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她是清朝唯一的漢人公主,也是還珠格格原型,曾差點嫁給順治

在大清276年的政權統治期間,竟然有一位漢族公主,童年看過瓊瑤阿姨寫的電視劇都知道,清朝的漢族公主就是小燕子嘛,其實並不是,歷史中乾隆沒有民間流落的女兒,並且也沒有封格格這回事,而歷史上真正的“還珠格格”竟是她——孔四貞。

電視劇《煙花三月》郝蕾飾演的孔四貞

貫看整個大清歷史,連異性封王的都很少,像封漢人格格這種違背滿人祖制的事,沒有哪個皇帝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那究竟是誰有這麼大魄力封的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康熙的奶奶,那個穩住大清天下培養過兩代皇帝的女人——孝莊文皇后

《孝莊秘史》大玉兒

說到這個孔四貞,就不得不說她的爹—定南王孔有德了(是定南王不是平南王,別和吳三桂搞混了,吳三桂主要是平雲南他是徵廣西)孔有德原為毛文龍部將,毛文龍死後,於崇禎四年發動吳橋兵變,不久投降後金。崇禎九年,受封為恭順王,出征朝鮮、錦州、松山等地。

八旗漢軍成立時,被編入漢軍正紅旗。入關後,隨豫親王多鐸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順治六年改封定南王,奉命鎮守廣西。孔有德鎮守廣西期間,大力進攻永曆政權,取得過一系列輝煌戰績。

永曆六年,原大西軍猛將李定國在歸順永曆帝后,率明軍攻略湖南、廣西一帶,屢屢重創清軍,並在當年七月包圍孔有德駐守的桂林城。自知大勢已去的孔有德,先是逼迫妻妾上吊自殺,然後在王府中自焚而死(“有德令其孥以火殉,遂自經,妻白氏、李氏皆死於火。”見《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四》)

桂林淪陷後,孔有德的家眷、親戚尚有120餘口,隨後都被李定國所殺,唯有女兒孔四貞在乳母的保護下隱藏在民間,僥倖撿回一條性命。1年多後,孔有德的部將線國安率軍攻陷桂林,此時孔四貞才敢表明身份,並被線國安派人護送至北京(“定南殉粵西難,女嗣貞,年十二,乳媼攜之遁民間得免。順治十年,將軍線國安收復桂林,嗣貞歸京師。”見《嘯亭雜錄·卷四》)

到達北京後,順治皇帝隆重安葬孔有德,而作為殉國的藩王,並且也為大清打下過不少江山,所以孝莊一是出於政治上的原因體現大清仁厚,二是對孔有德部下的安撫,三更能讓吳三桂、耿精忠這類藩王更加忠於大清,因此收養了孔四貞封為和碩格格。

後面,為了進一步籠絡孔氏部將(也是政治手段,古代的女人命運真可憐呀)孝莊皇太后下旨:“定南武壯王女孔氏,忠勳嫡裔,淑順端莊,堪翊壼範,宜立為東宮皇妃,爾部即照例備辦儀物,候旨行冊封禮。”太后這都下旨,可是為什麼最後孔四貞沒能嫁給順治呢?

《康熙王朝》孝莊皇太后

孝莊為什麼把她嫁給順治?後人分析孝莊除了陽謀是政治原因以外,還有一層陰謀,就是為了扼制董鄂妃和順治的關係,因為讓順治魂牽夢繞的董鄂妃實際上是順治的弟弟襄親王的妃子,而且年齡也比順治大,這兩人要是在一起了,對皇室來說可是不lun之戀啊。可惜熟悉歷史的朋友大家都知道,順治大帝是一個姐控,最後突破一切爭議,為了尋求真愛還是和董鄂妃在一起了,最後甚至還出了家。。

影視劇裡的順治和董鄂妃

清人葉夢珠筆記《續編綏寇紀略》言道:“世祖憐之,將冊立為妃,知先許孫延齡(其父部將孫龍之子),乃止。”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順治本來都將要吧孔四貞冊立為妃了,後面發現原來孔有德之前就將孔四貞許配給這個孫延齡,這剛好可以推脫孝莊,因此將此事作罷,孔四貞最終也未能嫁入帝王家。

孔四貞是和碩格格,孫延齡在成婚後被授以“和碩額駙”的稱號,被賜予世襲侯爵,可惜孔四貞在嫁給孫延齡後,下半生也未能好過。。康熙四年,孔四貞、孫延齡奉命回到廣西,統領孔有德的舊部。(住的是廣西桂林的靖江王府,王府現在一直還在,國家5A級景區,如果去旅遊的朋友可以開啟三毛遊APP~聽聽這個將軍和公主的一些故事)

靖江王府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舉兵叛清,康熙帝命孫延齡為撫蠻將軍,與廣西巡撫馬雄鎮一起鎮守廣西併合謀剿滅吳三桂叛軍。但孫延齡於康熙十三年投向吳三桂,不久,孔四貞勸其反正,代孫延齡上書乞降,康熙帝准許,孫延齡又準備叛吳投清。吳三桂派其從孫吳世琮計殺孫延齡以及他與孔四貞的獨生子,並且殺廣西巡撫馬雄鎮全家,全面操縱廣西。並且將孔四貞軟禁於雲南八年(因為孔是格格的身份,吳三桂只能將其囚禁)

直到康熙平定三藩,孔四貞才回到北京。康熙知道孔四貞的忠心,孔四貞也交出了隸屬孔有德的部隊,孤身一人在西華門附近的南北長街居住長達30多年,在孤寂中,她為所有死於戰亂的無辜者誦經。孔四貞去世以後,清廷為她舉行了隆重的喪禮,民間傳聞:葬於北京著名的公主墳(具體也無從考究了)

《康熙王朝》中的康熙皇帝

據說當年瓊瑤阿姨,去北京時路過了一個叫公主墳的地方,頓生感悟,便開始了《還珠格格》的創作,公主墳裡葬的是誰?仍有不少說法。

孔四貞這一生是傳奇的,也是可悲的,大部分的命運都是被政治任意主宰的,或許她當年對順治是有情誼的,可惜有緣無分,本以為嫁給了將軍能安享半生,可惜時局動亂,最後還是避免不了顛沛流離,幸運的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保持了政治立場正確,最後得已晚年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