腹地。到了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就鄢郢之戰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楚軍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