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宋朝如何用貿易戰拖垮對手?西夏受傷最重

說起宋朝,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國力貧弱,經常被少數民族欺負,像遼、金、西夏、蒙古等政權,都把宋朝打的不敢吱聲。

但是,宋朝又是一個文化昌盛的時代,宋詩宋詞,佳人才子,讓後世之人無不仰慕。

除此之外,宋朝還是一個商業繁榮的時代,經濟富裕程度是歷朝之最。別看那些少數民族政權在武力上打敗宋朝,但是遇到貿易戰,宋朝卻不怯對手,甚至把對方搞得水深火熱。

出口青鹽

宋仁宗慶曆二年,稱帝四年的李元昊,第三次向北宋發起了大規模攻擊,並在定川寨之戰中大敗宋軍。從1040年以來,李元昊的西夏軍隊在對宋軍作戰中屢戰屢勝,對此李元昊非常得意,對外宣稱要直接進攻長安。

長安臨近首都開封,宋仁宗為此急得都吃不下飯,連續三年時間,大宋朝為此損失精兵強將數萬。情急之下,北宋名臣包拯向宋仁宗獻計說,西夏國小地窄,財政收入絕大部分依賴“青鹽”,在此情況下,必須重新禁止西夏的青鹽進口,從經濟上狠狠掐住西夏的咽喉。

包拯的建議就是,既然打仗打不過,那就發起貿易戰,從經濟上整垮李元昊的西夏。青鹽是西夏的經濟命脈之所在。

1038年,李元昊正式建立夏國,當時西夏境內的池鹽資源豐富,各個鹽池因為所含的微量元素各異,其中以青色和白色兩種顏色的鹽產量最大、質量最好。然而只有300萬人口的西夏國,根本吃不完這麼多鹽,所以向北宋出口青鹽,這是西夏國最主要的財政稅收來源。

當時,北宋的食鹽實行的是地區專賣制度,鹽價很貴,但是從西夏進口的青鹽卻價格低廉,很受西北地區老百姓的歡迎。北宋剛建立時,對於西夏的青鹽並沒有嚴厲禁止,到了宋太宗時期,由於党項部依附遼國跟北宋對著幹,於是988年宋太宗第一次宣佈禁止進口青鹽。

眼看最大的財收被禁,党項部落宣佈依附宋朝,宋朝便停止了貿易戰,但是等到實力恢復後,西夏人又再次背叛北宋,這下可徹底惹惱了宋太宗。993年,宋太宗宣佈嚴厲禁止進口和銷售青鹽,以圖徹底困死黨項部落。

搞貿易戰

但是鹽這個東西,政府能禁,老百姓可不得不吃。當時北宋自產的鹽價格很貴,所以西北地區的老百姓都很喜歡購買西夏產的青鹽,但是宋太宗下令,凡是膽敢私自販賣西夏青鹽的,直接處死。

但宋太宗的這次貿易戰,完全起到了反效果,由於青鹽被完全禁止,關隴地區的民眾沒鹽可吃,本來已經內附北宋的一萬多戶吐蕃民眾也反叛了,其他羌族部落因此入侵北宋邊境。無奈下,993年農曆八月,宋朝不得不宣佈停止了這次貿易戰。

此後,仰賴著青鹽帶來的龐大財政收入,党項部落屢次跟大宋單挑,並且不落下風。而北宋則在993年的貿易戰失敗後,分別又在公元994年、1000年多次發起了針對西夏青鹽的貿易戰。

然而,政府的禁令根本無法阻擋民間私鹽販子的腳步,西夏的青鹽還是得以源源不斷地偷偷走私進入北宋境內,並從經濟上支撐了党項部落與北宋的對抗,而有鹽又有錢的党項人,最終在李元昊時代,正式建立了西夏國,跟北宋正式分庭抗禮。

