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百年鐵路變身遺址公園: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者們的接力賽

遠處傳來了鳴笛聲,火車越來越近了,“行人車輛請注意,火車就要開過來了。”隨著一聲提示,道口的柵欄落下,攔住了兩側的行人和車輛,等火車“咔嚓,咔嚓”遠去,路口又重新流動了起來。

京張鐵路穿城而過,這樣的場景過去每天都會在北京海淀區上演。

1905年,由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的京張鐵路始建,並於4年後通車,這是中國人自主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營的第一條國有幹線鐵路。建成之初從北京豐臺出發,直抵河北張家口,後來線路延長至內蒙古包頭。它由南向北穿過北京城,現在海淀區的四道口、五道口和六道口,都是馬路與京張鐵路相交的道口。

京張鐵路給北京帶來工業文明便捷的同時,也割裂了城市空間,鐵路兩側往來不便,存在大量斷頭路,周圍用地被分割零碎,成為平房區、臨時停車場,甚至垃圾站。

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後,作為冬奧會配套設定的京張高鐵建設也提上了日程。2016年11月1日,清華園車站停止辦理客運業務,那句“火車就要開過來了”終成絕響。

“京張鐵路存在過的痕跡應當被儲存。”鐵路專家、相關學者、普通市民不約而同地提出了這個設想。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設計、建設被提上日程,多個團隊自發形成了一場建設接力。群策群力之下,百年京張即將煥發新生,縫合割裂的城市空間,以另一種形態陪伴北京城。

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啟動區現狀。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攝

“京張鐵路的痕跡應當被儲存”

 

這場接力始於一位老鐵路人——王君歷。

王君歷曾任中國鐵道研究院黨委書記,在海淀區四道口附近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京張鐵路從西直門引出的一段專用支線,就穿過鐵科院家屬院,直達鐵科院院區。

從2016年起,北五環到北京北站的京張鐵路原線開始陸續被拆除。個別路段未拆除的路基埋在雜草中,道邊立著的鐵路線路安全保護區的牌子也已斑駁,只有這些破敗的痕跡在提示著人們,這裡曾有一條有著百年曆史的鐵路存在過。

鐵路拆除前,王君歷特意扒著圍擋的縫隙往裡看,“當時心裡覺得好可惜啊,京張鐵路存在過的痕跡應該被保留下來。”

京張鐵路原線拆除後釋放的地面空間應當如何使用?這個問題引起了鐵路科技專家和相關學者的關注。“當時有很多老專家找我,說一定要把這段歷史悠久的鐵路保留下來,而不是一拆了之。”王君歷說。

2016年1月,在北京市海淀區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王君歷提出了《關於建設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建議》。2017年11月,京張鐵路地上空間規劃建設景觀長廊獲得了北京市政府批覆。

無獨有偶,北京林業大學的王向榮教授團隊也一直在關注著京張鐵路。林業大學挨著京張鐵路,出了校門先往西走到清華東路西口,再往南走,不到十五分鐘,就到了五道口。對於北林的師生來說,在五道口旁等待火車透過,是校園記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13年,王向榮將京張鐵路作為他指導碩士生畢業設計的選題。當時還只是設想:有一天京張鐵路可以移到地下,將釋放的地面空間建設為城市的公共空間和生態廊道,把被鐵路分割的城市重新縫合起來。

沒想到,設想變成了現實。2018年,北京林業大學王向榮教授所帶領的團隊和王君歷都參與了建設京張高鐵綠廊研討會。王君歷在會上堅持要求保留鐵路文化元素,“不是說簡單建設一個生態綠廊。後來,市裡把京張鐵路遺址公園這個名字定下來了。”

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啟動區現狀。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攝

京張鐵路沿線每一天都有變化

 

2019年,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作為技術支撐方加入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規劃工作。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所的規劃師張喆和其他規劃師、設計師都提到,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和他們以前做過的專案有很大區別。“以往的專案普遍是自上而下的,首先有甲方的委託和任務書,再由設計師進行規劃和設計。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則不同,是由專家提倡,政府組織,公眾廣泛參與的。這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結合的方式,在國內還不多見。”

張喆組織團隊進行了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線上宣傳。他特意提到了公眾號“北京規劃自然資源”的一篇推送,名為《百年京張變身遺址公園,未來可能多精彩》。推送下有許多市民的評論,表達了對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期待,並提出了明確的需求,甚至還有人貢獻了一幅該線路的腳踏車專用道概念圖。

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這說明關心京張鐵路遺址公園,想要為它的建設建言獻策的市民非常多,也提醒我們應當多從民間汲取靈感。”張喆說。

想要將京張鐵路原線周邊貫通不是件容易事,張喆已經記不清自己來來回回走了多少趟。他發現,京張原線的周邊用地割裂而零散,要麼被圈起來作為臨時倉庫或者臨時停車場,要麼就是到處堆放著共享單車、快遞車、垃圾,四面雜草叢生,不時還有人來偷偷大小便。“我幾乎變成了京張的一個活地圖,如果有人想知道京張周邊某塊用地現在被哪個單位徵用,都會想到可以來問我。”

那段時間,張喆養成了沿著京張鐵路拍照的習慣。現在回頭翻看這些照片,他發現其實京張鐵路的每一天都有變化,“某種程度上,我參與建設了京張,京張也塑造了我。”

