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心居》編劇滕肖瀾:最感同身受的角色是馮紹峰演的施源

電視劇《心居》由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滕肖瀾的同名小說《心居》改編而成,原著聚焦繁雜日常,道盡普通人為改變各自生活現狀的不懈爭取。電視劇則透過小人物“買房”“賣房”的微型社會生態視角,講述了在上海的普通人,都在努力讓自己紮根上海、將自己融於上海的故事。日前,該劇原著作者兼編劇滕肖瀾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心居》中她把“心”放在“居”前面,將房子作為切入點,但是她更多是想寫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想寫以顧家這麼一個大家庭衍生出來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對未來的希望以及他們為了心中所想,在怎樣奮鬥,怎樣努力生活著。”

《心居》描繪了顧家一大家子的故事。

改編:劇本需要考慮觀眾的接受程度

滕肖瀾寫《心居》的時候,希望儘可能真實地反映這幾年城市百姓的生存狀態。在上海,房子是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以房子為切入點也更容易描述生活變遷,所以就有了這樣一部《心居》。在滕肖瀾看來,《心居》的側重是“心”,此心安處是吾鄉,“雖然是小日子,過得卻是大味道。小人物亦有大情懷。我希望能夠盡力寫出這層意思。”

《心居》的主體顧家有十幾口人,經常舉行家庭聚會,非常熱鬧。滕肖瀾說,自己家的大家庭聚會就是這樣的,阿姨、舅舅以及小輩,聚一起差不多有十幾口到二十口人,少不了說家常裡短。滕肖瀾覺得目前很多上海家庭還是保留著這種形式。

從原著小說到劇本改編是一個二度創作的過程,小說是娓娓道來的敘事,更多是作者主觀的情緒宣洩。劇本需要客觀展示,考慮觀眾的接受程度,把更多的人物、事件儘可能刻畫得清楚明瞭,用畫面的形式呈現出來。在小說裡,開頭是以一個家庭聚餐開始的,一下子所有的人物都出場了,但是劇本如果一下子上來這麼多人,不可能像小說那樣都自報家門。而且小說會相對寫得隨意一些,節奏進展得比較緩慢一些,但是劇本幾集必須有一個核心,有一個能讓觀眾快速瞭解到的、展現給他們的主要內容,所以在劇集開始就將故事集中到海清飾演的馮曉琴和童瑤飾演的顧清俞這一對姑嫂身上。

顧清俞和馮曉琴的人生境遇不同。

當下以刻畫女性群像為主的影視作品頗受關注,在滕肖瀾看來,沒有必要刻意給女性劇以及女性作品打上標籤,很多時候每位女性都會隨著自己境遇的變化,自然而然地成長起來。“比如馮曉琴和顧清俞,她們看似是兩條平行線,她們的家庭背景、教育狀況、身份地位,都是完全不一樣的。然而她們一路走來,都會找到自己最貼合、最舒服的一個狀態。”

創作:寫到施源時會特別心酸

在《心居》的創作中,滕肖瀾會從周圍人的生活中吸取靈感。劇中馮紹峰扮演的施源,他的父母是知青,他長大以後想要回到上海生活,相比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來說,他對這個城市更多了一份若即若離的感情成分。滕肖瀾說,自己寫到施源時會特別心酸。劇本里講到他努力讀書,希望考回上海,最後因為他母親無意的失誤操作,導致他不能回上海。寫到這些,滕肖瀾有所感同身受,同樣身為知青子女,她瞭解父輩那一代離開上海的人迫切希望葉落歸根的感覺,“如果說這部作品裡邊有關於我自己的個人情感(對映),那就是施源這個人物的部分。”

馮紹峰飾演施源。

上海是一座海納百川的城市,不停有新的人才進入,城市人口結構越來越多元化,上海也是包容性非常強的城市。現在有一些年輕人對大城市的態度是比較割裂的,有一部分非常向往,想要在大城市紮根下來,也有一部分人想要逃離。劇中也有兩種型別的外來人,海清飾演的馮曉琴透過努力紮根上海,但馮曉琴的妹妹馮茜茜在上海的結局不是很好。在滕肖瀾看來,馮曉琴她所處的環境是非常友善的,大家都把她當成自己人看,只不過後來出現比較極端的事故之後,才有了矛盾。馮茜茜比馮曉琴有優勢,她的文化程度更高,但為了掩蓋錯誤,她不得不步步錯,到最後難以收場。“每一座城市都會有這樣的故事,很多人都想在大城市安定下來,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敗了。”

人物:沒有一個人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

《心居》主要圍繞馮曉琴和顧清俞這一對姑嫂展開,她們倆關係微妙,既不完全敵對,又不完全親密。在滕肖瀾看來,《心居》是雙女主,乍一看馮曉琴和顧清俞有天然的敵對性,但是從女人的角度看,她們都不是那種很“鬧”的人。馮曉琴沒有攻擊性,她想好好過日子,想要家裡人都好好的。顧清俞對馮曉琴也沒有惡意,在她看來這個弟媳婦很能幹,為了弟弟付出了很多,兩人之間並不是“你是低聲下氣的外來媳婦,我是高高在上的上海大姑子”的敵對關係。

雖然馮曉琴和顧清俞在後面一系列的事情當中慢慢有一些矛盾,但一開始她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這個家好,“她們表現出來的行為舉止都還是通情達理的,甚至是比較息事寧人的。”滕肖瀾希望《心居》裡面所有的人物都不是為了衝突而衝突,每個人都只是為了自己的理想不停在努力,不會想要觸及他人、侵犯他人的利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跟他人產生交集,交集當中有衝突。“《心居》裡所有的人物都是這樣的,沒有一個人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

馮曉琴和公公、丈夫商議買房子。

結局:聽從內心安排,尋到心之居所

《心居》中,除了雙女主之外,還有馮茜茜、葛玥等年輕女性角色。滕肖瀾說,自己對這些女性人物懷有一種深深的憐惜。滕肖瀾說,人在不同的境遇之下所做的選擇有時候是挺無奈的,包括馮茜茜跟馮曉琴兩姐妹之間的差別。她們倆是很努力、很聰明的一對姐妹,但是到最後馮曉琴透過很積極向上的方式實現自我了,馮茜茜有點迷失了自己,兩姐妹最後有交心的戲分,劇中有一句話,你怎麼來把握努力的分寸,努力生活跟不擇手段之間的區別到底在哪裡,“這也是《心居》這部作品從頭到尾一直都在探索的問題。馮曉琴把握住了分寸,最後她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但是馮茜茜差了一點分寸的把握,一步走錯步步錯。”

馮紹峰和童瑤飾演有感情糾葛的一對男女。

和傳統家庭劇女主人公一般都獲得“愛情大團圓”的結局不同,《心居》中的愛情若有似無,最後兩位女主角的愛情都並不是和有情人在一起。滕肖瀾坦言,她不是故意不讓他們在一起,比如顧清俞,到最後她整個人已經通達了,她愛過也被愛過,被傷過,也傷過人,到了那個時候,她已經不是之前稜角分明的角色,不用透過愛情,強行實現大團圓。馮曉琴也是這樣,滕肖瀾也沒有刻意安排她跟誰在一起,“馮曉琴在其他地方獲得了自己的價值,愛情這部分是順其自然的。對兩個女主來說都是這樣,找到自己的人生,聽從內心的安排,尋到了心之居所。”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