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如果薩達姆不打兩伊戰爭,不入侵科威特,實行親美路線,會怎樣?

伊拉克第五任總統薩達姆曾經是中東梟雄,這位以革命起家的政治家雄踞伊拉克政壇多年,還把自己的家人都安插在伊拉國政治的重要位置,組成了強有力的政治團體。

在中東的沙漠上呼風喚雨,也算一時豪傑。在他任上,經歷了鎮壓國內的叛亂活動、與伊朗之間的兩伊戰爭、海灣戰爭等多起重要事件。

最終在伊拉克戰爭中兵敗而被美軍抓獲,美軍轉手將他交給了伊拉克國內的親美勢力。

在美國還未從伊拉克撤軍的前提下,伊拉克特別法庭對薩達姆展開了長達數月的審判過程,最終將他判處死刑。

這位一生極富傳奇色彩的梟雄死後也未得安寧,在伊斯蘭國興起之時,薩達姆的墳墓被炸燬。

在很多人眼裡,薩達姆是標準的反美鬥士,不僅常年與美國作對,還與美軍展開直接衝突,爆發戰爭,最後慷慨赴死。

有人認為,假如薩達姆不如此窮兵黷武,實行親美路線,那麼,他的前途不可限量,他將帶領伊拉克成為中東強國。事實真的會是這樣嗎?

薩達姆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1937年4月28日,薩達姆出生於伊拉克一個農民家庭,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

依靠叔父的撫養長到了十歲,他便一個人跑到了巴格達,投靠了自己的舅舅,舅舅將其安排進巴格達的民族主義學校就讀。19歲的薩達姆加入了反對伊拉克國內親英統治者的行動當中,並同時加入了阿拉伯復興社會黨。

在黨內,薩達姆膽子大,心狠手辣,敢說敢做,很快在黨內嶄露頭角,迅速獲得職位的提升。

當時的伊拉克國內,正值君主體制走向結束的關鍵時期,革命思想充斥著各個角落,政壇也充斥著各種政變活動,英國也將觸手伸向了伊拉克,當時的伊拉克可謂風起雲湧。

1958年,年輕的薩達姆參與了刺殺伊拉克末代國王的行動中;次年,他又參加了刺殺伊拉克共和國首任總理的行動。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無比熟悉?薩達姆早年的經歷是不是與中國的汪精衛很像?

行動失敗了,薩達姆被判處死刑,但他趁著守衛不注意,逃了出來,並連夜遊過底格里斯河,來到了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發祥地敘利亞,後來又輾轉來到了埃及,進入開羅大學繼續學業,真是革命讀書兩不誤。

伊拉克復興黨在伊拉克國內逐漸坐大,並最終透過政變的方式除掉了伊拉克的首任總理。自己所在在政黨奪取大權,讓薩達姆得以回到了國內,並在巴格達大學法律系繼續學習,同時出任重要領導人職務,但很快因與復興黨上層不和,差點被殺。

很快,復興黨的領導又被其它人透過政變的方式推翻了,薩達姆再次亡命天涯。後來,復興黨再次奪取政權,薩達姆再次回到國內,很快遭到了反對勢力的逮捕,關押兩年後成功越獄。

再後來,復興黨人徹底推翻了伊拉克政權,奪得了天下大權,薩達姆出任要職,締造了自己的軍隊。

此後幾年,薩達姆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接近權力的中心。1979年,薩達姆就任伊拉克總統,成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從此開始了長達幾十年執掌伊拉克的最高統治者。

也許是早年經歷過於豐富,充滿了鬥爭與流血,成為國家元首的薩達姆依然不忘當初奪取權力的那些遊戲。

在國內,他殘酷鎮壓叛亂活動,在國際上,發動多起戰爭,甚至不惜與美國發動直接衝突。

他參與了對伊朗的兩伊戰爭,後來又入侵科威特引發海灣戰爭,最後在美國的攻勢下被俘虜,被處以絞刑,結束了其傳奇一生。

凡事有因必有果,如果時光能倒流,薩達姆不做那些影響自己命運的幾次大事,他的命運是否會改寫?

