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鹽展開來丨匠心獨具傳習非遺之妙,文化賦能傳承發展雙贏

天高地迥、鍾靈毓秀;物華天寶、群山峻嶺;鼓瑟吹笙、古韻悠長。紅寶苗族彝族鄉位於鹽邊縣最北端,是攀枝花市唯一的苗族鄉,走進紅寶,彷彿置身於雲端之上的淨土一方,感嘆民風之淳樸,讓人流連忘返,薈萃人文之風情,叫人念念不忘。這裡的一針一線皆是藝術的珍藏,一歌一舞都是文化的積澱,豐厚的文化底蘊,絢麗的風土人情都是一個個頗具特色的文化符號,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鹽邊這片土地上大放異彩。

所謂“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不拘一格的苗族風情匯流而成的“文化長廊”早已成為紅寶苗族彝族鄉一張名滿四川的文化名片,工藝精湛、花式繁複的苗族蠟染技藝,歡慶佳節、載歌載舞的蘆笙舞於2021年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用於祭祀先祖、驅邪祈福、凝聚族人的繃鼓儀式,超度亡靈、引路逝者的苗族鬥釜歌,更是於2011年成功列入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紅寶苗族彝族鄉,文化遺產燦若星河,諸多讚譽交相輝映,不禁令人心馳神往。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漸漸納入政策化與法制化的軌道,紅寶苗族彝族鄉也不例外,而在“非遺”的各種保護措施中,傳習所無疑是一種效應明顯的良好載體,它不僅給了多元文化一個展示的舞臺,也為鄉村經濟發展帶來一個新的主題,讓先輩們透過日常生活創造的“儀式感”流傳至今,轉化為了文旅資源,讓鮮活而精彩的民俗技藝、文化瑰寶轉化為了致富手段。

自2017年起,紅寶苗族彝族鄉黨委、政府就結合村容村貌打造工作,因地制宜,陸續投入專項資金71萬元去充實、完善幹坪子村苗族文化傳習所(文化陣地)展館,挖掘苗族民俗魅力,弘揚文化藝術瑰寶,讓人們可以在幹坪子村苗族文化傳習所(文化陣地)展館這方寸之間一覽紅寶苗族彝族鄉非遺文化的發展變遷史。

傳習所採用實物展覽、圖文介紹等形式,形象而真實地展現紅寶苗族彝族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性、群眾性、多元性和實用性,集傳習、表演、體驗為一體,將苗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區域魅力的生活美學發揮得淋漓盡致。

以“經濟”促傳承,借力打力煥發蓬勃生機

傳習所內最為吸睛的便是整齊陳列展示的各件蠟染刺繡服飾。“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緯克經,只顯影緯不露經線。”工序複雜的蠟染刺繡不僅是一項苗族傳統手工技藝,更是一件有故事、有生活、有習俗的手工藝品。一針一線都是手藝人年復一年的歷練,一穿一引之間凝結著苗族人民的生命印記和文化基因,圖騰花式栩栩如生,營造出林林總總、千姿百態、蔚為大觀的苗裝世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使用價值,頗受市場推崇。

“使用和買賣,才是傳承蠟染技藝的有效辦法,讓蠟染作品流通於市場,才能不斷煥發蓬勃生機。”基於以經濟效益促進文化效益,與市場接軌啟用發展潛力的文化傳承理念,紅寶苗族彝族鄉依託傳習所積極動員群眾組建起一支屬於自己的民族工匠隊伍,打造苗族傳統服飾產業,讓技藝傳承者享受到弘揚本土民族文化所帶來的紅利,進而積極投入到民族文化產業扶持和發展事業中,營造民族傳統手工藝傳承保護良好氛圍,推進民族傳統手工藝保護傳承基地化、規模化和產業化,實現了民族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發展雙促進、雙提升。

以“儀式”促傳承,薪火相傳推動文化接力

繃鼓儀式、蘆笙舞、鬥釜歌都是歲月賜予苗族的禮物,讓他們可以用美妙的音符、細膩的舞姿鐫寫自己對家鄉這片土地的熱愛。繃鼓儀式時,村民們身著傳統苗家服飾,齊心協力地用繩子將牛皮、鼓蛋、鼓桷牢牢地固定在繃鼓架上,祭司帶領吹笙人祭拜後,參加活動的人們按照古老的習俗,用山裡古老的藤條敲打繃好的新鼓,鼓點的大小,強弱快慢均包含了苗族人的願望和嚮往,聲色低沉、宛轉悠揚的蘆笙與之相合,獨具特色的苗族舞蹈《雞公打架》《蘆笙舞打跳》以及優美動聽的傳統歌曲,無不為一場視聽盛宴。

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和保護力度,是文化發展方面強根固本、夯實當下文化創造創新基石的必由之路。從2017年開始,鄉黨委政府便陸續組織群眾外出學習苗文、蘆笙等民俗文化,寒暑假期便在傳習所開展相關民俗課程,將苗文、古樂器再次教授給大家,至今已開展20餘期,吸引不少青少年前來學習傳承。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作者/來源:九派觀天下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