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秦始皇陵裡號稱"千年不滅"的人魚膏,到底是什麼?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在至今充滿著神秘色彩的秦始皇陵裡,一個常惹來後人各種猜測的“細節”,就是那傳說中“不滅的長明燈”。以司馬遷《史記》的描述說“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如此“點亮一片”的歷史畫面,叫這作為燃料的“人魚膏”,也因此變得“很紅”。至今也有好些票友們猜測紛紛:秦始皇陵裡的“人魚膏”,究竟是啥?

其實,關於“人魚膏”甚至“人魚”的“身份問題”,歷代都有不少人湊熱鬧。《史記新解》和《史記正義》等典籍認為,所謂“人魚”就是娃娃魚,即今天公認的“活化石”,中國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鯢。確實,雖然大鯢並不是魚,但這個體長最大可達200釐米的兩棲動物,其“聲如小兒啼, 有四足”的形態,也確實常被古人當做“人魚”。

但《太平御覽》裡卻有不同意見:能燒這麼久的“膏”,分明就是鯨魚身上的嘛。清代的《本草綱目拾遺》裡也給出佐證:沿海鄉民點燈用的“魚膏”,基本都是鯨魚身上的油脂,秦始皇陵裡的“人魚膏”也是“即此”。?“人魚膏“到底是啥”的問題,歷代說法都不一樣,但有一條基本一致:就是“魚油”。

其實,放在秦漢年間,“魚油”就是古代中國人點燈時的重要燃料:比如從漢代到明代,長江裡的江豚(古人稱為“懶婦魚”)就是重要的“油料來源”。另外鰕魚身上提煉的魚油,還可以用來做燈燭。山東沿海的鄉民,點燈也常用海牛身上的油脂。另外嘉魚、??、鰻鱺等魚類,都是古人的“油料來源”。參考下同時期的科技水平就知道,古人晚上點的“燈油”,成本都是不低,傳說中“徹夜不滅”的“人魚膏”?那更是魚油中的奢侈品。

不過,放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看的話,秦漢時期很昂貴的“魚油”,在“古代燈油燃料”裡的地位,其實是一路走低:雖說魚油成本高,但毛病也不少,就算是其中比較名貴的“鯨魚油”,燒起來也是“煙重氣腥,多昏目損神”。唐代時的《備急千金要方》也認為,動物油做燈油,會導致人“失明,不能遠視”。?所以哪怕是皇陵裡“必須亮”的“長明燈”裡,昔日昂貴的“魚油”,也是漸漸被棄用。

比如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裡,就出土了還剩半缸燈油的長明燈,燈油的主要成分,已經變成了“蜂蠟”。《史記》裡令多少人仰慕的“人魚膏”,早已基本被淘汰,而在明朝同時代,魏晉年間時才成為“燈油燃料”的蜂蠟,隨著當時“養殖白蠟蟲”技術的進步,也在大面積普及推廣,不但可以給長明燈做燈油,還是明清年間製作蠟燭的主要材料。伴萬曆皇帝“長眠”?那也絲毫不奇怪。

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裡,也記載了當時一些長明燈“燃料”的配方,通常是要用“雄黃、 硫黃、乳香、瀝青、大麥面、乾漆、胡 蘆頭、牙硝”等原料“漆和為丸”,且“一丸可點一夜”,堪稱既亮堂又耐用。放在古代世界裡,這確實是“技術含量”極高的燈油燃料,當然價格也不菲:比如作為主要材料的雄黃,萬曆年間一斤就要三錢五分銀子,再加上加工流程,這樣的“高科技燃料”,當時也都是達官貴人專享。

而放在平民百姓家,雖說用“魚油”點燈的也不少。?但隨著榨油技術和油料種植技術的進步,照明效果更好的植物油,明清年間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比如用烏桕果實榨出的“皮油”與“暖油”,就是上好的燈油。以《物理小識》的形容說,芝麻油點燈,甚至還有“不傷眼睛”的好效果。黃豆榨出的“臭油”,也是老百姓家點燈必備。另外桕子油為原料做的蠟燭,也以價格親民與耐燒著稱。無論效果還是“價效比”,都比“人魚膏”合適得多。

可以說,“拿什麼照明”的歷史,縮影的,也是中國傳統手工業的進步史,以及日常生活的變遷史。

不過,雖說“油料技術”一直在進步,但對於古代老百姓家來說,“照明”也一直是個花銷不低的事兒。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定下特殊福利——國子監的學生們,每人每月發燈油一斤。花錢向來喜歡“大手筆”的清朝乾隆皇帝,更是以“點燈費油”為話題,寫下名詩“蓬梗糠秕膏傅塗,茅簷夜作每相需。績麻乍可呼燈婢,耽奕非關誚燭奴”——這一盞燈的燈油,都是如此不容易,我大清的皇子皇孫們,一定要學會勤儉持家啊。

燈油如此不易,所以為了“省點油”,歷代中國人也是想盡辦法。宋代時隨著手工業的進步,價格更低廉的瓷燈進入百姓家,其中以省油著稱的“夾油燈”,更是深受歡迎,連陸游等大讚其“可省油之半”。明朝人用的“書燈”,也有獨特省油辦法:香油一斤加桐油三兩混合在一起,就“可省油”。而在用蠟燭時,清代用棉花包裹蓬杆製成的燈芯,也能提高蠟燭的耐用程度。多少“技術進步”,都是以“省油”為目標。

而那些燈火通明的時刻,也往往是古代生活裡的大典:比如宋代汴京杭州等地的夜市,都是“買夜晝夜不絕”。明代正月元宵節京城的“午門觀燈”儀式,也是皇帝時常親臨的大事。清代的皇宮元宵節,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展燈,一直要熱鬧到二月初三,期間數千樣式的燈火絢麗多彩。這類“通宵亮堂”的時刻,開支也是極大——宋代成都元夕夜燈會,一晚上就要用掉五千斤油。可以說,衡量古代的財富水平,一個標準,就是晚上的燈“亮不亮”“亮多久”。

以這個意義說,對於古代家庭來說,“燈油”的花費確實極重,百姓俗話裡那句“真不是省油的燈”,說的不止是人品,更有油貴。

所以說,在整個古代時期,“點燈費油”這事兒,一直讓老百姓能省 則省。通宵的“長明”?對於許多古人家庭來說,更是一生奢求的願望。或許這,也是“人魚膏”一直“高人氣”的緣由。?“人魚膏到底是啥”的話題背後,就是古人不斷進步,亦無比困難的“點燈生活”。

參考資料:邵磊《長明燈初探》、高壽仙《明萬曆年間北京的物價和工資》、宋宇《元明清時期的油脂研究》、高豐《中國古代的燈具》。張凱《秦始皇陵內人魚膏之謎新解》、高豐《中國古代的燈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