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高平陵事變後,司馬懿奪權誅殺曹爽,曹魏的老臣為何不搭救?

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主,他的一生最大的功績當屬開創了曹魏,成了漢末三分天下的主要人物之一。

曹操從起兵到統一北方的過程,難度是地獄級別的,得益於他身邊一幫能臣武將的效力,才能創立一番大業。

曹丕篡漢自立,底子是曹操打下來的,得到了曹氏宗親和士族的鼎力支援,才能登上九五之尊,稱帝稱王。

然而,曹操去世僅30年不到,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抓住這一機會,誘騙曹爽放棄兵權,最終奪取了曹氏的江山。

曹爽是大司馬曹真的長子,魏明帝曹睿去世前,託孤給曹爽,拜他為大將軍,假節鉞,自此,曹爽成了曹氏宗親之首。

高平陵事變,曹爽被司馬懿誅三族,許多與他親近之人也受到牽連。在曹魏江山即將被他人篡奪之時,曹魏的老臣為何不搭救曹爽呢?

曹魏的老臣指的是當年輔佐曹操的人,他們可分為三派,分別是宗親、士族、寒門將領。

三派中,曹魏宗親是有心無力,士族是騎牆派,寒門將領。

沒有太多存在感的寒門

寒門指的是出身一般的人,曹操時期,選舉人才的標準是“唯才是舉”,部下出現了許多出身寒門,但能力很強的人,如我們常說的五子良將。

五子良將指的是張遼、徐晃、樂進、于禁、張郃一共五人,他們並非士族出身,但因能力出眾,或勇猛或善於指揮作戰,深得曹操信任,在軍中的地位僅次於曹氏宗親,有一定的統兵權。

五子良將是寒門的代表,他們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重要力量,曹操去世後,五子良將也相繼病逝,活得最久是張郃也在諸葛亮北伐時被射殺在木門道,沒能撐到高平陵之變。

其實,自從曹操病逝後,其子曹丕繼位,他為了當皇帝,需要獲得士族的支援,同意了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讓更多計程車族子弟能夠當大官,把控朝廷,寒門子弟晉升無望。

自九品中正制實施後,曹魏有實權的官員絕大多數是士族子弟,他們在高平陵事變發生後,肯定是以家族利益為先,不會貿然出手,當個騎牆派兩邊觀望一下。

因此,等司馬懿篡奪曹魏政權,曹爽被誅殺的時候,再也沒有像五子良將那樣的寒門子弟對曹魏政權忠心耿耿了,全部都成了兩邊觀望的騎牆派。

騎牆派的曹魏士族

曹操能建立大業,與潁川士族的支援是分不開的,漢末士族影響力大,他們站在誰的一邊,誰的勝率就大。

舉個例子,張繡手中有精銳的騎兵,能夠數次擊敗曹操,但得不到士族的支援,無法壯大起來。

起初,張繡是劉表的僱傭軍,劉表和袁紹結盟,抵禦曹操,劉表對張繡是既用又防,長此以往,張繡只能被逼得投降曹操了。

呂布與曹操交戰期間,呂布也曾佔領兗州、徐州,都未能獲得士族的全力支援,最終兵敗受首,死在下邳。

曹操能夠起兵壯大,除了宗族夏侯家、曹家的支援外,離不開潁川士族的全力支援,他們從曹操起兵開始,就全力投資。

潁川士族的代表人有荀彧、荀攸、鍾繇、郭嘉(郭嘉是荀彧推薦給曹操的),士族與曹操的關係不是下屬與上級,而是合作關係。

當然,士族也不會單獨投一個諸侯,袁紹身邊也有不少潁川謀士,只不過曹操綜合能力更強一些,最終擊敗了袁紹,獲得了潁川士族的全部支援。

士族支援曹操,主要目的是讓士族能在朝廷裡獲得更多的利益,達到家族興旺的目的,士族是一個群體,並非單單指的是一人。

如荀攸,他是曹操身邊的軍師,荀攸要為整個潁川荀氏謀利益,並非就他一人獲利。

曹操時代,他需要依靠士族支援,但又極力壓制士族,選拔人才方面主張唯才是舉,因此在曹魏發展較慢,曹操把握住了曹氏宗親與士族兩大勢力的平衡。

曹丕繼位後,為了獲得士族的支援,當個皇帝,他同意了陳群提出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自此,士族掌握了官吏的選拔之權,朝廷中的大官往往都是士族子弟,寒門機會渺茫。

