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運用陳鶴琴兒童心理學研究幼兒教育 |智慧園長

小沃導讀

陳鶴琴老師指出:小孩子未到1歲大的時候,就能模仿簡單的聲音和動作了。他一聽見雞啼羊叫,也要啼啼看叫叫看;一看見別人洗面刷牙,也要洗洗看刷刷看。到了兩歲光景的時候,他能模仿複雜的動作了。倘若他看見他母親掃地、洗衣,他也掃掃洗洗看;倘若他看見他父親吐痰、抽菸,他也要吐吐抽抽看。

到了三四歲的時候。他的模仿能力發展得更大了。什麼娶親,什麼出殯,他都要模仿了。

總而言之,小孩子是好模仿的,家中人之舉動言語他大概要模仿的。若家中人之舉動文雅,他的舉動大概也會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語粗陋,他的言語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謹慎,務使己身堪有作則之價值

所以我們可以將陳鶴琴老師的模仿理論運用到我們的幼兒教育當中。

兒童模仿的心理特點

(一) 人腦具有模仿能力的神經細胞——映象神經元

大腦具有模仿能力的神經細胞——映象神經元。映象神經元不僅僅在做各種動作時非常活躍,在觀察別人如何動作時也非常活躍。這種神經元的活躍會促使寶寶模仿他人的動作,設想他人大腦中的意圖,透過模仿推己及人,瞭解對方的各種情緒,從而變得善解人意。

(二) 模仿實現了父母和寶寶的彼此情感交流

0-3歲的寶寶處於模仿期,寶寶出生後幾個月模仿能力就開始萌芽並逐漸發展,這標誌著他和周圍的人有了一種關聯,正是這種關聯溝通了寶寶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寶寶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為父母和孩子之間交流的一種方式,它是親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把父母當成了偶像,絕對信任、愛父母沒商量。一個很好的例證就是:當父母把寶寶擁在懷裡,他同時也緊緊地抱著父母,實際上是透過模仿傳遞他對父母的愛,就像父母愛他一樣。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父母和寶寶的交流實現了,彼此都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三) 喜歡模仿是兒童先天的本性

喜歡模仿是兒童的本性,依據法國塔爾德教授的理論認為模仿是先天的,是我們生物特徵的一部分。然而,經過美國心理學家米勒和多拉德及加拿大教授班杜拉等其他許多學者的研究,模仿性行為猶如其它許多種類的行為一樣,也是習得性的。

幼兒時期的寶寶開始愛上模仿,無論看到什麼都想自己去試試、學著做一做,這是寶寶的天性。有媽媽說,我的寶寶只有13個月大,竟能拿起梳子,像媽媽一樣一下一下地梳理著自己的短髮,媽媽驚訝得合不攏嘴。“我從來沒有教過她梳頭,可是她那副井井有條的樣子,好像天生就會梳頭似的,她是怎麼學會的呢?”當然,寶寶不是生下來就會梳頭的,但她能每天看到媽媽梳頭的動作,然後便耳濡目染地學會了。小孩子不到一歲大的時候,就能模仿簡單的聲音和動作,對於1歲的寶寶來說,模仿是他們學習各種技能和語言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寶寶逐漸產生自我意識的一個途徑。寶寶首先是模仿父母的面部表情和發音,然後是身體運動和話語的模仿。到了兩歲的時候,他能模仿複雜的動作。到三、四歲的時候模仿能力發展得更快了。大部分孩子開始對成年人如何使用物品產生很大的興趣。因此他會熱衷於模仿爸爸刮鬍子,媽媽打電話……只要是他見到的活動,他都會印在腦子裡,然後付諸實踐。

爸爸媽媽可以合理引導,充分利用寶寶這一特點,幫助其更快速地學習、掌握技能。而這些舉動表明,孩子的認知能力已經有了一個重大的飛躍,也就是說,孩子能夠意識到它所模仿的動作是帶有一定意義的。

兒童模仿的重要意義

模仿對於兒童的成長具有多重的意義,可以說,是模仿造就了成熟的兒童。

(一)模仿能幫助寶寶學會說話

寶寶一出生,他就嘗試著模仿他聽到的各種聲音,從最初那些簡單的母音,到發出一些有意義的字詞,再到完整的句子,他往往樂此不疲。尤其在他會說一些話之後,他甚至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模仿成人說到的某個詞、某個句子,並且自得其樂地哈哈大笑。正是透過這樣的模仿,寶寶在7個月到3歲前掌握了語言,學會了利用語言跟周圍人群完美地交流。

(二)模仿能幫助寶寶與他人交流

模仿是掌握社交技巧的來源。模仿不僅是寶寶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他嘗試與人溝通和交流的具體體現。當寶寶模仿大人的表情、聲音、動作時,他的行為就很容易帶給成人許多愉悅的感覺,被模仿的成人看到後就會給予寶寶更多的關注,而寶寶受到關注之後,他則會更加熱衷於這種行為。於是,寶寶和父母彼此之間的反應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迴圈,那些看起來似乎沒有太多意義的模仿行為就會成為激勵寶寶更多地與人交流的一種模式,與此同時,在模仿的過程中,寶寶學會了應對各種各樣的人群和事件,他的社會交往技能也會得到提升。

