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漢人王猛為什麼要輔助苻堅,而不是支援漢人正統的東晉王朝?

明人酉陽野史編了一部《三國演義》的續集,名《新刻續編三國志後傳》,講的是“五胡十六國”這段風雲際會的歷史。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有“功蓋諸葛第一人”之稱的王猛便生活在這個時代!

王猛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無法繞過的一個重要人物!論文治武功,同時代君王之外第一人,絕對是中國千古名相的有力競爭者!

王猛被譽為“功蓋諸葛第一人”,與諸葛亮確有頗多相似之處。二人都是山東人,都曾是隱十,諸葛亮隱居隆中,王猛隱居華山,都官至丞相,位極,人臣,文武雙全,死後諡號皆為“武侯”。此外從生肖來看,二人都屬雞!

王猛和諸葛亮的另一共同特點,就是對主公的選擇。三顧茅廬時劉備在三國群雄中的地位,我們不再贅述。王猛也是如此,選擇輔佐苻堅時,苻堅的情況雖比劉備好一點,但也並非最高權力的天選之子。後來那個叱吒風雲的大秦天王苻堅,估計連苻堅本人都沒有想到,這或許就是諸葛亮,王猛這等大賢與常人目標選擇的不同吧。

王猛作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漢人,所輔佐的卻是少數民族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權和氐族貴族代表苻堅,而非漢人政權,這確實值得討論。

我們還必須明確的是,王猛並非沒有漢人政權可以選擇。姑且不說五胡十六國佔據的中國北方有不少漢人政權,此外還有盤踞江淮區域的東晉司馬氏政權。東晉大將桓溫第一次北伐前秦時,就曾與時為平民的王猛相見,併力邀王猛南渡輔佐東晉,但被王猛拒絕。王猛最終滯留北方,讓東進喪屍了這位有可能挽狂瀾於既倒的天縱之才!

王猛拒絕南渡輔佐漢政權東晉的第一個障礙恰恰是邀請者桓溫。桓溫雖不算是古代名將,但其軍事才幹到也不可小覷,為東晉實權派人物。隨著桓溫地位和威望的提升,其政治野心也日益膨脹,與東晉朝廷離心離德,不臣之心逐漸顯現。

王猛認為跟隨桓溫,遲早會自汙清名!倘若換成王導,謝安等東晉名相相邀,情況或許不同。

此次桓溫北伐,前期非常順利,直達關中,兵峰直指長安。桓溫駐軍霸上,這曾是當年劉邦入關時的駐軍所在地,長安近在咫尺,桓溫卻舉兵不前。在桓溫看來,若攻下關中,東晉朝廷的實力將會進一步增強,自己不過落個虛名而已,不利於自己與東晉朝廷的博弈。

這種養寇自重的做派,自然被同樣精通兵法的王猛看的明明白白,由於桓溫的這種個人私心,使前秦政權得以獲得喘息,最終導致此次北伐失敗。

王猛的眼光有問題嗎?當然沒有!隨著桓溫勢力的日益膨脹,其代晉自立的慾望越來越強,若非後來謝安等人採取拖延之計以及桓溫的突然病逝,東晉朝堂或許早已易主。桓溫死後,其子桓玄最終成功篡晉,建立“桓楚”政權。雖然後來東晉復辟,桓楚政權曇花一現,但卻佐證了王猛的看法和眼光。

王猛南渡的第二個障礙是王猛自己和那個時代的政治特點。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世家大族和門閥政治的蓬勃發展期,正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子”,在世家大族錯綜複雜的東晉朝堂,出身平民的王猛是不大可能有太多機會的,這一點王猛十分清楚。

此外,王猛輔佐的前秦政權,雖是氐族建立的少數民政權,但與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不同,發源於四川,甘肅和青海的氐族卻是個地地道道的農耕民族。相似的生產方式,導致氐族與漢民族在社會生活及政治制度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加之苻堅本人崇尚儒學,其治國理政的能力和策略與王猛不謀而合,最終君臣二人聯手,打下了一個大大的前秦帝國!

在苻堅和王猛的領導下,前秦最終統一了中國北方及西南地區,版圖在曹魏政權之上,蜀漢自不必說。公元375年,王猛病逝前,告誡苻堅不要輕易南下,但如日中天的前秦帝國最終讓苻堅下了統一天下南攻東晉的軍事行動,最終肥水之戰兵敗,前秦帝國瓦解,北方再一次陷入混亂局面。若依王猛之言,中國歷史將會走向另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王猛與桓溫相見,桓溫認為東晉朝堂上沒有一個人的才能比得上王猛,而王猛最終拒絕南下,也得得到了其老師的認可和支援。歷史上雖未記載王猛的老師為何人,但作為王猛的老師,自然非泛泛之輩,這也堅定了王猛滯留北方,繼續隱居,伺機而動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