隨著九品中正制的實施,士族勢力日益擴大,已經威脅到曹氏宗親了。曹爽繼位後,他以輔政大臣、大將軍的身份,獨攬大權,大量任用曹氏宗親和親信,唯獨不給士族機會。

當時的司馬懿就是士族之首,曹操打壓他就是打壓士族。年輕的曹爽與司馬懿不同,他雖高高在上,但缺乏軍功,為了證明自己,不惜發動對蜀的戰役,最終被蜀將王平抵擋在陽平關,大敗而歸。

如果曹爽取得了對蜀戰役的勝利,那麼他和曹氏宗親的勢力進一步擴大,就能壓制士族的崛起。

為了進一步打壓士族,曹爽也曾希望整頓九品中正制,取消郡一級別的行政區,將權力歸屬中央,這麼做簡直是把士族的利益全部沒收了,處理不好會直接引發一起“大地震”。

曹爽這麼做,於公是為了鞏固曹魏江山,必須有姓曹的人掌控,於私是為了自己,他是宗親之首,集中權力對曹爽來說能滿足自己的野心與慾望。

既然曹爽啟用了一些親信和宗親,動搖士族的根本利益,他們內心必然會憎恨曹爽。

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後,士族要麼不站隊,要麼也是支援司馬懿的,他們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忠誠”,一切以家族利益、自己利益為重。

司馬懿也深知得到士族支援的重要性,除掉曹爽後,用各種利益穩住士族,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利益。

因此,士族們從司馬氏那裡獲得利益後,哪裡還管曹氏的死活,反正司馬懿當權還是曹爽當權,誰給的利益多士族就跟誰。

所以,曹爽被誅後,原先為曹魏打江山計程車族絕大多數都沒有站出來,王凌是一個例外,他看不慣司馬氏專政,自己想當權臣,王凌反對司馬氏是有自己的私心,他並非是為曹爽出頭。

有心無力的曹魏宗室

曹魏宗室無疑是曹操的左膀右臂,他們在曹操時代是手握兵權,一方統帥,是曹操壓制士族的最大力量。

曹魏宗室中,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仁、曹純等一代宗室許多走在曹操的前面,夏侯惇、曹仁、曹洪等也走在了司馬懿的前面,他們都沒能活到高平陵之變時。

曹魏宗室二代中的曹真、曹休兩位重量級統帥,他們活著的時候司馬懿還沒有太多統兵大戰的機會,但司馬懿長壽,熬死了曹魏宗室二代統帥。

為何自曹操那一代後,曹魏宗室人才越來越少了,這與曹丕有關。曹丕與曹植為世子之爭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最終曹丕獲得士族的支援,在這場奪位之爭中勝出。

曹丕繼位後,為了防止曹氏宗室篡位奪權,對曹魏宗室進行了嚴格的看管,他們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動,手中沒有權力,無昭命不能回京。

曹魏掌權者透過嚴格看管宗族的方式,宗室權力被剝奪,這樣固然對自己有利,但是也阻礙了家族的發展,使得曹氏家族後來越來越衰敗,發展受到了很強的限制。

當高平陵事變發生後,曹氏宗族的人在自己的封地,他們手中沒有任何調動兵馬的權力,想要救援曹氏政權也是有心無力,連自保的能力都沒有,何況還要對抗司馬氏為曹爽報仇。

因此,曹爽被司馬懿誅殺後,曹魏宗室是有心無力的,他們只能看著自己祖先的基業被司馬氏奪走,還要面臨被殺的風險。

結語

曹爽被誅殺後,曹魏政權基本上落入了司馬氏之手,沒有任何人能挽救曹魏江山,因為曹爽得罪了士族,觸動了他們的利益。

曹氏最終被司馬氏取代,這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就光曹氏一個家族的發展,力量遠不如士族發展得快,到了一定時期,即便不是司馬家族奪權,還會有別計程車族,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司馬氏奪了曹魏的江山後,之所以會被後人批評,主要還是在手段上面太陰毒了,採取了欺詐的方式,甚至不惜發毒誓。此後,歷朝歷代效仿司馬氏奪權之事極多,“誠信”二字遭到踐踏,給社會發展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參考資料《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