王君歷(左)和張喆在京張鐵路原線調研。受訪者供圖

從施工到亮相只用了80天的五道口啟動區

2019年6月,由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海淀分局牽頭,會同學院路街道、區園林綠化局,在北京鐵路局、中鐵十四局的支援下,組織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完成了京張高鐵遺址公園五道口啟動區的設計方案並啟動實施。

王向榮團隊中的一員、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李倞這時候正在美國訪學。收到通知後,他立刻回到北京。啟動區的建設時間緊,預算成本低,這給設計團隊出了一個大難題。李倞記得很清楚,“我回國的第一天就開始施工,走的那一天,正好完工。一共三十天,啟動區就建好了。”

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專案複雜,所以需要分段進行建設。“所謂啟動區,是想先試試水,給這個專案打個樣兒,所以是作為臨時性景觀來建設的。”李倞說。

建設團隊在入口處搭建了一個約四十米長的竹廊,兩邊展示著京張鐵路的歷史影象。由於原有的鐵軌和枕木已經被拆除,他們又特意去找了一些老鐵軌和枕木,儘量還原京張鐵路的原樣。來不及建地下排水設施了,所以用碎石填充復原鐵路周邊的地面,避免下雨時積水過多;來不及修建灌溉系統,就在啟動區裡種植鼠尾草、細葉芒、狼尾草等生命力強、富有野趣的本地植物,在城市中營造一種較少人工干預的自然氛圍。

那段時間,團隊經常加班加點。李倞和同事吳丹子經常帶著學生到施工現場察看進度,有時要待到夜裡十二點。“夜深了,五道口一個人都沒有,我至今還記得,快中秋時天上的月亮特別圓。”李倞回憶道。

施工期間,許多市民來到啟動區,好奇地東問西問:“這裡是要建什麼?為什麼地面上要鋪碎石?為什麼不把這些欄杆拆了?建好之後,我們能來這裡散步嗎?”李倞總是不厭其煩地講解啟動區的用途,以及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願景。

經過短短80天后,2019年9月15日,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五道口啟動區正式亮相了。現在的啟動區,已經變成周邊居民散步、遛狗時常去的地方,老人們聚在一起唱歌,父母帶著孩子去看裡面展覽的京張鐵路科普知識。

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啟動區今昔對比。受訪者供圖

過去城市的“背面”,將變成“臉面”

2021年,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作為“北京市公共空間改造提升試點專案”得到了北京發改委的批覆。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一期規劃長度2。4公里,從大運村運動場延伸至清華東路,屬於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中段。

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劉東雲和北京林業大學地景園林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張璐帶領的設計團隊負責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一期的深化設計。二十多年前,張璐還在北林上大學,對京張線上的火車聲記憶深刻,也見證了五道口的日益繁華。

“2010年前後,五道口建起了小吃街,吸引了大量人流。道口兩端等火車的人和車越來越多,快遞小哥、外賣小哥,這些隨著城市發展而誕生的新職業從業者也越來越多,擁堵現象越來越嚴重,京張線也越來越影響我們的生活。”張璐說。

但張璐沒想到,京張鐵路原線拆除後,竟然是建遺址公園。2021年年底,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一期開工了。這或許不是劉東雲和張璐設計過難度最大的專案,但絕對是最複雜的專案。

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一期用地複雜,有的是鐵路用地,有的在鐵路拆除後被街道用作停車場或者臨時倉庫,還有的是沒有拆遷的平房。想要使公園中復原的京張鐵路貫通,就必須一家單位一家單位地協調。

地下建有京張高鐵,地面對京張高鐵的擾動不能超過兩毫米,這對填充地面的混凝土和石材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十三號線地鐵站未來也會擴容,而十三號線地面部分是和京張鐵路線並行的,有些路段的距離甚至不超過二十米,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間。繁多的限制條件,給劉東雲和張璐出了不少難題。

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範圍內只有一個站臺,就是清華園站,它可以說是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靈魂所在,承載了幾代北京人的城市記憶。

清華園站始建於1910年,1954年清華大學規劃將校區突破鐵路向東發展,函請高教部將京張鐵路東移。經過協商,該段南北約五公里的鐵路整體向東移動八百米,原有的清華園站撤銷,新清華園站於1960年竣工並投入使用。

劉東雲和張璐選擇復原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這座清華園站。車站廢棄的時間太久,站臺外放著腳踏車,晾著衣服,旁邊還時不時傳來狗叫聲,如果不仔細看那些破損的紅磚、站臺前後都有的“清華園站”四個字,很容易把它誤認成棚戶區裡平平無奇的一座民房。

除了復原清華園站,為了還原京張鐵路的歷史現場,在規自委和鐵路部門的協調支援下,劉東雲和張璐還去焊軌廠找到了許多舊鐵軌,“甚至還有一八九幾年的。”他們計劃在公園中展覽不同年代的鐵軌和火車頭,結合京張鐵路的歷史進行鐵路文化科普。

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一期還將建設廣場、慢跑道、健步道和腳踏車道等,並計劃將原有的護欄和圍牆開啟,再修建幾條城市支路,以此疏通被鐵路阻隔的交通,增加兩側居民的交流,縫合曾被切開的城市。

京張鐵路遺址公園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一期主體工程建設,明年開園。如果從大鐘寺站坐上十三號線,一路向北,透過窗戶向外俯視,就會看到已經破土動工的京張鐵路遺址公園,裡面春花燦爛,樹木蔥鬱。“過去城市的‘背面’,正在變成城市的‘臉面’。” 張璐感慨。

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啟動區現狀。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攝

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實習生 王曉晨 王燁烜

編輯 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