薩達姆的命運,其實早在兩伊戰爭期間就已經註定了。在伊拉克國內風雲動盪的時候,鄰國伊朗的局勢也不太平,充滿了各種鬥爭。

最終,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動宗教革命,奪取了伊朗的最高權力,伊朗也成為了宗教立國的典範。雖然伊拉克也算是伊斯蘭國家,但是遜尼派掌權,伊朗是什葉派,這兩種教派之間,自古水火不容,因此,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與此同時,伊拉克與伊朗之間有領土糾紛,為了國家利益和宗教信仰,薩達姆帶領伊拉克挑起了雙方的戰爭。

美國的勢力也實時地介入到了兩伊戰爭,在更早的時候,薩達姆就樹起了反美的旗幟,但這次,美國站在了伊拉克背後。

美國人當然不會無緣無故地幫助伊拉克。原來,宗教革命前的伊朗,高度世俗化,但由於未處理好財富的分配問題,被宗教勢力趁機發動政變,獲得了政權,開始了宗教治國。

美國曾經大力支援過伊朗的世俗政權,自然受到了伊朗的排斥,美國由盟友的身份,變成了不共戴天的敵人。因此,美國要幫伊拉克打贏戰爭,才能遏制中東地區宗教治國的勢頭。

雖然美國並沒有直接參與兩伊戰爭,但為伊拉克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兩伊戰爭戰況激烈,雙方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武器,包括化學武器。

戰場上血流成河,最終算是打了個平手,但這極大的削弱了伊拉克的實力,為了維持戰爭,伊拉克不得不向鄰國科威特借錢,從而導致了後來的海灣戰爭。

我們分析一下,如果伊拉克不打兩伊戰爭,結果會怎樣?得出的結果是形勢同樣不容樂觀。

這是因為,伊拉克雖然是遜尼派掌權,但國內擁有超過60%的什葉派,伊朗宗教領袖取得政權後,這些什葉派人士在伊朗的支援下,開始了造反行動,給遜尼派的執政帶來了很大威脅。

如果不對伊朗實施打擊,伊拉克國內遲早陷入混亂,薩達姆自身也難保。後來的事實也證實了這個推測。

伊拉克戰爭結束後,薩達姆政權倒臺,沒有了強勢政權的維繫,伊拉克國內一片混亂,路邊炸彈襲擊,汽車炸彈襲擊等層出不窮,衝突的深層原因,就是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經過兩伊戰爭,雖然伊拉克自身也遭受重創,但阻止了伊朗對其政權造成的威脅,鎮住了國內的什葉派,反而實現了伊拉克政權的穩定。

至於親美路線的結局,由兩伊戰爭的結果可以看出,其實當時的伊拉克走的正是親美路線,美國才肯將武器裝備無償提供給伊拉克使用。

但僅限於小打小鬧,未肯全力支援,其目的在於,既能削弱伊朗崛起的勢頭,又能損耗伊拉克的實力。無論如何,一個勢均力敵的中東,一個充滿內鬥的中東,才是美國最希望看到的。

美國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混亂的中東讓以色列能獲得相對的安全,二是方便了美國控制住中東的石油,再透過控制石油來控制全世界。

伊拉克從未想挑起海灣戰爭,薩達姆的目的只是要吞併科威特,獲得其財富和石油資源,畢竟,經過兩伊戰爭的伊拉克元氣大傷,急需輸血。

也許是看懂了兩伊戰爭期間美國的意圖,也看出了科威特與西方國家的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新仇舊恨,再加眼前利益,讓薩達姆紅了眼,不假思索地入侵了科威特。

入侵一個主權國家,當然不會被國際社會所認可,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不僅是西方各國要置伊拉克於死地,就連中東國家也站在了反對伊拉克這邊。

反伊同盟由四十多個國家構成,其中就包含了幾個中東國家。而在不久前的兩伊戰爭期間,這些國家都是伊拉克的盟友。看來,國際社會確實沒有真正的朋友。

假如伊拉克不打海灣戰爭,情況同樣不妙,兩伊戰爭給伊拉克造成了很大的損傷和實力的下降,國內的什葉派遲早發動叛亂,伊拉克也將危矣!

所以進攻科威特,成了當時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科威特擁有的巨大財富,能緩解伊拉克的經濟危機,從而化解伊拉克的政治危機。

將國內矛盾外引,本就是國際社會的通俗做法,薩達姆的這一做法,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只是,讓他想不到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多國,會如此不留餘地地幫助科威特,打得伊拉克毫無招架之力。

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伊拉克並不是不想親近美國,而是因為吃了親美的大虧,產生了切膚之痛,才會義無反顧地樹起了反美的大旗。

但就算伊拉克盡棄前嫌,放下與美國的仇恨,走上親美路線,結局同樣不容樂觀,因為美國會為了利益全力幫助科威特,也會因為利益而再次出賣,甚至削弱伊拉克。

詳情參見同為中東國家的敘利亞的結局。世事並沒有如果,薩達姆最終命喪美國人之手,既是意外,也是必然。

一生都在刀口上舔血為生的薩達姆是一個賭徒,他的命運充滿了賭博的成分,每一次下注都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但身處中東那個複雜環境下,西方國家的虎視眈眈下,薩達姆逃離不了瓦罐不離井上破的結局。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