早在包拯建議貿易戰之前,北宋已經多次發起了針對西夏的青鹽禁運和貿易戰,但礙於北宋鹽價與西夏青鹽的巨大差價,加上邊境線上龐大的走私隊伍,北宋以往的貿易戰無法產生太大效果。這一次的貿易戰,鑑於以往多次貿易戰的失敗,在包拯等的經驗總結下,北宋政府開始學精了。

對於這次貿易戰,北宋政府實行了區別對待,即禁止漢人販賣西夏青鹽,但對羌族和吐蕃部落卻不予禁止,以穩住其他少數民族;另一方面,北宋又支援商人自行到邊境販賣食鹽,降低北宋自產鹽價,在價格基本相同的情況下,西夏青鹽的價格優勢被基本摧毀,走私失去了市場空間。

青鹽賣不出去,走私又沒有利潤空間,在軍事上頻頻得勝的李元昊突然發覺,西夏的財政收入開始岌岌可危。話說盡管宋朝打仗稀巴爛,可搞起經濟來,宋朝人的手段和方法是一套一套的。

經過不斷經驗總結的貿易戰,在宋仁宗一朝終於取得了巨大成果,李元昊的西夏,在經濟上逐漸被北宋掐住了喉嚨。

由於連年戰爭,本身只有300多萬人口的西夏,此時供養的軍隊,最高峰時達到了50萬人之眾,民眾的經濟和徭役負擔之重可想而知;而在禁止青鹽貿易,斷絕西夏最大財收來源的同時,北宋還停止了向党項部落免費發放銀兩、布匹絹綢和糧食,並且關閉了邊境,禁止向西夏出口糧食、布匹、茶葉以及其他各種生活用品。

如此一來,本身生產能力就嚴重不足的西夏,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境。在北宋的強勢貿易戰前,西夏國內財源瀕於枯竭,物價飆漲,民眾開始大量逃亡。

失去了青鹽等重要財源補充,西夏國內的各個部落首領也不幹了。與北宋的連年戰爭,使得本來人口就少的西夏出現大量人員傷亡不說,農業生產也被嚴重阻礙。

在此情況下,西夏的國力和民力都不堪重負,許多部落首領也紛紛提出反戰,這給了李元昊巨大的壓力。

西夏受不了

持久戰首先是國力上的較量,國小地窄、人口只有300萬的西夏,儘管在軍事上頻頻獲勝,然而在曠日持久的戰爭面前,西夏舉國上下都感受到了國力的巨大限制。在被北宋實行貿易戰後,只能夠與契丹進行杯水車薪的小額貿易,北宋的貿易戰,使得西夏無力再行侵略。

在此情況下,李元昊不得不開始放低姿態,多次派出使臣,希望北宋能夠解除針對西夏青鹽的貿易禁售。

對於西夏希望解除貿易戰的圖謀,北宋名臣歐陽修直接就對宋仁宗說西夏請求解除青鹽禁令不可輕易妥協。巨大的國力支撐和經濟優勢,使得北宋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貿易戰中,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最終,在取得定川寨大勝後兩年,西夏卻不得不與北宋達成了和解,作為勝利方的西夏李元昊,以向北宋稱臣的“屈尊”代價,換得了北宋每年給予西夏“歲幣絹15萬匹、7萬兩銀和3萬斤茶葉”的“贈禮”,史稱“慶曆和議”。

在以往的歷史敘事中,多認為這是北宋對西夏的一種和平“賠款”,但實際上,擅長精打細算的宋人可一點都不吃虧。慶曆和議後,北宋透過開放與西夏的榷場交易徵收商稅,也賺了不少錢,因為在繼續禁止青鹽貿易的基礎上,嚴重倚賴北宋物產的西夏人,每年都不得不將大把的銀子繳稅給北宋政府,在宋夏貿易中,北宋幾乎是取得了一邊倒的貿易順差。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宋遼關係上。當時北宋儘管在澶淵之盟後,每年要向遼國進貢“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但由於北宋自身農業經濟對遼國遊牧經濟的壓倒性優勢,北宋透過開放與遼國的邊境貿易,在實際經濟收益上,一點也不吃虧。

從某種意義來說,宋朝搞經濟,確實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