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安史之亂時唐軍都去哪裡了,為什麼會讓安祿山兵臨城下?

在唐朝這一歷史階段,安史之亂成為重要的轉折點。也即安史之亂之於唐朝,好比長平之戰之於趙國。根據史料記載,安史之亂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在安史之亂前,唐朝還處在比較鼎盛的階段,但是,在安祿山等人發起的這場大戰後,唐朝再也沒有重回巔峰。彼時,安祿山的大軍兵臨長安,並且攻佔了唐朝的都城。那麼,問題來了,安史之亂時,唐朝大軍都去哪裡了,為何會讓安祿山兵臨城下?

首先,根據史料記載,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由此,對於安祿山的叛軍,共有15萬左右的兵力。那麼,問題來了,對於唐朝朝廷來說,有多少兵馬呢?對此,根據史料記載,和之後的宋朝明顯不同,唐朝的兵力中,很大一部分都分佈在10個邊鎮,共有50萬左右的兵力。而對於唐朝朝廷來說,也即長安城一帶,則只有10萬左右的兵力。對於唐朝朝廷直接掌握的兵力,確實要少於安祿山。

不過,眾所周知,守城一方依然擁有城牆帶來的防禦的優勢,所以,可以用相對較少的兵力來防禦較多的兵力。比如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率領數萬大軍,硬是無法攻破只有上千人鎮守的陳倉城。所以,按道理來說,唐朝這10萬大軍,是足夠防禦安祿山的15萬大軍,即便無法打退叛軍,但防守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啊。當然,實際的情況是,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一定的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胡亂指揮,使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陽。在攻下洛陽後,安祿山的叛軍又繼續向長安進軍,從而兵臨城下。

對此,在筆者看來,戰鬥力上的差距,是安祿山能夠一路勢如破竹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就安祿山的叛軍,長期鎮守唐朝的邊境,和周邊的遊牧邊境經常交戰。換而言之,安祿山的15萬大軍,可謂唐朝當時最精銳的兵力之一。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唐朝朝廷掌握的10萬大軍,缺乏戰鬥經驗,沒有經過長期的戰場磨鍊。也即這些大軍因為長期處在太平盛世之下,在訓練和裝備上都不如安祿山的叛軍,更在思想上和心理素質上缺乏必要的準備。在此基礎上,安祿山的大軍得以一路攻城略地,於天寶十五年六月佔領長安。那麼,問題來了,對於唐朝精銳的邊防軍隊,為何沒有來抵擋安祿山呢?

最後,就唐朝來說,十個邊鎮擁有50萬的兵力,除掉安祿山的15萬大軍,還剩下35萬左右的兵力。也即在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之外,唐朝北庭、安西、河西、隴右、朔方、嶺南、劍南等七鎮還有30多的大軍。但是,對於唐朝的邊鎮來說,都負有各自的鎮守重任,沒有唐玄宗的命令,顯然不會輕易揮師救援的。並且,安祿山的造反是比較突然的,這讓唐朝各個邊鎮沒有及時反映過來。總的來說,在安史之亂中,唐朝朝廷掌握的軍隊因為戰鬥力較弱,加上唐玄宗李隆基、楊國忠等人的胡亂指揮,並且各個藩鎮的精銳之師沒有及時回援,從而讓安祿山兵臨城下,並佔領了唐朝都城長安。對此,你怎麼看呢?

文/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