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九品中正制的出現,是曹丕為了當皇帝向士族開出的籌碼?

大家有沒有這樣一個疑惑,曹操活著的時候,只是稱王,沒有想要篡位的意思,但是以漢朝忠臣名義反抗的人卻很多,等到曹丕真的篡位了,卻很少有人出來反對,這是為什麼呢?那些所謂的漢朝忠臣都跑哪去了?

其實這件是很好解釋,一個詞“利益”,準確的說利益分配問題。

先看看幾次曹操遇到的反抗。

212年,曹操舉行了一次大會,參加的都是曹操手下重要人物,有謀士和大將,也有投靠曹操的諸侯。曹操舉報這次大會的主要目的是讓人提議推崇他當國公。

打臉的是,曹操手下頭號謀士荀彧當場就提出了反對意見。荀彧的身份不只是曹操的謀士,還是士族的首領,能量十分的強大。沒過多久曹操就不露形跡地謀殺荀彧。

213年,曹操還是讓漢獻帝封自己為魏公,建都鄴(河北臨漳縣境),設立整套官職,使重要漢官轉做魏官。

216年,曹操升級為魏王,士族首領崔琰(音演yǎn)有譏諷表示,被曹操迫令自殺。

另外一個士族首領毛玠(音介jiè)表示不滿,在眾官援救下,曹操不敢殺毛玠,只是斥逐出朝廷。

荀彧,崔琰,毛玠都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曹操在代漢的步驟上,遭到這些人的阻力,意義是嚴重的。

為什麼曹操手下的謀士會組織曹操取代漢朝,當皇帝。曹操當了皇帝他們都是開國大臣,不是很好嗎?他們是真的對漢朝死忠嗎?亦或是曹操給他們的好處不夠,皇位只是他們用來取得更多利益的籌碼?

上面說了,荀彧,崔琰,毛玠三人除了是曹操的謀士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士族的首領。他們代表著的是士族的利益。

曹操許多的舉措都是在打壓士族。其中最讓士族害怕和反感的是招賢令。在漢末當官已經是士族的專屬,士族怎麼能讓卑賤的商人和前首和他們同朝為官。如果商人和黔首都當官了他們還去壓榨剝削誰去?

舉個例子,遼東割據者公孫度要流亡名士王烈做官,王烈不願意,“為商賈以自毀”,公孫度也就不強迫他了。王烈只是一個落魄的名士,而公孫度是一方諸侯,只是公孫度出身商賈,王烈就看不起他,不願意在他手下做官。

從這裡可以看出,士族看商賈是毀人,絕不允許商賈和一般下層豪強參加政權。

曹操活著的時候沒有向士族妥協,所以他也沒有當成皇帝,士族的能量是十分強大的。即使是曹操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掉。

曹操死後,曹丕為了能夠獲得士族的支援,聽從擁曹派士族陳群的建議,明令規定九品中正制,各州設大中正宮,各郡縣設小中正官,評品本州本郡本縣士人的等第。做大小中正官的人自然是高階士族和一些中級士族,他們薦舉做官的人,自然也是高階中級士族。微賤人被排擯不能入品,低階士族只能列在下品。曹丕和高階中級士族進行了交換,從此不再有擁漢派。當年,曹丕取消漢獻帝的皇帝名號,用禪讓的方式自稱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