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的父子同居是什麼樣的?父別居的典故是怎麼產生的呢?

舉秀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這首漢末童謠,諷刺了漢朝察舉制下的選官亂象,經地方舉薦的人才中秀才卻沒讀過書,孝廉卻沒有和父親住在一起,誇口寒素清白的卻像泥一樣汙濁,號稱的高門良將卻膽小如雞。

而後世也都把兒子和父母同居看作孝順的標誌,如果父母在但兒子別居則視為大逆不道。唐朝的張公藝家族九輩同居,被視為治家典範。

別居不光會受到輿論的壓力,還有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唐宋都有法律對別籍異財進行規範,這裡的

別籍

指的是另立戶籍,

異財

指的是分割財產,一般情況下別居都會和別籍異財聯絡起來。唐宋律法一脈相承,在

戶婚律

中都規定:

“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若祖父母、父母令別籍,徒二年,子孫不坐。”“

祖父母、父母令別籍而不令異財

徒二年,

祖父母、父母令子孫別籍異財則不坐。

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主人公顧廷燁自結婚時起有分府別居的意圖,在妻子盛明蘭被那些“積年成精的婦人”們欺負後,他再也忍不住了,主動要求分府別居,但表面上還是稟明繼母小秦氏,逼迫其同意自己分府別居,以繞過法律的制裁。

雖然顧廷燁逃脫了法律的制裁,但是別籍異財仍然難免成為政敵攻擊的把柄,同樣在宋朝曾經有過丞相因為父親在別籍異財而被彈劾的例子,《宋史·劉安世傳》,記載了劉安世彈劾丞相章惇:

安世言:“惇與蔡確、黃履、邢恕素相交結,自謂社稷之臣,貪天之功,僥倖異日,天下之人指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別籍異財,絕滅義理,止從薄罰,何以示懲?

劉安世稱章惇等人是‘四凶’,並攻擊他的人品有問題,父親還在就另立戶籍,分家異財了,並提升到人倫天理高度說他“絕滅義理”,也就是滅絕道義天理。可見別籍異財很容易成為官場上被政敵攻擊的把柄,章惇的別籍異財檯面上的理由肯定也是父親要求的,但是如果是一個特別孝順的人肯定也不會同意。

而且在宋朝,武將是文臣的公敵,他們把武將看做異端,害怕其犯上作亂的程度比皇帝還甚。比如大名鼎鼎的武將狄青就是被文官們汙衊成奸臣的,在傳世的京劇《楊家將》中,狄青就是以奸臣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的。

狄青是宋仁宗也就是《知否》劇中老皇帝那個時代的人,劇中反覆出現的儂賊就是被狄青平定的。儂智高叛亂反反覆覆有五、六年之久,最後狄青在崑崙關取得大勝進而殲滅儂智高。有意思的是同樣在崑崙關,在狄青平定差不多900年後中國人有在這裡取得了對日戰爭的一次勝利,史稱崑崙關大捷。

狄青的戰績不光是殲滅儂智高,在此前他還取得了對西夏反擊戰的勝利,四年中先後打了二十五場戰役,讓西夏人聞風喪膽。

後來,因為功勞大升任樞密使,相當於今天進入軍委,擔任國防部長職務。但是狄青的厄運也來了,文臣開始彈劾他,諫官找出各種理由彈劾狄青,隨機編造甚至是道聽途說的理由,比如說狄青家的狗長了角,他家宅子有紅光出現,認為他可能篡位。見皇帝沒有處置他,又說既然大家都彈劾你,那你就應該避避嫌自己請求外放離開京城避嫌嗎!

狄青就這樣一路立功一路被黑,最後皇帝終於把他貶官了,導致狄青鬱鬱而終。可那些文臣們繼續編排他,出書立傳把他描述為奸臣,以至於後世認為打西夏是靠楊家將,平定儂智高也是靠楊家將,狄青是裡通外國的奸臣。

由此可見宋朝的文臣諫官對武將是有多大的成見的,導致北宋沒有缺少將才,國家富裕卻沒有強大的軍隊,不光不能收復失地,連自保都成問題。

《知否》劇中的顧廷燁如果真是像劇中那樣的性格和行事方式,在宋朝恐怕也難以逃脫被言官天天彈劾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