(三)模仿能幫助寶寶掌握生存技能

模仿讓寶寶掌握了生存技能。寶寶的很多生存技能都是透過模仿獲得的。比如,一個1歲多的寶寶看到成人使用勺子,他可能會急切地將勺子搶過來,試著盛飯菜往自己嘴裡塞。儘管他的勺子可能杵到自己臉上、額頭上,但是,他毫不在意,並且會堅持不懈地模仿成人的行為,直到他完全熟練地使用勺子。正是透過這樣的模仿,寶寶學會了穿衣、吃飯、使用工具等多種多樣的生存技能。

(四)模仿能幫助寶寶提升心智

剛出生的寶寶並不瞭解自己身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對他來說,他的小手小腳丫都是非常好的玩具。在模仿成人各種動作的同時,透過實踐,他會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於空間的經驗,他會突然意識到,他可以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手腳,而不是別人的手腳,但是他可以透過用手抓握,移動自己的身體等等改變他與環境中其他人與物之間的空間位置。因此,模仿對提升寶寶的空間智慧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畢竟,寶寶模仿時需要很多的觀察和實踐。

15個月大的寶寶是否已經有模仿他人的最初嘗試,也常常被看作寶寶的心智發育是否正常的一個重要標誌。研究發現,患自閉症和神經系統紊亂的寶寶都存在模仿障礙。如果18-24個月的寶寶還不具備模仿能力,寶寶有可能會存在發育問題,父母一定要及時帶寶寶就醫。

兒童模仿的學習形式

(一) 模仿是一種學習實踐的過程

對兒童來說,模仿就是一種學習實踐的過程。它可以鍛鍊孩子的動腦和動手的能力,孩子在模仿的過程中可以獲得許多親身體驗。這些體驗正是孩子將來學習知識和走向生活的基礎。

小孩子是好模仿的,家中人的言語、舉動他大概都要模仿。若家中人之舉動文雅,他的舉動大概也會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語粗陋,他的言語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謹慎,務使己身堪有作則之價值。

(二)模仿是一種觀察學習的形式

模仿是觀察學習的一種形式,也是兒童的重要學習方式。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艾曼貝爾提出的創造力理論,創造力的組成成分包括:與領域有關的技能、與創造有關的技能和任務動機。領域知識是與領域有關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造力的基礎。因此,模仿習得的知識,對兒童將來創造力的發展和運用是必不可少的。

(三)模仿是人們彼此影響的重要方式

模仿是社會學習重要形式,也是人們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嬰幼兒就是因模仿而獲得最初的知識的。

比如一個小女孩看到一個小男孩喜歡咬筆桿,可能這個小女孩也會不知不覺地開始喜歡咬筆桿,好像是受到心理暗示的影響。到孩子長大些,他們開始將長久以來模仿得來的性格、習慣、說話的方式等等各式各樣的特點融合,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特點。如果這個時候,沒有形成自己個性,孩子就會再次轉向模仿,會在心裡選擇一個崇拜者,然後一切以這個崇拜者為標準。

(四)模仿要培養寶寶好的行為習慣

寶寶們都是以與自己形影不離,朝夕相處的爸爸媽媽和其他家裡人為物件開始模仿的,所以身邊大人的行為動作和言行,特別是父母的行為對小孩的影響特別大。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抓住寶寶的模仿期,利用好寶寶的模仿期,明確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在寶寶的模仿期,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處處為孩子作示範,作榜樣,培養他好的行為習慣,塑造良好的品質。

兒童模仿應注意的問題

對孩子的模仿行為應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才,所以孩子的模仿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對孩子進行模仿教育應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呢?

(一)重視環境對寶寶模仿行為的影響

環境對孩子教育有深刻影響,抓住關鍵期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住孩子智慧的曙光,並創造足夠的優良條件讓孩子成長。

兒童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是兒童對自己身體行為上的一種確認,就好像兒童可以停在某種系列的動作中,然後將此動作重複出來,最終形成自己的能力。最初小朋友模仿的物件以家長為主。但十八個月以後的孩子,逐漸開始對其他孩子、身邊的事物感興趣。0-6歲是孩子各種敏感期集中閃現的時期,家長可以選擇在0-6歲時的特定敏感期對孩子的特定行為能力進行系統化的訓練,可以讓他們的能力和習慣更好更快的養成。利用敏感期的一些特殊規律,幫助孩子在模仿中學習和成長。

(二)重視家長榜樣作用對寶寶的影響

家長的榜樣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怎樣做,孩子就會去模仿。早期教育是家長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對孩子進行引導的,而不是刻意地進行教育。家長要當樣板做表率;老師要為人師表,注意形象,談吐,儀表等,以避免讓孩子們學壞了。

(三)重視家長對寶寶模仿行為的鼓勵

家長要掌握多鼓勵的原則,當寶寶模仿出正面的行為,家長就要給孩子鼓勵,這樣才能培養出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