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狄仁傑的神探之名是誰吹出來的?狄仁傑的真名叫什麼?是誰叫的名?

按照成名的先後順序,咱們還是先說“神探狄仁傑”。狄仁傑的神探之名,還真不是電視劇吹出來的,甚至也不是中國人最早叫出來的,因為“神探”這個詞,在中國古代並沒有。讀者諸君要是看過最早的《大唐狄公案》,就會發現這本書的作者叫RobertHansvanGulik,翻譯成漢語是羅伯特·漢斯·古利克,更多的版本直接寫他的中文名字:高羅佩。高羅佩花了十五年時間,寫了《大唐狄公案》,其中的故事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都能找得到。黑衣天王手下穿著歐洲軍裝,也不是一點都不靠譜,因為高羅佩本身就是一位荷蘭人,電視劇裡沒有到處建風車,就已經很本土化了。高羅佩寫的狄仁傑故事,多半屬於文學想象,但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狄仁傑在正史中也確實是一位斷案如神的好法官。據《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九》和《新唐書·列傳第四十》記載,狄仁傑在擔任大理寺丞期間,一年斷了與一萬七千人(不是一萬七千件,因為一個案子可能涉及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人)有關的案件,當事人沒有一個人喊冤的:“週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時稱平恕。”

狄仁傑的神探之名,正史有據,名下無虛,所以他當然不是隱藏在四大神探中的那個壞人。排在第二位的包拯包青天,有人稱之為“包相爺”,這自然也是有根據的,因為包拯並當過樞密副使,這就是宰相級別的高官了。至於開封府知府,他還真沒當過,因為自從宋太宗趙光義當過那個官之後,不姓趙的人管開封府,頭銜前面都要加“權知”兩個字,包拯就是“權知開封府”。包拯的斷案天才,從當天長知縣開始展示,《宋史·列傳第七十五》,就記載了他“巧斷牛舌案”,也正是因為表現出了驚人的審判才能,包拯由知縣直接提升為端州知州:“盜驚服,徙知端州。”《宋史》中“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這句話,是包拯“日審陽夜審陰兼職閻王”一說的由來。但實際上這句話說的是即使不花錢打通關節,也可以找包拯告狀,因為他的衙門口是面對老百姓敞開的,沒有那麼多臺階,也不用登記:“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包拯是斷案如神的清官,自然也不是藏在四大神探中的那個壞人,包拯也無愧於神探之名。接下來咱們再看看明朝的誠意伯劉基劉伯溫,此人的才能,主要表現在軍事上,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恢復漢家衣冠,有三位文人居功至偉,其一是為他制定“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戰略的學士朱升,其二是“明習故事,裁決如流,嫻於辭命”的李善長,其三就是“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的劉基劉伯溫了。劉伯溫“精象緯之學”,所以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是沒有錯的,至於是不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估計只能信一半:五百年前甚至兩千年前的事,多讀正史少看網文,也能知道個差不多。但是後知五百年,那就難了,如果他真會算卦,就不會被小牛犢子胡惟庸坑了。

但是咱們今天說的是正史,小說和電視劇是不能拿來當證據的。首先劉墉並不是草根,其次他不可能娶六王爺的女兒,最後他也沒必要每餐青菜豆腐。正史中劉墉是四川布政使劉棨的孫子,當朝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兵部事務、翰林院掌院學士、尚書房總師傅、太子太傅劉統勳的長子(劉統勳,字延清,山東諸城人。父棨,官四川布政使……子二:墉、堪。《清史稿·列傳八十九》,下同),他吃青菜豆腐?您得問問和珅或者和珅的扮演者王剛答不答應。鑑寶時王剛看到劉墉的字畫,紙張裡面都布著金絲,忍不住用和珅的語氣開玩笑說:“這羅鍋子,騙了我一輩子!”劉墉在清朝人編的《清史稿》(這麼說沒毛病,看看主要編纂人員履歷就知道了)中,沒有記載他如何斷案如神,倒是有這麼一句話:“以官知府時失察僚屬侵帑,發軍臺效力。”

在清朝皇帝眼裡,劉墉是個忠臣,但是在死於乾隆文字的無辜百姓眼裡,劉墉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酷吏、壞人、鷹犬、劊子手。至於劉墉是不是壞人,那得分時間、分視角,劉墉是做過一些好事的,查辦文字獄是他當時的本職工作。本文之所以在“壞人”後面打上了一個問號,是因為當時的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灰肚白脖烏鴉也不少。所以劉墉是好人還是壞人,就交給讀者諸君透過正史資料來研判了,這裡只強調一句:電視劇和公案小說裡的東西,是不能拿來當證據的。

如果有讀者認為討論劉墉是好人還是壞人,這話題太過深奧沉重,那我們可以換一個話題來討論:民間傳說中的四大神探,誰最名副其實?誰最值得尊敬?